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演練:
〈新市民運動—新竹大會師〉

2007/12/04

各團體手持公共議題,諷刺勤跑紅白帖的政治文化

台灣的社區營造,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以後,議題已漸由表面的「社區美化」,轉至深層的公共政策討論。社區營造學會的鄭晃二教授,認為這是討論「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良好時機,於是,邀集宜蘭黃槿花聯盟,新竹市竹掃把聯盟,嘉義守護郡役所聯盟,青年樂生聯盟等四個單位,於2007年12月3日,在新竹市進益貢丸會館,舉辦了一場〈新市民運動—新竹大會師〉的活動。

首先,由四個團體介紹自己的案例。

新竹市竹掃把聯盟介紹兩年以來,自保存李克承故居起,到最近針砭市府施政的情形。其中,以「公車上書」的形式,提出施政的缺失,以及在地方媒體《園區生活》上,長篇檢討《天下雜誌》幸福城市的錯誤排行,引起在座最多的迴響。

宜蘭縣黃槿花聯盟,講到換黨執政,就『完結』童玩節的憤怒。在搶救過程中,有些被邀請參與連署的單位,因為正在接縣政府的案子,而躊躇不進;但當民間自行宣佈「童玩節再出發」,進行火炬遊行時,在冬山河對面本應「終結」童玩節的工讀生,卻隔岸唱和,可見此議題如何深入人心。

嘉義市守護郡役所聯盟,也是一路走過稅務出張所(失敗)、嘉義舊監(成功)及郡役所(進行中)的保存,原本以為市長黃敏惠說要保存郡役所,選後可以喘一下,沒想到後來卻推給市議會不同意,還誇說要打造「台灣京都」,令人氣結。

青年樂生聯盟,則簡單地回顧了一下中央地方互推皮球的歷史,並分享幾種抗議的形式。其中遊行可以集結人數,展現壓力,讓執政者有所忌憚,並且在遊行完以後,大家可以把布條、海報帶回去宣傳,讓議題繼續擴散。另外也打破網路迷思,提出面對面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藉由一場場的說明會、教室宣傳﹍等最基本的串連,才能慢慢地打動人心。

接著由三位學者針對以上案例,進行回應。

南華大學的李謁政教授,認為嘉義仍未形成市民意識,民眾仍普遍對長期執政的許家班忠誠,但郡役所一役就像點了把火般,在民眾間造成討論。期許社團之間能夠繼續團結合作,擊敗地方綁樁力量,以打破派系急於回收政治投資的惡質文化。

清華大學李丁讚教授,將civil society分為三個階段:文明社會、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而台灣正處於,由1980、1990零年代特定利益活動團體組成的市民社會,向公共性利益團體組成的公民社會,轉化的階段。為了談論公共議題,就必須面對民眾,在公共領域討論,才能免於成為只是少數人的竊竊私語。例如竹掃把聯盟針砭施政,就經由《園區生活》、「公車上書」、報紙投書、網路對話等方式,與市民討論,未來更建議可在教室、里民大會等場合,與民眾進行面對面的溝通。

最後,社造教父陳其南老師,提出目前的市民運動,到處遇到政黨認同的問題。且議題太分散,不易聚集,容易被各個擊破。唯有集結相互支援,才能打破政府分而治之的局面。

雖然會議的最後,並未達成具體的決議,僅相期明年高雄再會面時,各團體的的目標都能達成。但相較於台社在樂生所作的戰略整理(或戰史總結),這場活動的性質,較接近各團體進行戰術交換。或許,正在戰場上廝殺的士兵,更急需要這種能臨敵接戰的武器吧?

以上是宅爸在新竹為您所做的採訪報導。

回應

十幾個民間團體將近百人昨天(1203)在新竹市會師,新竹竹掃把、宜蘭黃槿花、樂生青年、守護嘉義郡役所等四個聯盟,分別發表工作報告,陳其南、李丁讚、李謁政等三位學者講評,策略工作坊由鄭晃二主持,產出六個結論,做為各個聯盟繼續推動工作的綱領。這不是制式的步驟,而是一個大的工作方向,以下按照「由內而外」以及「由簡而繁」列出,為了紀念這個結論產出的過程,稱之為「新竹憲章」,歡迎大家上網討論。
1明確自己的定位;2累積組織的能量;3行動與論述同步;4加強宣傳與教育;5透過助他而成長6發展政策白皮書。
大會並成立「新市民運動聯盟」Taiwan Civil Movement Cooperation,開放成員以團體會員名義加入,為聯誼性組織,明年大會預定在高雄舉辦,以「tacimoco」(blog.yam.com/tacimoco)網站當作聯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