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樂生抗議與總統選舉」

2007/03/20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自由廣場昨天刊登了燕勒卿先生大作「樂生抗議與總統選舉」,文中提到本人在網路上所發起的串聯活動「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其中有些尚待補充之處,請容我略置一二。 事實上,「網路串聯的基礎群眾」與「樂生保存運動團體」在角色上有根本區別。運動團體無論是向蘇院長陳情,或其後在街頭向文建會陳情並阻擋台北市捷運局的協調會議,皆極力凸顯「公開審議」的訴求。在現階段文建會既已提出九十%保存方案、衛生署堅持強制拆遷以及台北縣市首長一意孤行的情況下,訴求行政院出面主持審議爭端,讓各方意見公開呈現,應是現行體制下最有效果的方式。而在代表樂生青年聯盟的網站上,檢討地方政府缺失與謊言的文字也仍然不斷披露。 另一方面,目前為止已達百餘篇的網路發表中,極少有已經表態支持某位候選人的,但是幾乎全部都對「公開審議九十%保存方案,停止侵犯人權暴力迫遷」有所回應。在這兩條訴求上,顯然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單位全都難辭其咎。相對於運動團體要求政府公開審議,本人發起的串聯原意是提起政治人物正面協助的必要性,希望具有施政權力的政府不會因為政治人物的損益評估而畫地自限。 套用燕前輩一句話,最近在政治鬥爭裡打得火熱的諸多天王們,「相關人等也都見於樂生案」。這次的網路串聯所要強調的,是在樂生案中院民人權與文化資產不斷被侵害,然而所有政治人物卻只一味彼此卸責,這樣巨大的落差。而近一年來,運動團體的抗爭對象包含了北縣府、北市捷運局、文建會、行政院、國民黨等等,皆是在樂生院保存案上具有影響力,但卻不見作為的權力機關。面對政府與面對政治人物的兩種行動,不能輕易混為一談。事實上,蘇院長作為行政機關代表,面對陳情時,若能不以暴力驅離,表示願意考慮公共討論,又有誰能否認院長的善意? 此刻,我們期待更冷靜的觀察,讓焦點回歸到台灣文化人權的正面意義上。樂生的危機迫在眉睫,政治人物不能再毫無作為。我願以同為公民的身分,對燕前輩與自由時報的公民讀者提出呼籲:讓正面積極的作為取代藍綠惡鬥,讓台灣能夠成為文化、人權與公民參與皆能永續發展的正常國家。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