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帶來升學壓力 印度學子自殺率激增

2008/04/22

中央社

 據印度官方全國犯罪統計署統計,印度全國學生自殺人數,從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的八百人,激增至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的五千八百五十七人,平均每天有十六名學生自殺。統計又指出,學子自殺事件有百分之五十六,發生在印度每年三至七月的聯考季節。

 印度近年經濟起飛,帶動企業競爭力,需求人才殷切,因而文憑主義、升學主義興起,父母期望子女成龍成鳳,但在來自父母與同儕的激烈競爭壓力下,尚不識人生為何物的印度學子,恐懼、挫折、沮喪與自責感也與日俱增,承受不了壓力者或無助者,選擇自殺一途。

 另據犯罪統計署最新估計,在今年四月十五日之前,也就是每年一度的印度國立理工學院聯考之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裡,全國自殺死亡的學子就超過了一百五十人。

 印度全國僅有七所國立理工學院,是父母和學子夢寐以求的明星學校,據說每年畢業的學生尚未離開校園,就為跨國企業爭聘一空。今年報考人數達三十四萬人,但僅招收四千多名學生,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二,比哈佛大學的百分之十三還要低。

 再據位於印度南部韋洛爾的著名基督教醫學院二零零四年一項全球研究統計,全球學子的平均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十四點五人自殺,但印度女學生的自殺率是一百四十八人,男學生是五十八人。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在不久前,根據印度全國醫學權威「全印度醫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統計報告指出,印度學子出現青少年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比例,已從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零點四,上升到二零零五年的百分之十二點八。

 這份「青少年臨床心理調查」報告指出,造成學子傾向灰色邊緣的幾個重要因素,有百分之四十三是因畏懼考試的壓力,百分之四十是因來自同儕的競爭壓力,百分之三十六是因為校方師長的指責,百分之三十三是受到父母的指責,百分之二十是害怕懲罰。此外,有百分之十七是受到父母煩惱苦悶的心情而產生自責影響。

 十五、六、七歲的學子,正是對眼前青春年華時期懷抱無限憧憬的年紀,但為什麼他(她)們不願再等待,寧可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最近一期的「今日印度」週刊引述「全印度醫學研究中心」精神科女醫師梅塔的話說,實際上這是至今仍難以輕易解答的一個問題。

 據梅塔表示,在一九八零年代之前,醫界常持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大師佛洛伊德的論點認為,青春期男女的自我主觀意識尚未成熟,因此還無法真正瞭解何謂沮喪與挫折。

 但隨著經濟發達,資訊便利,社會環境複雜,學子愈趨早熟。梅塔表示,印度是直到一九九九年,印度全國犯罪統計署的一份年度報告,提到「十六歲左右少年男女傾向自殺」的議題後,印度醫學界才開始認真探討導致學子傾向自殺的心理障礙問題。

 「全印度醫學研究中心」心理科醫師薩加也在報導中表示,比起父母以往的貧困時代,現代多數的子女顯然幸福許多,獲得父母的寵愛,予取予求,因而產生自我中心的傾向,專心於自身利益或事物的取得。但薩加指出,這些同時也是造成子女心理健康障礙的風險。

 他指出,近年印度經濟奇蹟的故事,也導致年輕人好高騖遠的心態,認為自己也能輕易實現任何事情,可以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當發現現實並非如此時,他們立即變得浮躁、失去耐心,挫折感因而產生,甚至崩潰,一如經不起壓力而糜爛的草莓。

 薩加說,根據自己二零零四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百分之五十七企圖自殺的年輕學子,常是出自一時的衝動,尤其是當挫折感或不滿情緒產生的剎那間。

 印度的經濟奇蹟也牽動了許多父母和學子對未來的幻想與焦慮。據市立衛生所精神科醫師戴布表示,每年在聯考前後,總有許多父母帶同子女上門求診,都出現相同的精神疾病症狀──擔心子女考試名落孫山。

 他指出,在門診遇到許多學子都有相同的處境,就是只要是兩眼張開的時間,就是不停的看書、看書,至於運動、音樂和繪畫,早已不存在,而父母則是請教醫師,如何讓子女能更用功,最好是能保證考上國立理工學院。

 戴布說,如此常造成父母和學子患得患失,把一旦失敗視為一場可怕的夢魘,徒然製造龐大的精神壓力。

 據梅塔引述「全印度醫學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子女希望能和父母討論自己,但往往有百分之七十六的父母只想討論子女的課業問題。

 梅塔表示,現在的子女,常是個性捉摸不定、情緒化或和父母有代溝,這是一般現象,但根據多數專家看法,有自殺傾向的子女,常會有多方面的行為變化,換言之,如果發現子女有異常的變化,尤其是多方面的變化,父母就應注意,包括行為舉止、情緒、睡眠、飲食習慣、精神活力和課業表現等。

 印度國立心理衛生中心醫師謝薩德里也在報導中指出,當子女突然提及自殺或死亡問題時,做父母者就必須提高警覺,但仍有許多父母不願和子女談論自殺或死亡一類的話題。

 他表示,子女突然問到或談到自殺、死亡之類的話題時,已經顯示在他們的心中有了這麼一絲的意念。

 謝薩德里說,實際上這類的談話,探討黑暗的一面,可以幫助紓解子女原本無助的絕望心理。他建議,當懷疑子女可能有自殺的念頭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儘快請求心理或精神科專家和醫師的協助。

 他表示,根據自己多年接手的案例顯示,許多父母都是因漠視或輕忽子女的談話和舉止異常而後悔莫及。

 他並且指出,儘管許多父母並非有意輕忽子女的苦悶,但這種輕忽卻常是在不知不覺之中,促成子女決定自殺的主要因素。

 謝薩德里表示,並不是所有的自殺事件都可以防止,但為人父母者必須關心子女,用心和他們溝通交談,是挽救子女生命的最有效方法。

 年輕的學子就如正在茁長的幼苗,吸收外在賦予的一切,在父母師長的殷切期望下,常是別無選擇,但當負荷沈重時,幼苗也會有挫折且沮喪的時候,甚至因而產生自責,這時最渴望的是得到關懷、鼓勵、協助和愛心,否則在內心無助、絕望且孤獨感繼起的衝擊下,對人生甚或死亡意義原本就瞭解不多的年輕學子,也只會選擇最直接的自殺一途,作為逃避或解脫一切的方式。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