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十字路口的南韓進步政黨運動

2008/02/06

中文校閱:Andre

非常對策委員會成員為會議結果向群眾道歉。(出處:newsis)

一、前言

台灣許多進步的政治力量,前不久以「第三勢力」的形式參與了立法委員的選舉;儘管最後並未獲得任何席次,但卻仍是一次難得的經驗,所帶動的許多討論,目前仍在持續。

而南韓的「第三勢力」,則是在2000年集結成立了民主勞動黨,參與歷次各級選舉並得到一定席次;南韓民主勞動黨(簡稱民勞黨)的成立與表現,在台灣曾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儘管在表面上南韓進步政黨運動的政治表現較台灣超前,但自成立以來陸續出現許多問題,引發黨內與黨外的諸多爭論。在前不久的2007年南韓總統大選中民勞黨得票下降,更進一步激化出要求徹底改革、甚至分裂成立新黨的呼聲。這些爭論涉及了包括:議會路線、與北韓政權的關係、黨內民主、黨的組織形式等等深刻的問題,勢必對南韓左翼力量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文的目標即是將民勞黨的這些相關訊息介紹給台灣的進步政治運動。

台灣與南韓在現代史的進程中具有相似的外部歷史條件,從而形成了類似的政黨政治體制,使得台灣與南韓皆具有獨裁政權統治、民主化(自由化)以及政權交替等等歷史經驗;由此可以看出,「世界體系」在做為半邊陲的台灣與南韓所造成的作用與效果是類似的(註1)。

但是,南韓在南北分斷的結構下,透過壓倒北韓的經濟實力,成功地建立了「類」民族國家;而台灣與此相反,至今還在爭論加入聯合國的問題,顯示台灣在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存在著相當的困難。這種不同意味著南韓與台灣人民所面對的政治條件具有決定性的差異,因此台灣社會運動要成為政治勢力的過程與南韓會有很大差異。

所以,對於本文所介紹的民勞黨情況,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台灣與南韓的政治運動在類似的外部條件下所出現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上述的內部政治條件上的差異。

處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的社會運動,需要跨越國家/社會、發掘共同的議題而共同鬥爭的國際主義,而這樣的國際主義實踐,前提是要瓦解各國社會運動之間的國家門檻,彼此互相了解/溝通。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助於這些國際主義實踐。

二、爭論的發端與展開

最初,爭論是由黨內持左派立場的平等派(註2)對黨內「民族主義」勢力的自主派的批判引起的。黨內左派提出大選檢討的核心主題應該包含所謂自主派的親北路線與黨內霸權主義,而且又宣佈如果黨幹部不接受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脫黨而設立新的民主政黨。同時,一些黨內外的著名學者參與了黨內的爭論,並表示支持黨內左派的立場;這些學者的政治傾向可以分為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等,可是他們對民勞黨主流「自主派」的批判是一致的(註3)。這些學者的介入使得民勞黨的爭論進一步擴散到群眾中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一月中旬開始黨內矛盾越來越深化,屬於黨內左派的一些勞動現場組織者以及地方黨員不再期待黨幹部主導的革新,開始宣言脫黨;此一情況現在還在持續。而且,一直與黨內爭論保持一定距離的黨外左派勢力開始介入爭論。當初這些黨外左派因為民勞黨的議會主義傾向而沒有參與民勞黨的成立,現在他們則提出解散民勞黨,並透過組織重構,建立以階級性為主的左派進步政黨。這些人主要以左派學者與勞動現場組織者為主,目前正進行全國巡迴討論會,希望廣泛推動嶄新的、建設進步政黨的討論。

面對黨內的路線問題與日益高漲的脫黨聲音,在平等派黨員的要求下,民主勞動黨在2月3日召開臨時黨大會,商討改革方案。雖然一些黨內左派已經脫黨,進行設立新黨的活動,不過在黨內仍有很多左派期待這次黨大會的結果。在這個長達9小時的馬拉松會議中,自主派不但毫無反省之意,並以絕對多數之優勢拒絕「非常對策委員會」(註4)所提出的黨改革方案,平等派黨員憤而離席。最後會議在表決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停止後續案件的討論。從這個結果可以預見民主勞動黨即將走上分裂一途,南韓進步政黨運動將進入一個新的局面。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各地的黨員紛紛表達退黨的要求。一位在群眾中極具聲望,代表民主勞動黨當選立法委員的平等派成員魯會燦也宣佈脫黨的決心,他表示要在黨內組織有脫黨意願的黨員,一起進行脫黨行動。許多黨員紛紛下載脫黨書,因而塞爆了民主勞動黨的網站,灌爆網站的那一刻,估計每秒有高達1024人次的流量。

來自各地的黨員在會議門口招開記者會,宣佈脫黨(出處:YONHAP NEWS)

三、民主勞動黨的歷史    如果要了解南韓民勞黨目前的爭論,首先需要說明它的背景,尤其是南韓進步政黨運動的歷史。南韓進步政黨從日據時代開始,其歷史悠久。可是,在1961年朴正熙軍事獨裁政權的壓迫下,進步政黨的傳統就中斷了。所以,要談現在的民主勞動黨,起點應該是1987年;因為1987年是群眾運動打擊軍事獨裁政權,贏得「總統直選制」的一年,這意味著獲得了進行公開的政治運動的空間(註5)。

(一)前史

* 合法政黨路線 1987年,總統選舉,「民眾(註6)候選人」白基琓參選,中途辭退。 1988年,國會改選,「民眾的黨」,15個選區,平均得票率4.3%。 1992年,國會改選,「民眾黨」,51個選區,平均得票率1.5%。 1992年,總統選舉,「民眾候選人」白基琓參選,得票率 1%。 1997年,總統選舉,「國民(註7)勝利21」權永吉,得票率為1.19%。 2000年1月,「民主勞動黨」成立。

1987年「6月抗爭」(註8)之後,「民眾運動」試圖參與作為合法政治空間的總統選舉。當年主要參選的總統候選人有金大中、金泳三、代表社會運動力量的白基琓,以及代表軍事政權的盧泰愚等。民主陣營為了防止盧泰愚當選,希望集中力量推出共同的候選人,與盧泰愚相抗衡。於是白基琓決定退選,但推出共同候選人的計畫並未成功,最後盧泰愚還是順利當選總統。1988年,「民眾運動」陣營成立了「民眾的黨」參與國會改選,結果在15個選區得到了4.3%的得票率,算是不錯的成果。

1990年代,南韓的革命運動面臨著理論與運動上的危機,同時進步政黨運動也趨於黯淡。1987年6月抗爭後,許多工人參與了1987年7~9月進行的全國性設立自主工會運動,亦即「789勞動者大鬥爭」,這群工人在鬥爭中慢慢凝聚出階級意識。但是,隨著蘇聯以及東歐的崩潰,造成「社會主義」理論上的危機,1990年代的進步運動慢慢產生分化。所以,一方面這些只進行合法鬥爭的政黨運動受到一些左派的批評,另一方面,政黨運動再也無法領導群眾運動,猶如跛腳。在這樣的狀況下,1992年「民眾黨」參與國會改選,得票率只有1.5%,而當年年底的總統選舉僅獲得1%的低得票率。

接著,在1997年總統選舉之前,「民主勞動黨」的前身「國民勝利21」成立,可是因為它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受到廣泛左派的批判,得票率只有1.19%。大選的慘敗使整個社會運動氣勢低落。在這個時候,參與「國民勝利21」的一些團體以及人士,在規模成長快速的民主勞總(KCTU)的支持下,於2000年1月共同成立了「民主勞動黨」。

(二)創黨與成長    經過許多爭論,在一些群眾運動團體的參與下,民主勞動黨成立了。這個事實反映出當時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民眾對政權累積了許多不滿,並對進步政黨有很高的期待。

﹡創黨以後的選舉結果 2000年1月,「民主勞動黨」成立。 2000年4月,國會改選,平均得票率13.1%。 2002年6月,地方議會選舉,218人參選,基礎團體(註9)長2名、廣域議員(註10)11名當選,政黨得票率8.13%。 2002年12月,總統選舉,候選人權永吉,得票率3.98%。 2004年4月,國會改選,10名國會議員當選(地區2名,不分地區8名),政黨得票率13.1%。 2004年,黨員總數突破10萬名(註11)。 2006年5月,地方議會選舉,799人參選,基礎議員66名、廣域議員15名當選,政黨得票率12.1%。

民主勞動黨創立的那一年參與國會改選,並沒有候選人當選,可是平均得票率有13.1%,算是非常高,尤其黨主席權永吉只差500票左右便幾乎當選;黨內外普遍認為,民勞黨立法委員的誕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之後,民主勞動黨繼續參與各種選舉而繼續成長。在2004年國會改選時終於有10名候選人當選,而且民主勞動黨的政黨得票率達13.1%。後來隨著其他保守政黨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民主勞動黨的支持率最高曾達到約20%;民主勞動黨在國會內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三大黨。而且,民主勞動黨創立時的黨員數是7000人,到2004年每月繳黨費(註12)的黨員數目突破10萬人,顯示了民主勞動黨作為群眾政黨的可能性。

四、爭論的焦點

民主勞動黨的成長反映出群眾對它的期待。可是2007年總統選舉的結果,代表民主勞動黨參選的權永吉只獲得3%的得票率(註13)表示,民主勞動黨的成長勢頭中斷了,而黨員數的持續減少反映群眾逐漸撤回對它的支持,顯示黨內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對此,先有黨內左派對選舉結果進行檢討,提出了對黨內自主派的批判。其次是一些黨外左派指出,民主勞動黨的大選慘敗是議會主義傾向的結果;他們判斷在新自由主義時代,歐洲式社會民主主義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一)黨內爭論:「從北主義」與「霸權主義」

黨內左派對黨內自主派的批判有二:所謂「從北主義」和「霸權主義」。「從北主義」是諷刺黨內自主派的新造語,意指黨內自主派盲從北韓政權、反對美國帝國主義,但是卻從不批判北韓政權的壓迫性格。這樣的「從北主義」常常造成政治判斷上的錯誤。譬如說,屬於自主派的黨內幹部的「北核自衛論」(註14)發言、黨內自主派組織「一心會」將黨內資訊提供給北韓政權(註15)、自主派任意在總統選舉期間提出「KOREA聯邦共和國」(註16)主張…等等。

自主派否決改革方案,非常對策委員會紛紛離席。(出處:進步政治)

「霸權主義」指的是多數決暴力,意指透過多數決決定所有黨內問題的、非民主的決議架構。左派認為黨的運作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都在自主派的旁觀和默認下一直存在而沒有得到解決。主要已經公開的問題是一些地區黨機構的會計問題。

(二)黨外爭論:議會主義與「黨形式」

黨外爭論的焦點與黨內有所不同,大體上是對議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的批判,以及和「黨形式」有關的爭論。議會主義傾向是從創黨時期以來一直被批判的部份,黨外左派認為議會主義反映出階級性的弱化,並且脫離革命。這個問題與民主勞總的性格很有關係,因為創黨時最大的群眾組織就是民主勞總,而且主要黨員以前都是民主勞總的成員。因為民主勞總的主要工人都是正式工和大企業工人,所以它不能代表真正受到新自由主義改革影響的受害者,包括非正式工人、移住工人以及女性工人,而只是進行維護其成員自身利益的統合主義工人運動(註17)。黨外左派以及黨內多數左派認為,民主勞總的這種性格是限制民主勞動黨活動的主要因素。

另外一個爭論的焦點與黨的形式有關,涉及革命運動或者群眾運動過程中「黨」的角色,主要的差異是在老左派的列寧式革命政黨路線和新左派的社會運動政黨路線之間。老左派的主張大致是解散民主勞動黨,並創立革命政黨;而新左派的主張是改造民主勞動黨,使其成為為社會運動服務的社會運動政黨,比較多強調「運動性」。現在一些左派學者,包括老左派和新左派,為了與群眾溝通進行著全國巡迴討論會。可是,老左派似乎還跟黨內左派有一定的距離,反而新左派與黨內左派有共同摸索未來方向的可能性,譬如說創立新黨。

五、展望

本次的爭論是南韓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首次出現的由各種知識份子、社運團體、工運團體以及政治組織共同參與的爭論,因此可以說,現在的民勞黨相關爭論顯示南韓進步政黨運動正站在十字路口。

自主派成員對搞革方案投下否決票(出處:進步政治)

目前為止,民主勞動黨的分裂已經是可預見的事實了,這幾天陸續有黨員開始脫黨,其中也包括一些立法委員。這次臨時黨大會的結果,讓「泛左派」不再期待黨內自主派的自我反省。

所以,今後的關鍵是現在黨內進行改革的左派(以後會脫黨的左派)、或在黨外進行創黨的左派,或者黨內外所謂的「泛左派」,這些人如何在4月國會選舉之外完成創立新黨的工作,因為克服議會主義傾向也是創黨的主要標誌。除了民勞黨自主派,所有的左派以及社運團體都會參與這個過程。所以,這股脫黨潮以及設立新黨的過程肯定非常漫長,而整個運動架構也必定有所調整。

此外,另外一個變數是黨內自主派與一些群眾組織(主要的是指民主勞總)的反應,以及新的黨怎麼處理與這些群眾組織之間的關係。雖然民主勞總是民勞黨的主要群眾組織,可是已經保守化的民主勞總也是需要改革的對象。

在21世紀的現在,南韓進步運動面臨著重大的危機,可是,危機同時也可能是轉機。問題是整個社會運動主體怎麼互相溝通,對運動的方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實際發展會如何,還需密切觀察。

----------------------------------------------------------

註1:南韓的獨裁政權在1992年金泳三當選之後才結束。而且,在1997年金大中當選是第一次政權交替,並透過2002年盧武鉉的當選使其政權延長了一次。而台灣現代政治史的軌跡也與此相似:1996年李登輝當選,結束了獨裁政權體制,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實現第一次政權交替,並在2004年連任。

註2:平等派主張工人階級為主的政黨運動,是民主勞動黨內的少數派,約佔黨內的40%左右,他們的觀點與1980~90年代批判NL理論的PD理論有親密性。自主派則認為南北韓統一的民族主義路線應優先於階級路線,主張NL理論,是黨內的主流派。PD/NL是1980年代後期出現的革命理論:民眾民主(People’s Democracy,簡稱PD)理論認為,南韓社會是新殖民地,主要主張是反帝國主義與反壟斷資本主義;民族解放(National Liberty,簡稱NL)理論認為,南韓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美國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矛盾,主要主張是反帝國主義與反封建主義。

註3:這是南韓的特殊狀況。南韓40~50歲以上的進步知識份子,大部分在1970~80年代都參與過學生運動或勞工運動,後來他們基於這些經驗接受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理論,到了1990年代逐漸產生理論上的分化。他們大部分是出版過一些暢銷書的著名學者,而且還跟群眾運動保持著一定的關係。就南韓現代思想的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在日韓人學者尹健次的著作,《現代韓國の思想1980-1990年代》,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

註4:南韓總統大選敗選後,民主勞動黨內的「最高委員會」為敗選結果辭職下台,在過渡時期,另組「非常對策委員會」維持黨內的運作。

註5: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批判合法性政治運動的政治勢力,規模亦相當大,但本文不擬涉及這些非合法的政治運動,有機會在另外文章再談。

註6:韓文裡面的「民眾」的內涵與其他漢字文化圈有所不同,南韓的「民眾」比較包含階級聯合的意思,相當於中文的「人民」或英文的「people」,所以,主流言論不會用這個概念。南韓的社會運動是以南韓社會性質的特殊性為背景來使用這個概念,意指在世界體系裡的半邊陲條件下的許多不同階級被壓迫者。

註7:「國民」已經是失去反體制精神的概念,所以「國民勝利21」被批評為「改良主義」。

註8:「6月抗爭」指的是在1987年6月發生的大規模抗爭,一開始是當年1月份首爾大學的學生朴鐘喆被警察拷問致死,接著6月9日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在遊行過程中被警察的催淚彈打死(7月5日死亡)。但是,當時的總統全斗煥禁止改憲爭論(總統直選制),而後引起了更劇烈的群眾的抗爭。之後,6月29日當時執政黨代表盧泰愚發表接受總統直選制,亦即所謂的「629宣言」。

註9:相當於「市」的行政單位

註10:相當於「縣議會議員」

註11:民主勞動黨黨員達到10萬意味著民主勞動黨透過群眾化獲得了物質基礎,因為民主勞動黨的黨員都是每月繳黨費的黨員。而且,黨費在民主勞動黨的預算佔90%以上。

註12:民主勞動黨的黨員每月繳1萬韓元(相當於新台幣330元)以上的黨費。

註13:決定候選人的過程中已經有過很大的爭論,但多數派表明支持權永吉,結果便是權永吉出線。

註14:這是黨內多數派核心幹部的發言,認為北韓發展核武器是北韓面臨美國帝國主義威脅而採取的「自衛」手段。這樣的認識表示大多數自主派沒有區分北韓政權和北韓人民,而且也沒有對反對核武器運動的認知。

註15:這個事件是有些自主派組織將黨內資訊提供給北韓政權,他們的行為在2007年被南韓監察院判定違反「國家保安法」,黨內自主派卻不檢討他們的「害黨」行為,而只批判政權利用「國家保安法」打擊政治思想自由。最近,籌備黨大會的「非常對策委員會」決定將「一心會」的問題列入黨大會討論案,並決定將「一心會」有關黨員除名,但佔多數的自主派否決了這項提案。

註16:「KOREA聯邦共和國」是在總統選舉期間自主派任意提出的預備南北統一的社會體系模式,可是沒有具體的內容。而且,因為北韓政權的統一方案是「高麗聯邦共和制」,所以「KOREA聯邦共和國」很容易被當成「親北」主張。問題在於,「KOREA聯邦共和國」不太適合作為選舉的口號,因為它與絕大多數南韓人民的生活沒有關係。

註17:民主勞總是南韓工人運動的悲劇性產物,現在是代表正式工和大企業工人的組織,雖然裡面還有一些人努力改革民主勞總的性格,可是最近有些研究指出,民主勞總成立時已經具有現在保守性格的基礎。在民主勞總成立時,一些左派工運組織者的判斷有錯誤,他們沒有傳承自主工會運動的歷史傳統,而只是追求規模成長、擴大工人運動(就是統合主義路線),於是具有階級意識的工人群眾組織很快地失去了運動的主導地位。詳細內容請參考김창우(2007)『전노협 청산과 한국 노동운동』,후마니타스。[Chang-woo, Kim (2007) Liquidation of the Korea Trade Union Congress(Jun-No-Hyup) and Korea Labor Movement. Seoul : HUMANITAS]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