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回應

菸害 污染 健康權?

2009/04/10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健康是個人議題還是公共議題?當國家在醫學、公共衛生、或是環境保護的角度,去論述健康權時,似乎看不到一致的答案。

台灣推動菸害防治法上路,擴大禁菸場所去限縮吸菸者吞雲吐霧的空間,增收菸捐期待限縮購買菸品數量,增加罰款、檢舉的方式,讓吸菸變成不方便的事情,頓時,吸菸是否為自主權利、或是否應為國家管轄、監視的範圍,成為討論的焦點。

要討論吸菸權利的是與非,不是容易的事情,其實筆者也不認為這是可以論斷是非的題目,反菸的議題,一開始並非是反對吸菸者的權利,甚至起初挑戰的是菸商財團利益,當然也不是現在因立法、執法的意識形態混亂,而造成吸菸被視為罪犯的錯誤印象,若要從反菸者強調的「健康權」來看,應該要問的是,什麼是國家制訂政策、維護的健康權。

所謂健康權的定義,就已經是把健康從個人範圍擴展到公共領域,特別是在工業化社會下惡劣勞工條件、環境污染,形成要求體系把健康視為普世權利之一,由國家照顧人民健康、提供適當地衛生、社會措施,免於持續的健康危害,當然也包括免於暴露有害健康的環境,還促成健康環保權概念。

由於實證醫學、公共衛生領域花了許多資源在菸品、甚至是二手菸與健康的研究上,所以反菸者可舉證歷歷說明,吸菸如何增加肺病、肺癌的機率,導致各種可能疾病,以及因吸菸造成的疾病,每年耗費多少國家健保、醫療預算;反菸政策更容易高舉「健康」大旗,以期減少吸菸人口。

反觀惡劣的勞工條件、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上,似乎不被多數研究者、或可提供研究經費組織青睞.癌症、慢性病的迅速成長與有無健康行為(泛指吸菸、喝酒、嚼檳榔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雖然高度相關,但去除不健康行為後,令人聞聲色變、耗費醫療資源的癌症或慢性病,仍有竄高迅速的趨勢,與環境的惡化、污染絕對脫不了關係,特別是總與菸害掛上等號的肺癌,陸續有研究認為與環境、空氣污染有關。

不過實證醫學、公衛流行病學研究,常常不願去為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的關聯性背書,如果針對菸品可以作到,為什麼實證研究往往不專注在多來源、不同時間的污染,到底是如何致病、或提高致病機率?

站在反菸的策略來看,讓吸菸更不方便,減少菸品在非吸菸人口、特別是兒童青少年面前曝光,的確能有效減少吸菸人口;同樣以維護大眾、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出發點來看,若增加環境污染者的困難,減少環境污染的各種可能性,也勢必能有效減少污染源。

就在菸害防治法執行當下,高雄大寮鄉、大發工業區傳出臭氣外洩事件,導致鄰近潮寮國中、國小百餘名師生以及居民不適送醫,嚴重者甚至全身抽搐、嘔吐,過去承受著各種污染產業惡果的居民,居然得在「急性」失去健康的情境下,才稍稍被重視。

而在菸害防治法執行滿月、滿兩月之際,仍有零星報導宣傳執法效益,大寮的毒氣外洩事件卻逐漸悄然無聲。

本來,人類應該擁有、追求健康的權利,似乎不需要國家或某種體系「賦予」;而什麼才是要被「管制」的對象,面對龐大的資源利益,特別是產業背後的龐大利潤,國家維護個人的健康權,特別是弱勢者、環境災民的健康需求,在不同政策、策略上顯得是矛盾、無力。如果國家真的需要拿健康權的責任,在「保障」人民時,應該拿統一、可被公評的標準,來檢驗各樣政策、策略。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