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 龍:行動打100分
〔記者凌美雪、楊明怡、王文萱/台北報導〕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答詢時說,太陽花學運的行動力她打一百分,但學生的思想非常薄弱,佔領立法院破壞法治,她呼籲年輕人退出國會議場。
龍的談話立即引發立委及學運總指揮林飛帆的反擊;立委林佳龍認為學生提出的觀點,在思想上比多年前的「作家」龍應台還高,他懷疑「龍的野火熄滅了」;林飛帆說:「龍部長完全沒有資格講這樣的話」,質疑龍應台完全背離她一九九○年代在野百合學運時代時所說過的話。龍應台成為權力者的時候,反而違背過去談論過的價值,真正思想基礎薄弱的,其實是龍應台部長,而不是學生。
林:龍成當權派 違背其價值
龍應台昨首度對學運與服貿協議表示看法;她說,這次太陽花學運無論就組織、分工、國內外宣傳或形象營造上,都令人嘆為觀止,可說是六十年來台灣一波波社運累積沉澱後的經驗總體成果展,她個人為此行動打一百分,也愛死了這些年輕人,「這些表現優異的人,可不可以考慮到文化部來工作」。
不過,龍應台又說:「我覺得學生思想非常薄弱,我覺得很遺憾,它充滿矛盾跟沒有想透的東西。」她認為,學生號稱是民主的捍衛者,但法治支撐了民主,學生卻破壞法治;學生反對服貿審查的程序正義,但霸佔立法院是最激烈的違反程序正義的方式;「我想要鄭重地以政務官的身分,請這些年輕人退出國會議場」。她還對王金平喊話:「王院長,請你趕快讓大家能夠上工,我很願意每天來立法院跟各位討論國事。」
龍應台強調,這次學運做到了讓很多人注意到服貿,她呼籲北京當局正視台灣對中國的高度不信任,否則,無論是服貿或是將來的貨貿,都不會為台灣帶來真正的和平。
立委也抨擊龍 自毀作家風骨
立委陳亭妃反駁說,龍應台請學生退出議場、讓大家恢復上工根本是搞錯對象,應該要叫總統馬英九讓大家趕快恢復上工。
立委鄭麗君認為,龍應台毀了自己當作家的風骨,且不懂佔領國會行動是一種公民抵抗不服從運動,她質疑龍應台的思想比學生還淺薄。她質疑,文化部本身就是行政獨裁的共犯結構,「整個服貿協商簽訂的過程,文化部有向人民說明嗎?文化部有向藝文界說明嗎?文化部有向國會說明嗎?立委看到影響評估報告只有兩三頁,部長不參加公聽會,一樣黑箱如故,還不願意好好正視學生的回應」。
回應
批菊張會 林飛帆:民進黨親自示範關門對話
自由時報與熱血時報不敢批陳菊通匪!
-------------
批菊張會 林飛帆:民進黨親自示範關門對話
2014年6月30日17:46 風傳媒 王立柔
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結束,後續的討論聲浪卻未落幕。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30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林飛帆代表「島國前進」發表對民進黨的批判,尤其對高雄市長陳菊與張志軍「閉門會談」一事,他直批民進黨是「身體力行,自己示範把門關起來對話……無法取信於人民」。
林飛帆說,從張志軍整個行程,特別是到南台灣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的過程,大家看得很清楚,民進黨中央和陳菊對於張志軍此次來台,要跟王郁琦談什麼、協議內容是不是應該受到怎樣的監督,民進黨幾乎沒有任何聲音,他坦言:「非常失望!」
林飛帆表示,對比2008年民進黨剛失去政權、當時的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當時民進黨強力動員很多人上街,這次卻「身體力行,自己示範把門關起來對話」,但這樣做根本無法取信於人民。
林飛帆指出,「民進黨作為台灣最大一個在野黨,也作為2016很有可能問鼎總統大位、奪回行政權的政黨,在這次面對張志軍來台的態度,沒有看到一個強而有力的回應。特別是針對台灣人民的訴求,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不應進行談判這點。」
林飛帆也說,希望在野黨回答,即使是城市間的交流,所涉及的包括陸客開放,「這些算不算跟中方在作談判?這是民進黨該回應的事情。」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則說,蔡英文和陳菊在這段期間對於一些關鍵原則都很沉默,他感到非常遺憾,「在野黨不應該沒有意見」,尤其當陸委會利用新聞稿偷渡具有重大爭議的「九二共識」時,「請問我們最大的在野黨在哪裡?」賴中強呼籲民進黨的領導人物回答這個問題。
Re: 龍應台:學生思想薄弱 林飛帆:龍昨是今非
陳茂雄教授名言:[沒有選舉經驗或行政經驗的人看到的只是「點」,他們不瞭解「面」,不知道:自己所提出的意見在「點」的方面是好意見,可是在整體的「面」卻完全不能實施。綠營有一個奇妙的特色:從事過社運的人就變成萬能,樣樣都懂;嚴重的是,他們竟然會認為,身經百戰的選將或有工作經驗的行政官員什麼都不懂。](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09018)
思想的貧困:評龍應台評太陽花
思想的貧困:評龍應台評太陽花
2014/04/08 苦勞網 趙剛(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前幾天在《自由時報》上看到龍應台部長批評太陽花學運,說它「思想非常薄弱……充滿矛盾跟沒有想透的東西」,好比說,學生宣稱捍衛民主卻破壞法治,嘴上說堅持程序正義,但卻又以行動顛覆了他們自己的堅持。這個批評立即招來了運動指揮者及多名綠委的反擊,異口同聲指責龍女士昨是今非,且謂真正思想薄弱的恰恰是龍女士自己[1] 。
《自由時報》把這個消息置於頭版,並且搭配了一張網路上署名「熱血時報」對照今昔的諷刺圖文,意欲對比出昔者龍女士野火燎原何其粲然,今日龍女士墮落反動一至於斯。「熱血」對此「墮落」的「解釋」是八個大字:「通匪令人神經失常。」[2]
記得看了這篇報導,當時的立即反應只能說是「啞然失笑」。龍女士是否真的「神經失常」,不是「熱血時報」說了算,若依我「個人看法」,應該是沒有的。我有過好多論敵,其中包括龍女士,但我從不認為對方是「神經失常」,但當然我說了也不算,按照此間流行的說法──這種問題必須經過「專家確診」。
但若是懸置確診,只就「通匪」這一「病因」而言,以我對作家龍女士的理解,我願意挺身而出,作如下之證詞:龍女士是台灣這十餘年來在文化戰線上克紹冷戰遺業反共不懈的先鋒戰士。長期以來,她以「民主」、「自由」、「多元」的台灣文明論,批判「專制」、「落後」、「野蠻」的現當代中國及其共產革命。在入閣當官之前,她以此為志業密集著書立說,曾發表了喧騰一時的著名批判中共與當代中國的文章〈請用文明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而前幾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更是她在這方面的持續戰鬥的攀顛之作。說龍女士「通匪」,反映的是當今學運以及其後的這整個時代精神狀態的一個核心病象:為了我們的「正義」,我們可以完全粗暴地對待歷史。「未來」,於是僅僅是吾人的意志對象。出現了這樣的一種「去歷史觀」,難道不該刺戟吾人嚴肅思想嗎?
作為龍女士的一個長期批評者,由我來為她洗刷「罪名」實感荒謬、無奈,甚至悲涼。然而,我並非徒為龍女士悲,所加於彼之罪固然無稽,但奈何其半自取。聽清楚,我是為當前學運的一種幾乎可說是界定性的狀態而痛心:凡是批評這個運動的,就必然是心神喪失的不正常之人。若問何令致之?答曰,一切唯因「通匪」,而匪即是馬即是中,三位一體。於是,整個島嶼就只存在兩種人了:那光明的道德的不通匪的,與那黑闇的邪惡的通匪的。後者合當引入歷史灰燼之中,不只是因為「通匪」,還更因為他們只有百分之九。這裡有一種流行已久但再攀新高的族類主義、排他主義,以及眾暴寡主義。從這個視角看,於是「反服貿」其實不過是另一個驗證敵我的准軍事口令而已,連我們很多「左翼的」、「批判的」朋友如今也接受了這樣的口令,以之質疑昔日戰友,遑論其餘。「通匪」這個冷戰話語竟然能夠在解嚴與全球冷戰結束近三十年之後,再度成為此間學運的一個日常語詞。光是這一弔詭事實,難道不就該刺戟人們嚴肅思想嗎?在沸騰的熱血中,是否蓄積了大量不為我們所意識得到的冷戰殘餘。
但是當一切複雜的現實與爭議都可以如此義無反顧地簡單一刀切時,歷史和思想又如何能找到它們在運動中的位置呢?學運從來沒有比此時更需要自我批評與外部批評。但是學運在面對它的批評的當兒,卻又只能自我演出它所極力否認的那個病徵──血氣亢奮,思想薄弱。幾乎沒有看到學運領導本身或是支持學運的「學界」對兩個淺而易見的現實問題,提供過他們的反思。這兩個問題是:一、此刻正在島嶼上酲醉狂飆的這樣的一種族類主義與排他主義,是之前的藍綠撕裂的救贖呢,還是變本加厲?二,如果這樣的一種極端善惡二分的「正義感」,再在將來添加上權力之翼的話,那麼是否宣告了一個結合內在恐慌與體制暴力的新白色恐怖時期的降臨呢?古人說,居安思危,那如果居不安尚不思危呢?
直接說吧:台灣人民萬萬不可沉溺於一種仇中的感情網罟中。我們不仇中,不是由於懼怕或是貪利,而是因為唯有不仇中,台灣人民才能在這個島嶼上真正相親相愛,才能免於新白色恐怖或新法西斯主義的崛起,而才能夠真正地實踐「愛台灣」。經常,「仇中」是偽裝成外部因素的內政問題,是偽裝成道德問題的權力問題。台灣人民一天不能實事求是地討論時代所規定於吾人的具體問題(從小處說是「服貿」,從中處說是兩岸關係,從大處說是世界和平),就一天無法擺脫族類主義政治對我們的綁架與勒索,並拉著我們螺旋下沉。我的一個青年批評者說我一點兒也不在意台灣正在形成的「共同體」。錯了,我異常在意並欲提出貢獻!而我所能貢獻的方式是提出一連串的質疑:如果這個共同體的認同打造是以這個共同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代價呢?如果這個共同體是建立在對十三億人的仇視上頭呢?以人類中的13億人為歧視與仇視對象而建立的共同體本身會是道德的嗎?如果這個共同體概念從李登輝開始到今日已有二十年,而帶來的一醒目現實是社會的更徹底的撕裂,與人心的疲憊焦躁敵意懷疑,那麼為何還不開始反省它的限制與代價呢?我們除了做一個鼓動者或跟從者,是否可以暫停一下,抽離並冷眼凝視這個洪流呢?
這就是為什麼方才我在為龍女士申辯她不應得「通匪」之名的同時,也不得不指出她的自遺其咎。龍女士是被她自己半生戮力參與編織的「反共/親美」繩索給反扣住,並將這個繩索的另一端交給了她的起訴者。龍女士如果能夠有一絲類似商先生在絕境中的苦笑感,那將是她重新反思她的「思想狀況」的一個珍貴起點。我期望,但我懷疑,深刻懷疑。龍女士向來不就一直是她自己的不變的信念的忠實使徒嗎?龍女士是一位極具才華的作家,但思想非她所長。
不妨就近以龍女士對太陽花學運的批評為例。她說學生「思想薄弱」,說一套做一套,顛覆了法治與程序正義。當她這樣說時,她的確是指出了學運所體現出的某些自我矛盾。但是,把論述停留在矛盾的指認而不思深入,其實是思想的怠惰。馬克思曾說,就算是一個尋常小店主也能分辨出他的顧客的自我宣稱與實際狀況之間的落差或矛盾。但是,小店主並不見得是一個思想者──如果他或她只能停留在這樣或那樣因他的職業、癖好或見識而形成的一種指認之中。但龍女士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店主,她只著急於指認學運違反了她的終極價值(或長期庫存):法治與程序正義。當龍女士指認學運思想薄弱時,她並不曾以身作則地展現她正在思想,她似乎仍然只是依舊奮力舞動她的「普世價值」落日大旗。或許,一個真正關切這些「普世價值」的「思想者─行動者」,在此一時刻理所當然要進行思索的反而是:何以「法治」與「程序正義」竟是如此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我和龍女士先後都曾批評過這個學運有「思想薄弱」的問題,但她和我對這個運動的批評或是肯定,無論是就立場角度或就實質內容而言,都有巨大差異;她的肯定不是我的肯定,她的否定不是我的否定。望文生義地把這兩種不同的批評混為一談,本身就是「思想薄弱」的徵候。在思想薄弱的黃昏,所有的牛看起來都是黑的。
先說說龍女士對這個運動的「肯定」吧。根據報載,這次學運「無論就組織、分工,國內外宣傳或形象營造上」,都讓她「嘆為觀止」。她要為這個行動「打一百分」。不改其龍式風格,她甚至如此造作地說:「這些表現優異的人,可不可以考慮到文化部來工作。」但這樣的肯定,說來也不意外,恰恰反映了龍女士,今日作為文化部長,所看到的學運殊無異於一場大型演出或是形象工程;她是在一種文化經濟的技術層次上肯定這個學運。她完全無視於在這樣的一種組織與分工之下,所形成的深刻民主問題:場內菁英與場外學生民眾的決策與服從的層級化,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個人突出與個人英雄主義。會發生個人崇拜的現象(這個神那個神!),是根源於這個運動打從開始就沒有想要面對,遑論解決,群眾參與的問題。天地不仁,運動也不仁。當然,這是歷史的問題,不應由這個運動本身負全責,但是,如果我們把眼睛蒙上一塊時宜的黑布,硬說這個太陽花學運是「進步的」乃至「革命的」,我認為可能並不適宜。龍女士給這個運動打了一百分,其實只是洩露了藏於她掌心的主觀的、片面的「標準答案」而已。
但龍女士之所以肯定學生的行為與行動,並非僅僅是批評之前故作的修辭客套,而也是因為它們正好也符合了她一貫對台灣與中國大陸這「兩個文明」間的對照興趣,因為她在這個運動中看到了某種「秩序」、「組織」、「分工」,其間汨汨然地流淌出她一貫頗為之傾心頗為之自豪的「台灣文明性」。的確,以我自己的觀察,運動場上的一般學生群眾和以往的運動是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他們超級自覺地,幾乎是出之以一種虔敬態度而為之的資源回收。但是,一般的讚美者很少把這樣的一種「禮節」(也就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欲望與行動的節制)和另一方面展現在青年學生甚至廣大社會裡的傳統「禮節」的快速流失,放在一起觀察思考。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網路上的言語已經越來越不堪。連一向同情台灣的BBC記者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說「不堪入目、甚為惡毒,三字經、國罵,省罵紛紛出籠,所謂的『台灣人有禮貌』在此完全不見」[3]。要如何理解這個矛盾呢?為何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裂痕,情緒與語言失去了必要節制,如同脫韁野馬任意衝撞──只要我高興有何不可,但另一方面,在人與物的關係上,卻展現了幾近戀物癖的對於物的秩序、對於回收、對於潔淨的著迷?而這些對於物的自我文明感,竟然又能「有機地」和學運的政治語言結合起來。據報導,立法院議場內掛著許多標語,好比「線都捲不好,還談什麼程序正義」,好比「懂得物歸原位,才能改變社會」,甚至於把人與物的關係凌駕到人與人的關係,於是有了林飛帆在臉書上的「霸氣」分享「如果你看不清垃圾該丟哪,我就把你塞進去」[4]。在這個饒富深意的矛盾中,我們又該當有什麼樣的思索與理解呢?我認為,這或許是進入學生參與者的某種主體狀態的一個重要契機,它或許反映了某種深層的自我認同與道德焦慮,反映了某種透過物才能獲得的確定感(小確幸?),當然以及同一枚銅板的反面的那不言而喻的失落感與失序感。這值得重視。
任何一個社會運動,就像任何一個個人一樣,不可能全好,也不可能全壞。有些人讀了我前一篇文章〈思想與學運〉,看到裡頭指出了運動在思想上的薄弱,就說我是完全否定這個運動。這是不確的。這個運動並非鐵板一塊。從一些意義其實還頗含混的語言或姿態中,我願意高度樂觀高度善意地對這個運動保留期望之處有四。首先,「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可以是一個具有強大主體性潛力的宣稱。要救國,所依賴的必然是自己,而非他人,這即是革命前輩章太炎先生所說的「依自不依他」,同時也是從1910年代的五四運動到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的一貫精神。其次,這個運動對台灣社會的診斷,至少就病相描述而言,是成立且要被認真對待的,而現任政權當然是要負責且要接受批判的;台灣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都有深刻的危機,不然也不會召喚出這麼巨大的能量。其三、這個運動,至少在表層話語上,經常試圖從一種庶民角度對體制進行道德評價,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已經消失甚久的、新時代的「左眼」。其四,這個「體制外的」運動一定程度地衝擊了原先的體制化藍綠對峙。它巨大裂毀了國民黨是明顯的,但也不是沒有衝擊到民進黨,從而給台灣的政治板塊造成了一種鬆動──雖說碎片最終將如何坍落並如何重組不容過份樂觀。就目前看,的確沒有可靠證據說太陽花學運是民進黨所策動,但它與民進黨又的的確確在分進合擊。這裡頭有一種泥沙俱下徹底撕裂社會的可能,但吾人也不能先驗主義地排除一種「超克」舊政治的可能。
恰恰就是在這個詭譎複雜的歷史地景上,同時也是學運正在前所未有地需要思想與論述時,學運卻面臨著深刻的思想與論述的貧困。但真正更讓人憂慮的是,這個運動並不以這個問題為問題──這徵候性地展現於他們駁斥龍女士或任何批評者時所展現出的那種絕對正確的姿態。我曾指出,這個運動弔詭地恰恰以拒絕思想為其動力。我願意再度重複這個診斷。您聽了就馬上不高興嗎?但是,這並非來自筆者的「邪惡之眼」(或筆者本來也就是另一個「神經不正常」之人)的觀察,而也是來自高度支持這個運動且政治色彩極右的閃靈樂團主唱Freddy,以「相信直覺吧,不懂服貿又怎樣!」這樣的口號所作的證言[5]。這個運動所大部憑藉的是一股自許的正義感與正當性,即,一股血氣。一個運動若沒有一股血氣就不成其運動,但是一個運動如果僅僅是憑血氣而行,那不但是注定走不長久,並且可能落得一個虛無主義下場,什麼都沒改變,只造就了一些新的政治神祇,甚至,帶來了災難性的社會與政治後果。世界歷史裡的殷鑑可謂歷歷在目。
如何避免成也血氣,敗也血氣,那就必須要把思想的任務拉到運動的課題裡來。一般來說,思想不是學術,不是學者的專業;大多數學者其實只是熟稔於之前的思想者所遺留下來的思想的工具(不管是馬克思的還是海耶克的還是史密特的)或糟粕,但並不是直接從事思想。思想是歷史的承擔者在面對歷史與今日之要求時,對現實與未來的思考與籌畫,同時又是對自身的情感、知識與行動,所進行的反身性思考與詰問。因此,思想正是學運參與者無從切割且無可讓渡的自身職責。表面上看來,思想的對立面是體制或霸權,也就是那「已經在那兒」並且強大到不需自我確證的龐然大物。但是思想假如簡單地把自身當作是體制或霸權的對立物,那麼在如此對立時,思想已經弔詭地失卻了它的主體性了,彼惡故我善、彼正故我負、彼東故我西。這是霸權的最有力的整編方式,因為所謂的社運處方其實僅僅是霸權公式的另一種因式分解罷了。思想的最大敵人恰恰是塑造一個簡單化的乃至卡通化的敵我關係,因為如果、「他」、「我」、「敵人」、「同志」、「是」、「非」、「善」、「惡」、……都如水晶般地清晰,那又如何還需要思想活動呢?馬克思也曾說,如果事物的表面就是它的真實的話,那還需要科學嗎?思想不是抽離於身體之外的知識活動,行動中的人當然有意義感、有道德感──有血氣,但我們不能一任它之指使而行。反過來說也成立,我們也不能脫離身體與行動空言大道。血氣與思想要結合起來,而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尼采之言:「偕我血氣而思」。
吾人應嚴厲質疑那些僅僅是揣著一個明確的是非善惡框架(或,普世價值),跑到街頭給學生「授課」的教授們。教育者自己其實更需要教育。以前的大學老師被批評為拿著「發黃的講義」混日子,但現今的教授把二十年如一日的「發黃的政治正確」當學問,就不算混嗎?而學生如果又真地歡迎且需要這些其實需要被教育的教授的教育,那又意味著什麼呢?是否學生只在乎一種與他們有相同意見,共享一種「正義感」呢?如果今天的學運展現了思想薄弱的狀態,那教授學者們是至少要負七分責任,而學生自己也應承擔三分。
自古以來,批評老師最常用的語言就是「誤人子弟」。我想,那還不只是知識上的傳遞錯誤或失職的問題,或許更是指其以腐朽之怨戾之氣誤人子弟之青春之氣。議場外的學生群眾們所頂著的那塊炯炯然的是非善惡框架,縱然粗疏簡化,但猶然血氣沛然可愛可敬。相較之下,某些大學教師們所帶給他們的又是什麼呢?寫到這裡我想到前陣子朋友傳來的一篇據說是網路上瘋傳的文章,是某位中研院人類學研究員的一篇算是對「中國」的親身證道之言吧。我看了,很遺憾,不只是對它那也未免太不人類學了吧的內容,而是這樣的「證言」所能提供於運動的是什麼呢?它提供的是運動核心本就庫存過量的隱藏在「普世價值」標籤後頭的仇中戾氣,而非運動所較缺乏的價值與手段之間的論證,以及運動者本身的道德倫理反思。在這次學運裡,如此這般的曲學阿世並閹然媚俗的「知識介入」可謂車載斗量![6]台灣的知識界如此易燃,而功能又是如此疊架(redundant),或許是吾人開始討論學運思想貧困時所不能繞過的第一個關卡罷。
【註釋】
[1] 〈龍應台:學生思想薄弱 林飛帆:龍昨是今非〉,《自由時報》,2014/04/03。
[2] 同樣的批評亦見,陳師孟〈昔日放野火 今日為馬作倀〉,《自由時報》,2014/04/05。
[3] 〈BBC:辯服貿 台灣人變無禮〉,《中國時報》,2014/04/06。
[4] 〈雞婆又霸氣 李郁欣管控物資〉,《自由時報》,2014/04/03。
[5] 向前、伍逸豪〈「不反服貿的反服貿運動」──試論三一八學運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啟示〉,《批判與再造》,2014/04/04。
[6] 當然,一定有少數學者教授是帶風,而非跟風,是策略的,而非情緒的,簡言之,他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這些人是誰,我並不清楚,但要知道並不難,只要追索野草莓以來的論述系譜即可略知梗概。但這對於現在所討論的思想大問題而言,並不重要,我一點也不感興趣。
羅智強突貼馬英九「蛋洗照」 1.1萬網友看完淚崩了
羅智強突貼馬英九「蛋洗照」 1.1萬網友看完淚崩了
2023-03-11 中時新聞網 于川
台灣雞蛋近期因受到禽流感、低溫的影響,產量銳減,價格也持續攀升。儘管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回應,雞蛋產量會每日回升,且也會向外國進口蛋,但還是有許多民眾對於缺蛋現狀感到不滿。國民黨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今(11)日在臉書貼出前總統馬英九看板遭蛋洗的照片,該文章一曝光,短短4小時內就有超過11000名網友按讚。
對於全台大缺蛋,羅智強表示,有民眾對他說,好懷念從前,蛋多到可以讓民進黨拿來丟馬英九,也可以拿來丟警察。他也回憶起自己以前說過的一段話,「還馬英九公道者,必蔡英文」,而今萊豬、核電、治安、兩岸、民主…,大家覺得呢?
許多網友看到這張照片都相當有感觸,留言「小時候沒錢買蛋,現在老了有錢買不到蛋,老天鵝啊!」、「我懷疑,民進黨的鳥官,有可能是因為怕被丟雞蛋,所以故意讓台灣缺蛋!」、「現在的政府,說他們無能,還會有一堆側翼跳出來跟你打泥巴仗」、「現在想丟也沒蛋可丟」、「他們執政後,民生必需品接連短少,衛生紙、蛋、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
另外也有民眾相當懷念馬英九執政的景象,「謝謝馬總統」、「心疼馬總統,感歎今日的政府」、「懷念馬英九先生當總統的時光」、「回顧這些,笑著笑著就哭了」、「馬總統、警察先生,大家辛苦了!」、「馬英九時代才是台灣民主最高峰的時刻,真正的以民為主!」
《呷新聞》認證:《自由時報》穿鑿附會、不做平衡報導!
《呷新聞》認證:《自由時報》穿鑿附會、不做平衡報導!
----------------
民視董事長王明玉5點聲明反擊「搬走逾11億元公款」 前董座郭倍宏再公布對話紀錄嗆:秀下限!
2020-04-30 呷新聞 財經中心/發自台灣
民視股東會即將召開,現任董座王明玉勢力與前董座郭倍宏、田再庭的勢力已展開角力。王明玉頻頻透過《鏡週刊》與《自由時報》放話,拿前董座郭倍宏的經營狀況來開刀,讓挺郭派日前也發布聲明反擊。今王明玉再發布5點聲明反擊挺郭派指控的「搬走逾11億元公款」,讓郭倍宏再搬出對話紀錄反嗆「秀下限」!
民視股東會5月5日將召開,前董座郭倍宏與田再庭的勢力傳出蠢蠢欲動。讓現任董座王明玉大為緊張,繼透過《鏡週刊》放話後,今(30日)不只發出聲明,更接受《自由時報》專訪,並在該報刊登大篇幅廣告。聲明指控,過去郭倍宏任職董事長時,在沒有具體計劃下,拿10億民視股票向銀行貸取5億元,還自刻民投的大小章,分別將其中4.5億和3000萬轉到自行開立的高雄京城銀行及林口第一銀行,這些鉅額且沒有確定用途的貸款,造成民投的財務危機。她聲稱,「私開帳戶也是郭倍宏當初3分鐘下台的主要原因,他去年3月19日把這些貸款清償,但仍讓公司無緣無故損失近300萬元利息」,而這近300萬元郭倍宏至今尚未償還。
對此,郭倍宏今天下午發聲明反擊,公布台新銀行的對話。從台新銀行的回報對象是王明玉就可以知道,這筆貸款一直都是她全權處理。其實民視的財務、股務,自創辦人以來都是王明玉在掌管。聲明質問王明玉,台新五億貸款是為了民視影城三期工程的進行,是民視董事會決議核準的事項,在會議記錄中都明白載明;若是如王明玉所說的「無故」,董事會怎麼會同意?既然董事會都同意的,又怎麼會是「私開帳戶」?
聲明怒轟,在民投董事會決議核准並授權郭全權處理後,郭即交付王明玉執行;在王明玉辦理貸款期間,董事長郭倍宏僅依監督之責,表達過一次關懷致意。在貸款核准後,財務部楊明書經理保管1750萬作財務運用,其餘4億8仟250萬分別滙入其它三家銀行帳戶保存。五億貸款本來就是作為風險管理的保障,預備期間尚無需求,所以「從未動用」,這從帳簿明細中就可以證明。財務林秋宜也曾報告,她每月都有定期向三家銀行對帳查核無誤。
「富冠全球」案件最後為什麼不起訴?聲明表示,「主要不是因為查無實據,而是因為告發人撤告。而且在案件調查期間,郭董因為發現王明玉的富冠全球嚴重違法,還拖累了不知情的田再庭榮譽董事長同列被告,因此拒絕主動提供公司資料給調查局,並命令王明玉必需關掉富冠」。而郭倍宏離開民視後,民視文化董事長李南山也才剛上任,委託張福淙會計師繼續追查富冠案。結果是王明玉5天內就撤換了李南山,改由她自己當董事長,因為她知道民視文化董事長有權再次提告。
聲明稱,郭倍宏當時接受董事會的決議,為了公司要執行的項目,以公司名義貸款。撥款後,除了公司財務部運作的1750萬外,全都不曾動用,「利息是公司的責任還是郭個人的責任?王明玉五億元抺黑被拆穿了,拿利息硬拗,只是想多個事由混淆視聽而已。何況從一開始想抺黑的『五億』到現在的『三百萬利息』,前後也差太多了吧?怎麼不先為之前的惡意誤導澄清道歉呢?王明玉是因為謊言被戳破,無話可說,所以鬼扯遮羞嗎?」最後更批專訪王明玉的《自由時報》「穿鑿附會」、「不做平衡報導」,更酸「難怪要把這篇鬼扯放在自由『娛樂』,還真是用來讓人娛樂的」。
把疑美當反美才是國安危機
把疑美當反美才是國安危機
2023-03-19 中國時報 陳冠安/中華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
近日,有政大、陽交大學者聯合發表「反戰聲明」,呼籲台灣不要成為美國跟班,但遭到綠委批評是投降派。事實上,綠營新共主賴清德擔任黨主席起手式就是反對「疑美論」。而前民進黨副祕書長林飛帆近日也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投書,主張疑美論將危害區域安全,再度搬出「民進黨抗中保台、國民黨親中賣台」的「芒果乾」老論述。
國民黨的大戰略論述,從馬總統開始,到如今的黨中央,基本都環繞在「親美、友日、和陸」。綠營把疑美等同於反美,用紮稻草人的方式,企圖製造「非民進黨立場者就是投降」的做法,造成台灣社會對立,壓縮理性討論的空間,這其實才真是國安危機。
林飛帆指稱國民黨疏離中間選民路線,呼應北京疑美反美「更批評侯友宜「台灣不是強國棋子」的說法,認為這是在呼應中共官媒。但按這邏輯,曾否定台灣是棋子而是棋手的蔡英文,不也是中共同路人、共鳴者?
此外,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在去年12月的調查,中間選民的立場顯然和民進黨想的不一樣。在被問到台灣應加強軍事力量對抗中國大陸「還是採取溫和的政策以避免製造兩岸緊張關係時,86.3%的國民黨支持者與68%的中間選民都選擇「採取溫和政策」,民進黨支持者多數則傾向「加強軍事力量」。
而當台灣維持現狀不宣布獨立,中共卻攻打台灣,美國是會出兵援助、只提供武器、只提供軍事以外的援助、或什麼都不做?國民黨支持者與中間選民都認為美國最可能做的是「只提供武器」,反而民進黨支持者有57.6%認為美國會「出兵援助」。
因此從數據來看,與中間選民疏離的其實反而是民進黨。極具諷刺的是,中間選民裡只有35%的人認為中共犯台時蔡英文政府有做好保衛台灣的準備,而有近5成認為沒準備好。
整體來說,親美和陸的路線,不只是國民黨長期立場,也是多數支持者的態度。一方面有高達8成6的國民黨支持者認為對大陸應採溫和政策而非加強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同意加強與美國軍事合作的比例仍大於不同意。
國民黨支持者確實僅13.6%認為中共犯台時美國會出兵援助,但與此同時有高達57.2%認為美國會提供武器或軍事以外的援助。換句話說,有7成國民黨支持者認為台海衝突時美國會幫助台灣,只有17.3%的人認為美國會什麼都不做。
美台合作,本就多元。但如果一開始就以預設「美國會出兵助台」進行國安準備,不僅不是負責的國安戰略,更非負責任的朋友。
真要說疑美論,綠營在美國2020總統大選時押寶川普的「疑拜登論」,認為拜登會親中賣台,選舉結果出爐還到AIT粉專洗版質疑舞弊,民進黨中常會更出現有中常委戴川普口罩公開選邊站的情況,那時怎不見林飛帆們發聲制止「疑拜登論」?
藍營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就是疑美;綠營懷疑拜登親中賣台,就是親美。雙標,真好用!
柯營酸林飛帆:左派台獨憤青
柯營酸林飛帆:左派台獨憤青
2019-07-17 聯合晚報 林麗玉
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接任民進黨副秘書長,外界解讀是要跟可能參選總統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搶年輕票,柯受訪時卻將焦點放在「民進黨說謊成性」、「找一份工作」。但柯營內部其實有在評估,認為林飛帆已沒有太大市場、不會讓柯流失年輕票,反倒時代力量恐成「下一個台聯」。
2020總統大位之爭,藍綠候選人已就定位。柯文哲參選與否,將為影響選戰走向的最大變數。一旦2020選戰是藍綠白三腳督,最後倒數半年的選戰策略,蔡英文、柯文哲勢必得固守各自的年輕票。對於民進黨打林飛帆這張牌,柯幕僚認為,五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有其天時、地利、人和,不過五年後時空背景不同,林飛帆在年輕族群的號召力,已經沒有當時那麼強。這位不具名幕僚說,林已被歸類為「左派台獨憤青」。
柯幕僚提到,今年的三重選區立委補選,林飛帆當時就曾在選前之夜,以神秘嘉賓身份幫民進黨候選人余天站台。外界認為林輔選有功。不過其實以余天的知名度等條件,今年的三重補選,余天只贏對手鄭世維五千多票,民進黨不算選得好。他認為,林的學運光環、市場不再。柯營評估,林的加入民進黨,並不會讓柯的年輕選票會流失到民進黨。
甚至柯幕僚認為,林飛帆加入民進黨,只是讓時代力量陷入路線之爭,讓民進黨收編時代力量偏向進步光譜的這一群,時代力量恐變成「下一個台聯」。
重批前瞻 林飛帆嗆民進黨:就繼續墮落吧!
重批前瞻 林飛帆嗆民進黨:就繼續墮落吧!
2017-07-05 中時新聞網 唐主桂
在朝野協商後,前瞻計畫以4年4200億元的規模達成共識,不過針對土地徵收問題卻有著許多隱憂。太陽花成員林飛帆甚至說出重話,批民進黨「你們就繼續墮落吧!」
前瞻計畫的爭議,除了軌道建設是否稱得上「前瞻」、經費如何運用外,土地徵收問題也是備受關注。雖然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計畫只有2個區段徵收,但也無法保證不新增其他區段徵收、迫遷的問題。
然而,前瞻計畫草案中所提到的土地徵收問題,卻只寫到「應依相關法律規定辦理,並應優先考量徵收的公益性及必要性」,挨批徒具形式而無實質拘束力。
林飛帆今天在臉書上就重批,此事「荒唐至極!」他表示,有許多人喜歡苦口婆心自以為地勸說,要對民進黨寬厚一點、給他們機會。但他相信,無論是三年後還是七年後,民進黨再出現連任或執政危機,還是會有人喊著要捍衛本土政權,然後淡忘過往四年或八年這個檯究竟是怎樣垮的,然後就東怪西怪,怪那些小黨扯後腿,怪那些年輕人不懂珍惜民進黨的執政機會,讓國民黨有機會班師回朝。並重批民進黨「你們就繼續墮落吧!」
林九萬這張牌
林九萬這張牌
2022-12-05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慘敗後的改組,黨內大老許信良建議,不妨大膽起用林飛帆任黨主席或行政院副院長,以爭取年輕選票。對此,民進黨內一片靜默,倒是網路上一片冷嘲熱諷。網民多認為,林飛帆已是年輕人眼中的頭號戰犯,重用他根本是「請鬼拿藥單」。
林飛帆在二○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崛起,二○一九年飛上枝頭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進入權力核心,並未使林飛帆增添魅力;反因他月領九萬,得到「林九萬」的封號。這個稱號,除譏他只是民進黨的封官小樣板,也反射了其他年輕人長年低薪的相對剝奪感。
蔡英文連兩屆奪得總統大位,確實得力於太陽花學運的氣勢,及年輕世代對「反送中」的共鳴。但蔡政府執政日趨霸道威權、華而不實,年輕世代未感受到幸福,卻因公平正義流失而深覺得忿懣,從而造成這次年輕選票大幅流失。林飛帆是執政集團的樣板人物,他當然難辭其咎。
許信良為何如此推崇林飛帆,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只是錯估,或許是脫離現實。耐人尋味的是,假設林飛帆果真出任黨主席,那豈非整個民進黨中生代全部被略過,直接跳到次世代?如此,是意味整個中生代都該被送進歷史的真空嗎?
蘇貞昌還賴著閣揆不走,彷彿沒有人能接棒。現在,竟說林飛帆也能接副閣揆,這是民進黨在變魔術嗎?
郭再欽狠酸林飛帆「月領9萬高官」:全國年輕人都羨慕他
郭再欽狠酸林飛帆「月領9萬高官」:全國年輕人都羨慕他
2022-12-23 中時新聞網 洪榮志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昨晚透過臉書發出檢討文,批評台南市「議會不該成為郭信良或郭再欽的禁臠」。被點名的前中執委郭再欽今天宣布退出民進黨,並呼籲台南市議長郭信良也退出議長選舉;郭還酸說,「林飛帆是月領9萬高薪的大官,全國年輕人都很羨慕他;如果敗選檢討報告就是檢討郭再欽,那麼我願意承受。」
郭再欽指出,所謂的爐渣案是2013年的舊案,在2015年獲不起訴處分,卻因為政治因素遭到舊案重查,他會循司法途徑證明自己的清白;他是槍擊案的受害者,比誰都想知道幕後的暗黑勢力是誰?但是也請林飛帆多回台南走走看看,才會了解誰才是真正黑金?至於同樣遭到點名的郭信良,也應該退出議長選舉,以利議會改革;畢竟,台61以西的光電場域,是郭信良主導議會通過的決議。
郭再欽還說,雖然已經不再具備黨職身分,但是既然中央黨官將全國敗選的責任究責於他,那麼他願意承擔並宣布退黨。畢竟林飛帆是月領9萬高薪的大官,全國年輕人都很羨慕他。如果林飛帆的敗選檢討報告就是檢討郭再欽,那麼他願意承受,以保住這位台南子弟的官位,畢竟年輕人要找工作也不容易;也希望林飛帆在保住官位之後,可以多關心一下青年選票流失的原因。
林飛帆昨晚透過臉書指出,從學甲爐碴案、光電弊案、88槍事件、台南市議長選舉紛爭,到今天台南市經發局長陳凱凌爆發貪瀆弊案遭聲押,台南過去努力累積的城市光榮感,因為這些黑幕消失殆盡。
林飛帆認為,台南的這些亂象,正是集體鄉愿忍讓的結果;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其他藍營執政縣市,他相信大家也會用高標準檢驗。黃偉哲若對弊案置之不理,不嚴肅清理市府內部沉痾或自清,非要等到檢調動起來、等到民怨沸騰才面對,那影響的絕對不只是台南。
林飛帆還說,黃偉哲應整頓市政,涉及弊案的郭再欽等人應主動退黨;議長選舉紛亂,台南人都看在眼裡。議會更不該成為郭再欽或郭信良的禁臠。民進黨參選議長、副議長的人選,也應該公開自清,和黑金劃清界線,並接受社會檢驗。他希望民進黨公職能一起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決定。
林飛帆強調,他知道講這些話,藍營會見縫插針,部分綠營支持者可能會認為這是放炮、不團結;而在議長選舉爭議紛亂之際,也一定有人想各取所需,曲解或斷章取義他的意思。不過,敗選檢討近一個月,如果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情況只會更糟,也只會更進一步傷害民進黨、傷害台南、傷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