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卡夫卡和扁的絕食主張

2008/11/21

* 2008-11-21 * 中國時報 * 【張國立】

 阿扁的絕食讓我想到捷克(以前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猶太小說家卡夫卡,他曾寫了個有趣的短篇故事,名稱是《飢餓藝術家》。說二十世紀初,絕食是種非常受歡迎的表演,有位藝術家便是其中的高手:「身穿黑色緊身衣,臉色蒼白,全身都是骨頭的藝術家,他甚至連椅子也不坐,只在籠子內席地坐於乾草上,有時禮貌的向大家點頭致意,有時強做笑容的回答觀眾的問題,他還把手伸出籠外讓大家摸摸,感覺他究竟有多瘦。」

 藝術家後來流落到馬戲團,繼續表演耐飢餓的本事,並且由當地民眾推派代表監視他有沒有違規。這些代表認為飢餓表演類似魔術,藝術家一定會偷吃東西,基於人道考量,守夜時故意打撲克,給他吃的機會。藝術家看出他們的用意,覺得職業人格受辱,於是每到晚上他不停的唱歌,表示他沒空偷吃。

 可是絕食表演有個致命性的問題,演出最多只能維持四十天,倒不是藝術家不能撐個五十天、六十天,或沒人能挺過四十天,而是根據他的經驗,超過四十天觀眾就沒興趣了,畢竟每天就見個瘦鬼坐在那裡,實在很無聊。不過藝術家不願讓這門藝術被人忽視,他努力下去,沒想到漂亮的小姐看到他不再好奇,而是發出驚恐的叫聲。

 至此我得到幾個啟示:

 一.絕食的用意在表演,吸引觀眾的注意。

 二.表演可以,但千萬別太超過,因為醫生說,絕食十四天就很長了,千萬別搞四十天。

 三.絕食的表演有個大問題:過程單調,內容空洞,表演太久就沒吸引力了。

 小說裡,終於在所有人都忘了這個籠子內還有藝術家後,他餓死在裡面。馬戲團總算發現,就清出他的屍體,換了頭小花豹進去,一下子,同一籠子外擠滿人,大家都覺得這頭小豹好可愛唷。

 我又得到兩個啟示:

 一.太超過的表演到最後大家會淡忘,也就喪失最初表演的意義。

 二.新的表演會取代舊的、太超過的表演,所以一套不能玩太久。極致的絕食已經由施明德表演過,其他人不能超越他,不如換新的表演方式。

 阿扁的絕食和卡夫卡這篇小說的含意差不多,都為了表演,都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不過卡夫卡講的是以絕食為唯一目的的藝術家,阿扁則希望透過絕食把司法案件扭曲為政治案件。在此我不能不悲觀的說,阿扁的絕食不會成功,因為所有觀眾在意的是他到底A了多少錢。

 錢的吸引力像卡夫卡小說中那頭可愛的小豹,它更有趣,觀眾更喜歡,於是到最後,錢還是會壓倒性的擊敗絕食,贏得觀眾的注意力。

 阿扁呀,回到主舞台來,錢才是重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