22%工人超時工作
「工資低、工時長」惡性循環何時休?

2007/06/20
苦勞網實習記者

根據ILO(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全世界每五個勞工就有一個工作超時(每週超過48小時),超過六億超時工作的勞動者,你/妳是其中一個嗎?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每年都會針對全世界勞工的工時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今年的報告特別深入探討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時現象,發現即使是一國之內,差距也甚為明顯。

以國家為單位來看,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的工人比率,最高的是祕魯(50.9%) 和南韓(49.5%),泰國(46.7%) 與巴基斯坦(44.4%) 則分居三、四位。

在另一方面,工人超時工作比率最低的幾個國家都是所謂的「已開發國家」,包括有英國(25.7%)、以色列(25.5%)、澳洲(20.4%) 、瑞士(19.2%) 以及美國(18.1%)

在發展中國家,超時工作有許多原因:生產力不高導致工資低廉,人民必須超時工作以維持溫飽,造成惡性循環。另外,這些國家的雇主對於工時、加班費等等相關的勞動法令通常不太遵守,也迫使許多勞工轉向非正式就業的市場,工作條件更沒有保障。

另外,服務業的興起也是原因。諸如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與飯店餐廳業,這些需要換班的工作通常會需要較長的工時。例如在墨西哥,零售業工人超時工作的比率是在50多個接受調查的國家當中最高的。而原本法定工時就很長的保全業者,在牙買加等國家竟可長達每週72小時。

非正式就業(informal employment)市場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市場佔有一半以上的比率,其中有六成為「自僱人士」(self-employment) 。這意味著他們沒有雇主或公司的保護傘,工作也有可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接,如此不穩定的就業情況很可能導致工時不正常,每週工時超過49小時的男性自僱人士就超過三成之多。

性別落差則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幾乎在每個被調查的國家裡,女性超時工作的比率都低於男性,這個懸殊比例可能跟家庭分擔角色不同有關:出外受雇勞動的通常是男性,女性雖然往往在家中長時間勞動,卻不計入工時,這也促使許多女性走入非正式就業的市場。

ILO對於工時政策所提出的建議包括有:

*減少工時以降低工傷的風險,以免加重勞工、雇主與社會成本的負擔 *根據國情制訂適合家庭情況的工時政策,例如靈活工時(flexi-time) 家庭緊急變故特休假等等 *提倡高品質的臨時工作機會,以促進性別平等(可參考ILO在1994年提出的「臨時工作準則」) *採用合理的工時限制以提高公司的生產力,遏止「低工資,長工時」的惡性循環 *讓員工對自己的工時安排有更多的掌控,以鼓勵更多女性投入正式就業市場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