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下無教育--「孔子周遊街頭」影評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

本片(Grain of Sand)中譯為「孔子周遊街頭」,講的可是墨西哥教師反對全球化、捍衛公共教育體制的血淚歷程。

長久以來,墨西哥的農村師範學校,例如紀錄片中的馬杜麥查學校,免費招收窮人入學,填補了廣大農村與原住民部落的中小學師資空缺,尤為難得的是,這些學校所培育的教師有著獨特的視野與人文關懷,不但成為墨西哥民主教師運動的主力,甚至引領了社區草根民主的發展。

然而,過去20年來,在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全球化狂潮中,這樣具有強烈公共屬性的教育制度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02年世界銀行貸款2千萬美金給墨西哥政府,前提是必須將農村師範學校改為半私營的技術性學校,學校師生家長雖然群起抗爭,仍遭到官方以武力鎮壓,要求將學校私營化的世界銀行終告獲勝,結局是:教室被拆、招生大減、畢業生甚至必須通過私人測試公司的考試方能取得教職。

在瓦解農村師範學校後,墨西哥總統福克斯在跨國公司的資助下進一步推出「優質學校計畫」,教育經費的分配取決於學校是否加入計畫,是否通過官訂的優質學校評鑑標準,至此,墨西哥的國家公共教育制度已被徹底摧毀,教育成了篩選與分配勞動人口的機制,學校淪為替跨國公司、血汗工廠培育廉價勞動力的場所。

究竟在一切尊重市場法則、一切唯資本是從的新自由主義下,這群以農村學校為主體的墨西哥教師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在重重險阻下持續地鬥爭?如何自我批判並實踐教師的角色與責任?

在鬥爭的過程中,失去教職、甚至犧牲生命,皆可預見。

民主教師真正的難題是:對外,他們必須為反對教育商品化而戰,對內,更要面對組織內部反對改革的「幫兇教師」,因為如何讓教育成為累積資本的產業,完全符合國際經濟組織、墨西哥統治階層,甚至是教師工會領導人的共同利益,以此觀之,政府顯然不僅僅只是管理國內資產階級的委員會而已,在資本全球化下,更已然淪為資本大國或跨國公司壓榨本國資源的掮客與代理人。

在這樣內外交迫的處境下,墨西哥的教師從運動中領略出:唯有紮實地啟發教師的階級意識與自覺,唯有實踐由下而上的草根民主,唯有謙卑地與土地與人民站在一起,方有餘力抗衡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教育商品化,乃至於所有侵犯農人、勞工基本權益的惡行。雖然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鬥爭,但在教師堅定、毫不妥協的戰鬥中,許多墨西哥人已然認同:教師一詞與抗爭、改革、團結、支援同義。

回到過去十多年同樣面臨新自由主義教改困境的台灣,我們又要如何看待太平洋彼岸墨西哥教師的鬥爭呢?

很顯然地,墨西哥教師的想法與行動,與強調競爭力的台灣主流教育觀點格格不入,台灣社會認知的所謂「好老師」,大概不易體認「街頭即教室,抗爭就是教育」的意涵,至於對大多由資產階級組成的台灣家長團體來說,尤其難以理解墨西哥家長「支持教師是家長的義務」的真意。

無論如何,自覺與行動永不嫌晚,在此向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朋友,特別是學校教師推荐Grain of Sand這部紀錄片。

如果教師不為教育公共化而戰,不做促成社會進步的工程師,還會有誰呢?

相關閱讀:《孔子周遊街頭》Granito de Arena /Grain of Sand 影片簡介

回應

或許,當放映廳的散場燈亮起時,我們總會好奇「為何墨西哥(或者南美、印度、韓國…)的運動總是那麼強大?為何台灣的老師無法如他們一樣,團結反抗惡化的台灣教育?」或許您將原因歸結於民族性與國家的差異,或者是家長/老師不配合,又或者台灣政府太會收編反抗聲音了。

這些原因或許都成立,但畢竟,當愈來愈多國家的教師都透過自己的方法反抗教育的不公義時,他們提供的啟發應該是「作為教育現場的當事人,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突破?」

例如爭取更充足的經費,讓教師的工時與學生的營養午餐都能合理化;爭取教師會的改革、站在教師的角度,積極回應、參與各種教育問題(不當管教、不適任教師)。

我們相信:台灣的多數教師仍抱持對教育的熱情,所以我們可以用種不卑不亢的態度看待墨西哥25年的抗爭經驗,其最值得台灣的老師參考的或許是從「一粒沙子(本片英文片名A Grain of Sand)」開始,逐步積累、團結以爭取一個更正義、更貼近台灣公眾的教育環境。

上述摘自另篇影後心得:「一粒沙能做啥?「孔子周遊街頭」觀後感」http://blog.pixnet.net/vonunten/post/9183503
提供出來,希望能作為羅老師的文章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