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陣線協會所主辦的葡萄藤書屋講座,29日晚間邀請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會員謝洵怡,就其專業角度分享「生質燃料的允諾與失落─小農與生態觀點」。除指出生質能源遭大型農企業壟斷事實外,謝洵怡憂心生質能源發展將擠壓小農生計,並破壞環境生態。
所謂生質能源,即為所有由生質產生的能源類型,例如,廢食用油、能源作物、紙纖維等等。其中以能源作物為料源的生質能源,目前學界普遍將其區分為四種:澱粉作物(玉米、甘薯)、糖類(甘蔗)、油料作物(棕櫚樹)、纖維作物(柳枝、芒草),各自有不同提煉能源的技術方法。
儘管當前生質能源在油價飆漲下,似乎成為傳統石油以外的新選擇,但生質能源背後仍有許多隱憂。謝洵怡指出,美國生產的玉米乙醇實際上飽受抨擊。其中,康乃爾大學的昆蟲學家 David Pimentel曾指出,美國玉米種植過程消耗大量水資源,每生產一加侖的玉米乙醇,就會消耗掉1700加侖的水。
此外,謝洵怡認為,種植玉米需要使用大量的氮肥,經由溢流(run-off),這些化學物質被排到溪流與大海中,墨西哥灣的「死亡地帶(dead zone)」即是因為中西部施灑大量氮肥與磷肥,排入密西西比河再入海而造成的生態破壞地帶。甚至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的研究團隊於2007年表示,依照計算,將因為施用氮肥所額外產生的氧化亞氮(N2O)納入計算後,美國玉米乙醇實際上不但可能無法減輕全球暖化,反而加劇了全球暖化。(N2O為溫室氣體之一,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曾評估N2O對全球暖化影響為CO2的300倍)
生質能源產出比例偏低亦是問題,許多研究指出,玉米乙醇的能源效益並不如預期,較為可靠的數據表示,玉米乙醇的產出/投入能源比例約為1.2:1。而纖維素製造乙醇的技術還有待突破。
而美國對玉米乙醇種植與生產,政策上挹注大量補貼。謝洵怡表示,布希政府生產在的2002年農業法案(Farm Bill)中,將生產生質乙醇視為農業上的環境保護行為的條款,經由此環境保護行為,農民可以獲得補助的獎勵(一加侖51美分)。也因此符合WTO關於補助環保的條款可以迴避掉貿易爭端。玉米種植的補貼,設有栽種面積的下限,而乙醇生產的補貼則是直接給了各大廠商,因此實質上保護了大型農企業的利益,而壓縮了小農的生存空間。
而在油價飆漲,生質能源在許多補貼下,越發有利可圖,甚至吸引了大型石油公司投入。如英國石油(BP),亦在近年投資5億美元與多所大學合作開發生質能源技術。
然而,謝洵怡強調,全球生質作物的栽種,生質能源的生產,實質上被跨國農企業壟斷。以美國玉米為例,前三大農企業控制了美國80%玉米出口;而惡名昭彰的基因改造農業公司孟山都則控制了全球40%的玉米種籽。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則90%為大企業把持,小農只有約9%。而對跨國農企業而言,經常使用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甚至採用基因改造作物,提高產量的同時亦破壞了生態系統。跨國農企業亦積極開發大規模耕地,擠壓到小農與原住民的生存空間。謝洵怡表示,曾有評估指出,生質作物的耕地擴張,將使全球6000萬的原住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推動棕櫚樹種植甚力的印尼政府,則保守評估國內將有500萬原住民受害。
生質能源的發展,不僅造成環境問題,各地的小農生計亦受威脅。對於小農能否由生質作物與生質能源中獲利,謝洵怡態度是悲觀的。「主要是看知識與科技掌握在誰手上?」。謝洵怡認為,因應當前的全球糧荒,小農應嘗試走向自給自足優先,且永續發展、環境友善的耕作型態。謝洵怡認為,重視生態平衡的農業生態學,或許可以是小農未來的出路之一。
回應
Re: 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二氧化氮,應該是NO2而非N2O吧?
Re: 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Sorry,校稿的時候沒有校出來,已經修正。
Re: 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本篇報導原文將溫室氣體「N2O(氧化亞氮)」誤植為「N2O(二氧化氮)」及「NO2(二氧化氮)」,經查證之後,現已修正,請參考下列資料:
http://e-info.org.tw/node/26711
http://blog.pixnet.net/gcctaiwan/category/994392
Re: 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這篇報導,和我現在作為一個中學地理老師的實踐位置十分相關。所以便轉寄給我自己發送給學生們的電子報上,並寫上一段給我的學生和同事們,簡短的導言(如下)。
在此向沛然、苦勞、和Yotu(轉寄獲知)致意
昌鎮 合十
-------------------------------------
各位伙伴!
推薦以下的這則關於「生質能源」的報導,這裡頭提到幾點很重要的議題。做為這份電子報的發報員,我可以提供幾點導讀,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生質能作為替代能源的迷思
在我個人印象中,約莫兩三年前吧,報上開始出現許多關於「生質能源」的報導。在某個面向上,這是面對「全球暖化」的危機下,尋找「替代性能源」的一種作法,因此報導的方式多把「生質能」作為一種替代性的出路來處理,態度上是贊成的、值得鼓勵的。一直到最近,我們才又一次見證了資本主義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這也是管理學一再強調的一種美德),經過全球量價飆漲、第三世界國家因糧荒而發生暴動等等事件,我們才又看到了,在一開始,「替代性生質能源」的推廣,從來就是幾大石油公司、與大型跨國農企業聯合打造出來的一種神話:不但無法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對減少全球暖化的努力沒有貢獻,而且:消滅小農、消滅原住民的居住地、破壞雨林、讓第三世界國家在World Bank及IMF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糧食作物的生產而大規模種植生質作物(作為一個備課漢,又讓我想到了,地理課本總是在宣傳種種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競爭力的情況下(應該)以「轉植高附加價值的經濟作物」作為「調適」)......最終,誰獲利?富有國家的一小群富人。
這篇報導談到了生質能源的種種面向:科學上的認識、環境上的衝擊、政策的脈絡,以及,站在小農生態的立場上,我們應如何思考這樣的問題,非常值得有興趣的同學讀讀!
二、科技與知識掌握在誰手上?
尤其是,報導的結尾,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科技與知識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上?」我覺得這裡有兩個面向可以衍申:一是掌握在誰手裡?二是知識服務於誰?關於一,「智慧財產權」(制裁權)的法令工具,嚴重地壟斷知識的流通與推廣,更壓縮了第三世界小農生存的空間,是我們看得到的問題。關於二,從地理課本編寫的意識型態、到如今大學愈來愈強調「競爭力」、「排名」等等評鑑制度下所引發的問題,高中與大學的角色,與職業訓練所、人力仲介公司的分際,愈發地模糊不清,這也是我們所面對的環境。
作為一個老師,尤其現在,曾經和我有緣的一大群同學都即將展另一段人生,進入所謂「知識的殿堂」繼續學生的生涯。我們都將學習到各種各樣最新的知識與技術,希望,這樣的一個問題,能讓我們在學習生涯的各種階段,始終放在心上:「我們在學校中所學到的各種知識,究竟在服務誰的利益?」
以上碎碎念,有興趣的同學歡迎閱讀以下報導
備課漢 沈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