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你提到背棄其他生命體,或是之前回應我的,這個運動對整體親密關係平等不利,這種敘述看起來不是很合理的想像,所以可能要有比較清楚的論述,我才可以回應。
不過我猜測,你意思應該是,本來同志和一些族群的親密關係或是性關係都是邊緣的,同志甚至是最容易被鎖定的邊緣,但現在同志如果進入婚姻,只會造成下一波性邊緣人出現,或讓他們變得更邊緣,因為同志從邊緣進入主流,尤其這個主流還是我們覺得很有問題的經濟剝削婚姻制度,所以我們就對不起(或背棄)下一波性邊緣人?
我不知道以上的解讀正不正確,如果正確,我覺得你的想法未必成立,怎麼說呢?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護家盟說多元成家 "毀家廢婚",但酷兒派說它鞏固婚姻,不夠毀家廢婚,到底多元成家是有沒有毀家廢婚?
我會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看到護家盟的說法,就可想而知,多元成家甚至同志婚姻一定 “挑戰”或 “摧毀" 某種保守意識形態,只是這個摧毀力道對酷兒還不夠,但是它的確在挑戰一些觀念,像是恐同,對家的想像,國家認同的親密關係等,而這些意識形態的挑戰,難道不是對下一坡性邊緣人另一個有利的影響? (當然,前提就是辯論的過程,不要用保守方式護航或切割,如我前篇提到)
舉例來說,德國在2001同性婚姻合法化,今年2014 有出現亂倫到底是不是基本人權的爭辯,我在想,在沒有出現同性婚之前,會有機會擴展到亂倫到底合不合法的討論嗎? 護家盟指控同志婚姻,一旦開啟這扇門,以後亂倫都可以了,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擔心? 他們的擔心是不是正好證明,同志關係受到認可,對於其他邊緣的性關係是有正面影響的,或許也有一天其他性邊緣也會被搬上檯面討論,所以跟你的想像,就是另一波性邊緣人可能會更慘,是有出入的。
另一點就是婚姻的問題, 婚姻本身有很多問題,像是分工啊,全球資本主義下被剝削等等,這是因為你的前提,把婚姻想成一個固定的東西,誰進去誰就被迫害,但是!!! 婚姻不是固定的結構,如果說男女不平等分工定義傳統婚姻的結構,今天換成男男或女女進去,有沒有機會去改變這個結構? 我認為是有的
另外,家庭作為資本主義下的幫兇,所有資本主義的負面效果都由家庭承擔,因此成立家庭反成為幫兇, 那男男或女女進去有沒有機會改變? 我也認為是有的,一方面和異性戀相比,同性戀較易產生社群認同(異性戀並沒有因為性向而產生明顯社群認同),加上比例高的無生育後代,他們更有機會形成集體的共同社群,而並非想像中的異性戀小家庭,以血緣或生育繁衍作為未來的想像,每個異性戀小家庭都彼此不相干,沒有連結。同志家庭很有潛力跟社群連結,因此我認為同志家庭是有機會讓原本單一家庭的責任,變成一種群體的責任,甚至用群體責任的力量,來面對國家,要求國家的責任。
雖然說你是烏托邦,但上面的想像的確也是有點烏托邦,因為目前像伊莎貝爾的他他廣告,就不是很好的例子。不過我的重點是,你的想像未必是正確的,因為我也可以推論出另一個正面的可能性,那就是,第一,這運動並不一定對其他性邊緣有害,第二,婚姻結構是有機會改變的,也就是同志進去不是要被婚姻匡住,而是進去後,借由同志性別和性向邊緣的經驗,重新改變婚姻的定義和功能,只是這方面,在過程中需要高度意識就是了。
Re: 親密關係平等運動的階段性實踐
另外,你提到背棄其他生命體,或是之前回應我的,這個運動對整體親密關係平等不利,這種敘述看起來不是很合理的想像,所以可能要有比較清楚的論述,我才可以回應。
不過我猜測,你意思應該是,本來同志和一些族群的親密關係或是性關係都是邊緣的,同志甚至是最容易被鎖定的邊緣,但現在同志如果進入婚姻,只會造成下一波性邊緣人出現,或讓他們變得更邊緣,因為同志從邊緣進入主流,尤其這個主流還是我們覺得很有問題的經濟剝削婚姻制度,所以我們就對不起(或背棄)下一波性邊緣人?
我不知道以上的解讀正不正確,如果正確,我覺得你的想法未必成立,怎麼說呢?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護家盟說多元成家 "毀家廢婚",但酷兒派說它鞏固婚姻,不夠毀家廢婚,到底多元成家是有沒有毀家廢婚?
我會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看到護家盟的說法,就可想而知,多元成家甚至同志婚姻一定 “挑戰”或 “摧毀" 某種保守意識形態,只是這個摧毀力道對酷兒還不夠,但是它的確在挑戰一些觀念,像是恐同,對家的想像,國家認同的親密關係等,而這些意識形態的挑戰,難道不是對下一坡性邊緣人另一個有利的影響? (當然,前提就是辯論的過程,不要用保守方式護航或切割,如我前篇提到)
舉例來說,德國在2001同性婚姻合法化,今年2014 有出現亂倫到底是不是基本人權的爭辯,我在想,在沒有出現同性婚之前,會有機會擴展到亂倫到底合不合法的討論嗎? 護家盟指控同志婚姻,一旦開啟這扇門,以後亂倫都可以了,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擔心? 他們的擔心是不是正好證明,同志關係受到認可,對於其他邊緣的性關係是有正面影響的,或許也有一天其他性邊緣也會被搬上檯面討論,所以跟你的想像,就是另一波性邊緣人可能會更慘,是有出入的。
另一點就是婚姻的問題, 婚姻本身有很多問題,像是分工啊,全球資本主義下被剝削等等,這是因為你的前提,把婚姻想成一個固定的東西,誰進去誰就被迫害,但是!!! 婚姻不是固定的結構,如果說男女不平等分工定義傳統婚姻的結構,今天換成男男或女女進去,有沒有機會去改變這個結構? 我認為是有的
另外,家庭作為資本主義下的幫兇,所有資本主義的負面效果都由家庭承擔,因此成立家庭反成為幫兇, 那男男或女女進去有沒有機會改變? 我也認為是有的,一方面和異性戀相比,同性戀較易產生社群認同(異性戀並沒有因為性向而產生明顯社群認同),加上比例高的無生育後代,他們更有機會形成集體的共同社群,而並非想像中的異性戀小家庭,以血緣或生育繁衍作為未來的想像,每個異性戀小家庭都彼此不相干,沒有連結。同志家庭很有潛力跟社群連結,因此我認為同志家庭是有機會讓原本單一家庭的責任,變成一種群體的責任,甚至用群體責任的力量,來面對國家,要求國家的責任。
雖然說你是烏托邦,但上面的想像的確也是有點烏托邦,因為目前像伊莎貝爾的他他廣告,就不是很好的例子。不過我的重點是,你的想像未必是正確的,因為我也可以推論出另一個正面的可能性,那就是,第一,這運動並不一定對其他性邊緣有害,第二,婚姻結構是有機會改變的,也就是同志進去不是要被婚姻匡住,而是進去後,借由同志性別和性向邊緣的經驗,重新改變婚姻的定義和功能,只是這方面,在過程中需要高度意識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