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北京:另一種觀點的焦慮

2008/08/09
苦勞網特約記者

北京奧運開幕,是件全球大事無庸置疑,但各方觀點恐怕大不同。NGO工作者阿潑和立報記者胡慕情,希望提供異於主流媒體「北京奧運如何偉大、如何成為歷史紀錄」觀點,因此接受邀約,在百日內,共同完成新書《看不見的北京》,期待能批判北京奧運以及中共政權的手段,進一步替人民發聲。

作者們本周末連續出席青年逆轉總部、小小書坊以及有河BOOK三個場合,暢談出書心路歷程。首場的引言人台大社會系李明璁,先回顧前日中國奧運開幕式轉播,確實帶來視覺震憾,接著想到「每一秒花了很多錢」,並舉台灣主播如何使用誇張旁白,令他不寒而慄,最後則引英國BBC的同日新聞,先播俄羅斯喬治亞衝突後播北京奧運,並指出BBC即曾質疑北京嚴格安檢所為何來,但在台灣媒體都看不到。

李的前述發言,某種程度與阿潑所述「站立西方長期脈絡的基石」的角度,不謀而合。阿潑直言,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因為找不到詮釋的角度,其實十分焦慮。她說,自己既非仇中亦不親中,也不同意西方媒體經常妖魔化中國政權的角度,出書之後,一直感到心虛,仍覺對中國的認識不夠。

阿潑去年曾至北京一遊,但當時並無出書計畫,只是執著尋找老胡同、拍攝不起眼的小人物。另一作者胡慕情,近年在立報工作,偶然機緣參與出書工作。她自承和阿潑同樣焦慮,並且當場提出自我質疑:強烈推銷這本書,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政治表演的符號?

這個疑問,現場並未有人直接回答。但李明璁和張鐵志紛在結論之際,略作回應。

由於北京為辦奧運,強迫許多居民搬離原居住地,其實和台灣樂生保留運動以及台北縣溪洲三鶯部落反迫遷的事件,性質相似。李明璁說,台灣沒有辦奧運,但台灣有美河市,因此,台北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北京?此書的價值就在回到生活和細節,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張鐵志則笑說,從二位作者的序言,其實看得出「極力撇清」的用意,但是大可不必這麼焦慮。他說,從北京申奧成功起,虛構中國的過程,其實也是最真實過程。

或許,本地不只需要《看不見的北京》,可能也更需要看不見的台北、雲林、台東…更重要的,自然是持續能有針對各種國內外重要社會議題,生產出不同層次的各類調查,更深入更具批判性。

前述期待,絕非苛責作者,相反的是,在極其有限時間內,寫手合領可能不到6萬元的版稅,甚至公開捐出,本書的出版,已經是一個奇蹟,若真能帶出觀點的反思碰撞,將是意外驚喜。

阿潑的部落格胡慕情部落格人權/奧運

回應

李明璁的對比根本是胡扯。

BBC的頭條就絕對是重要?北京奧運牽動東亞局勢,周邊國家的關注這很自然,要不要來賭,下一次倫敦奧運,BBC或愛爾蘭電視台會不會播幾大洲之外的戰事。

我看那時李明璁又會搖尾地說BBC的頭條選擇是對的

台灣媒體貼心篩選訊息不是一朝一夕了,弄出來的飲料總是少了好幾味
追求快速的社會不只讓難喝不健康的即溶咖啡攻佔台灣八成咖啡市場,
也讓電視新聞變得快速而劣化。

這本書本來就是希望透過北京作為借鏡,照映出台灣、世界其他地方沒被許多人看到的一面,倒是張鐵志為什麼沒有像作者那麼焦慮呢?

沒有調查當然有發言權,如果人權是這麼一視同仁?

喬治亞和俄羅斯,是在中亞開打的。
何況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也不僅是世界那一隅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