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減法的真實與虛幻

2007/11/01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2007年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暨實務管理國際研討會」、「2007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世界再生能源亞太區年會」,短短的兩個禮拜內,台灣就有三場與氣候變遷有關的大型研討會,不僅順道應了「高爾與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景,也顯示著對台灣的官、學、研來說,不再是不願面對的真相,而是門顯學,是商機,甚至施政不當的藉口。

仔細爬疏政府各部會,會訝異的發現主管機關的紛亂。經濟部成立了「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環保署轄下則有「氣候變遷公約資訊網」、「產業溫室氣體資訊網」、「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全民二氧化碳減量專屬網站」,而北高兩市也分別建置氣候變遷的專屬網頁。琳琅滿目的宣示項目,一個個金額達數百萬的縣市政府的溫室氣體盤查計畫,再來個關燈、無車日、海報比賽,從總統府到量販店,一副全民動起來的模樣。但這些網站、活動、研究計畫,卻忘了回答兩個最根本的問題:要減多少量?而又該如何減?因為溫室氣體減量法還躺在立法院,等著進入朝野協商的黑箱作業。

擱淺在立法院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其處境是相當詭譎的。環保署與經濟部、藍綠兩黨、企業界與環運界,都期待著這法能通過,沒人敢站在道德錯誤的哪一邊,也因此這個法案,通過了立法院會的審議,至少把目前紛亂的部門權責,整合至環保署中,由環保署擔任主管機關,甚至還明定減量目標年以及部門減量計畫時程。

但政策與法律,並非童話故事,因此精彩的角力場景就上演了。產業界喊著「各國均未未訂定管制目標」、「逕行以法令訂定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管制目標,減少排放量,則產業受到壓制,縮減規模甚而關廠外移」,行政院試圖壓迫提案立委將草案中所有有明確數字的條文刪除。而環保團體一方面試圖捍衛著減量目標年的設定,另一方面則強調著「溫室氣體排放權屬於國民全體之權利,不應無償撥給既定排放源使用,反對保護既得利益者。」試圖在排放權核配的戰場上,能再下一城。對關心台灣未來的民眾而言,或許能鬆口氣,朝野再怎麼惡鬥,台灣都將能制定溫室氣體減量法,領先所有發展中國家,但若關鍵的時程與核配的問題沒有釐清,所謂的全民溫室氣體減量,只是群無頭蒼蠅的飛舞。

減量目標年的設定上,溫室氣體減量法既明示「減量」的意圖,豈可規避訂定明確減量時程的責任?更何況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所舉辦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既已明定能源部門需於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0年排放水準,而前年的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雖迴避了明確減量基準年的設計,至少還依據2005年的排放量,設定2030年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在環保團體眼中,已是種綠色執政的退步。沒想到才過兩年,更退步到直接將「減量努力目標」從溫室氣體減量法刪除。若要繼續迴避責任,乾脆請總統直接宣佈:「全球暖化是騙局。」

在減量目標的設定上,除了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以外,英國草擬中的氣候變遷法則明定2020年將相較1990年時減量26%~32%,而2050年更要達到60%。甚至連不願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至少也設定2018年要較2002年時減少18%的排放密集度。設置連對岸中國,都於其今年六月的《氣候變遷戰略》中設定2010年,能源密集度減少20%的目標。新加坡也設定2012年時要較1990年時,碳密集度需降低25%。

而在台灣,台北與高雄兩市均分別設定了其城市的減量目標。排放量佔全國7%左右的台北市,規劃將努力使二○一五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能回歸至2006年,而2030年時將較基準年減少75%的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國20%左右的高雄市,也設定了2010年時,能回歸2005年的排放量的目標。由此觀之,經建部會與工商團體,不願支持現行草案中的減量目標年的規劃,無疑認為地方政府的施政規劃只是空口白話,或者其背後最大的動機,只是要為台塑鋼鐵廠以及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護航。

另一層面,現行行政院方都強調將既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無償「核配」給現存的排放源,而該污染源還可進一步憑此排放權參與碳排放交易,變成獲利工具。目前國際上經驗,如歐盟雖是在碳交易制度的第一階段(2005~2012)間,大部分的排放(90%~95%)採用無償分配。而無償分配的方式除了有依既有排放量的「溯往原則」外,亦有依據排放密度的分配方式。但依據丹麥學者的分析,歐盟會從有償配售與拍賣制,轉移至無償分配的溯往原則,並非理性的根據,乃是工業界的遊說所帶來的政治壓力。而WWF亦批評雖然歐盟的碳交易機制顯示了其對抗全球暖化的決心,但排放權不應採用溯往原則,而應公開讓整個歐洲地區進行拍賣,且將一部分的交易所得,回饋到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之中。由國外經驗可知,碳排放權的分配絕非全然的無償核配,在分配方式上應須更審慎的研究,絕非想當然爾的將其明定於條文中。

今年的12月8日,世界各地將同步舉行「全球氣候運動」,藉著全球的串連,對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的各國代表們施加壓力。台灣同樣也會有場「對抗暖化,台灣行動」的大遊行,雖然台灣對公約不具任何影響力,島民們卻無法無視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位居22名的事實。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但有充裕的力量,大聲的告訴那些立委跟總統候選人,道德勇氣的展現,不是計較著發票的正確性,不是忙著辯解入聯與返聯的差異,而是能否立個妥適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促使台灣的轉型。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