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包裹糖衣的毒藥
為何微型貸款不是扶貧的好選擇?

2015/08/10
苦勞網記者
在一場以「滾開!微型貸款,滾開!」為主題的座談會中,解除債務運動、倡議金融監管的NGO,和第三世界婦女草根組織,共同批評並反對微型貸款。(攝影:徐沛然)

2015年3月26日,在北非的突尼西亞(Tunisia)首都突尼斯(Tunis)所舉辦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一場多達上百位各國運動人士、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與會的議題座談會中,解除第三世界債務委員會(CADTM)的印度研究員蘇荷文‧達哈(Sushovan Dhar)公開表示,微型貸款不僅沒有達到扶貧的效果,甚至還讓許多窮人欠下難以償還的債務。台上來自摩洛哥(Morocco)、馬利(Mali)等國的婦女團體代表,異口同聲地控訴在社區推動微型貸款所造成的惡果。而這場座談會的主題就叫做「滾開!微型貸款,滾開!」(Go away, microcredit, go away!)

這是怎麼回事?微型貸款不是一項用以扶貧的工具嗎?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的草根組織會大力反彈?為什麼一個關注第三世界債務問題的國際組織,會反對微型貸款,甚至為此進行倡議?

尤努斯的葛拉敏銀行

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創辦「窮人的銀行」獲獎。他看到孟加拉的窮人因缺乏資金改善生活與生產工具,同時深陷傳統高利貸的迴圈中無法脫貧。而傳統銀行業者因不信任窮人的還款能力,將窮人拒於門外,不願意貸款給窮人。然而,尤努斯認為,很多時候只需要一點點的資金,窮人就有可能因此獲得翻轉的機會。

在尤努斯所著《窮人的銀行家》一書中,他舉了個案例。1974年,尤努斯在鄉村遇到一位貧窮的婦女蘇非亞(Suffa Begum),她每天跟大盤商借5塔卡(taka,孟加拉貨幣單位),相當於22美分,以購買材料編織竹凳。而每個竹凳賣回給大盤商的價格是5.5塔卡。蘇非亞辛苦一天只能編好一個竹凳,於是她的收入一天僅0.5塔卡,相當於2美分。而如果跟高利貸借錢,有時候日息就高達10%。尤努斯認為,蘇非亞因為欠缺22美分的資金,所以只能被迫接受大盤商惡劣的剝削,如果有銀行能夠以合理的利率借貸給她,或許蘇非亞就能在市場上以更好的價格賣出自己的產品,進而改善生活。

尤努斯創辦葛拉敏銀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時也積極在世界各地推廣微型貸款。(影像來源:<a href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hammad_Yunus"> Wikipedia</a>)

尤努斯認為,蘇非亞的遭遇並非個案,而是窮人普遍的處境。因此尤努斯自1976年開始著手創辦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以窮人,特別是婦女為主要放款對象,無須抵押或擔保即可借款,並透過一系列機制確保他們將錢用於改善生活,並確保如期還款。葛拉敏銀行高還款率(接近100%),扭轉了窮人不會還錢的刻板印象,並成功地將經營規模不斷擴展。微型貸款的作法與理念,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諾貝爾獎委員會宣稱微型貸款是「一個有史以來在消除貧困問題上最有力的武器。」,聯合國亦將2005年定為「國際微型貸款年」。

他強調,窮人擁有智慧和能力,也充滿創業精神,只是缺乏資金和機會。如果提供窮人資金和機會,他們就會展現出驚人的活力與創意,透過自己力量脫離貧窮。根據《2013年微型貸款運動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the Microcredit Summit Campaign Report 2013)資料,2013年全球有多達1.95億個家庭使用微型貸款,其中符合每日收入低於1.25美元的極端貧窮家庭數為1.24億。如果以一個家庭5人來估計,全球共有約10億人受到微型貸款的影響。根據倫敦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的數據,全球總貸款金額已高達730億美元。尤努斯本身深信,透過微型貸款,我們可以打造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

然而,微型貸款業務的蓬勃發展,當真為窮人帶來正面的效應?

印度安德拉邦微型貸款危機

2010年,印度的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爆發平民的自殺潮,當地官員宣稱多達70人(也有120多人的說法)因無力償還微型貸款債務,而陸續走上絕路。同時也有婦女組織行動,抗議微型貸款的利率過高,讓民眾難以負荷。連續自殺事件爆發後,安德拉邦政府宣佈將取締浮濫放款的行為,並立法加強管制微型貸款機構。此舉又進一步降低民眾對放款機構的信心,不僅還款違約率增加,投資者意願也大減,數間微型貸款機構關門倒閉,引起了一場微型貸款危機。

2011年2月28日,印度警方逮捕了一位在海德拉巴市抗議微型貸款公司的女性運動者。(影像來源:<a href = "http://www.bloomberg.com/bw/articles/2013-05-30/new-research-indicates-microloans-dont-solve-poverty">Mahesh Kumar A./AP</a>)

印度一直是微型貸款成長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2005年到2009年,印度微型貸款總額從2.52億美元增加到25億美元,短短幾年成長將近10倍。其中,全印度的微型貸款又有35%集中於安德拉邦。前述5年間,微型放款的投資報酬率由5%大幅上升到20%,1吸引大量國際熱錢和跨國公司投入。

微型貸款貸款研究者分析印度安德拉邦事件,歸納出以下主要成因。國際小額貸款評級機構( Micro-Credit Ratings International)的印度辦公室負責人Sanjay Sinhah曾於2006年表示印度有近1000間微型貸款機構。根據另一份資料指出,2010年8月印度已經有超過3000個微型貸款機構,顯示貸款機構在印度擴張迅速。短期內迅速擴張,帶來的影響包括銷售人員培訓不足,以及不同機構搶食客戶所帶來的過度放款問題,甚至在同一個村莊內有多達四五間不同的微型貸款機構對民眾重覆放款。多個債務複利滾動,長期累積下來,使得借款人無力償還,最終只能違約或是走上絕路。而一個號稱要幫助窮人的機制,反過來逼死窮人,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接受。

神奇工具真神奇?

事實上,微型貸款的推動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其中包括微型貸款的高額利率,尤努斯創立的葛拉敏銀行,一般貸款的年利率為20%,並不算低,幾乎相當於平常我們所使用的信用卡利率。而在各國國內成立的微型貸款機構的年利率大多落在20%至60%之間,甚至也出現過年利率100%利率的案例。雖然微型貸款利率比起傳統高利貸還要低,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微型貸款機構的經營成本比想像中來得高。但從許多商業銀行或企業紛紛投入微貸業務,以及整體微貸市場擴張的情形來看,微型貸款可能是筆利潤豐厚的生意。(如前述資料2009年印度的微貸投資報酬率達到20%)這樣的高利率,似乎對於一般大眾對「扶貧」的公益想像有不少落差。同時,以營利為導向的銀行,以及商業微型貸款機構,為了業績與營收,往往傾向浮濫放款。

最右邊的拉瑪(Rama)以捲香煙為生,每天收入30至40盧比,不到1美元。然而,她欠了五間小額貸款公司的債務總額超過1200美元。她並不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還清。(影像來源:<a href = "http://www.npr.org/2010/12/31/132497267/indias-poor-reel-under-microfinance-debt-burden">Corey Flintoff/NPR</a>)

微型貸款提供資金讓窮人改善生活,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窮人富有創業精神。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09年一份研究指出(註7),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有30%至50%自我聘僱的非農勞動力。在某些極端貧窮的國家,這個比率往往更高,例如孟加拉是75.4%。在已開發國家正好相反,只有12.8%的自我聘僱非農勞動力。然而,這樣的現象並不應該解讀為「窮人比富人更有創業精神」。事實上,反而是因為貧窮國家往往缺乏足夠的工作機會,且單一收入來源通常不足以維生,使得民眾必須夠透過做小生意、打零工等方式,從多元管道賺錢滿足生活所需。

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阿諾‧卡納尼(Aneel Karnani)在〈小額貸款搞錯了方向〉(Microfinance Misses Its Mark)一文中指出,「事實上,大多數小額貸款客戶不是主動去選擇當微型企業的企業家的。如果可能,他們更願意到工廠工作,領取一份合理的報酬。『窮人企業家』這個稱呼太過浪漫。」他認為,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支付合理的工資,才是消除貧困的最好方式。他引用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說法:「沒有什麼比就業更能有效地扶貧」。

透過提供資金幫助窮人創業而改善生活的方式,也忽略了創業的風險。沒有什麼生意穩賺不賠,同時窮人往往也是風險承受能力最差的一群人。況且,以微型貸款的高利率來說,窮人貸款創業不能僅僅是餬口而已,如果沒有辦法創造20%至50%的超高投資報酬率,所有的獲利只會被貸款利息吃掉。這樣的門檻或許不如微型貸款的宣傳所說,能夠輕易能達到。

微型貸款是否有效?

那麼,微型貸款是否有效?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關於微型貸款的研究一直遇到各種困難,印度經濟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在其著作《窮人經濟學》(Poor Economics)中表示,微型貸款機構通常傾向提供成功案例,抗拒開放資料供學者研究。同時,機構也會認為,只要客戶源源不絕,就表示這項業務對其有利,那麼何必再做研究證實?況且,不同國家、機構、作法都不盡相同,並不容易對微型貸款的效果進行全面性的評價。

然而,阿比吉特在印度的研究,針對海德拉巴市的104個社區中,隨機選擇52個讓微型貸款公司進駐,並對照兩者之間後續的差異。他認為,「沒有跡象表明他們的生活發生了一種徹底的轉變」、「女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擁有了更多的權力」。在微貸公司進駐15個月後,開始做新生意的家庭從5%左右上升到7%以上,阿比吉特指出,這樣的比例不算低,但也算不上是一場革命。

2010年12月14日,全印度婦女聯合會(All-India Democratic Women's Association)發起一場抗議,要求印度央行必須立法規範微型貸款業務。(影像來源:<a href = "http://www.npr.org/2010/12/31/132497267/indias-poor-reel-under-microfinance-debt-burden">Noah Sheelam/AFP/Getty Images</a>)

而在學者羅德曼(D. Roodman)和摩達克(J. Morduch)的研究中,他們回顧了過往三個針對孟加拉微型貸款的研究,重新檢視其數據,並得出微型貸款「影響微弱」的結論。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學者都同意,微型貸款即便能帶來正面效應,其效果也不像推廣者標榜的那麼神奇靈驗。英國的Giving What We Can是專門評價慈善機構的成效,供捐款者參考的組織。2014年曾在其網頁張貼〈為什麼我們(仍然)不推薦微型貸款〉(Why We (Still) Don’t Recommend Microfinance)一文。其主要原因即在於他們認為,現階段除了一些感人故事之外,仍缺乏可靠且明確的證據支持微型貸款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微型貸款的還款率高(普遍在95%以上),既然貸款人能夠按時還款,就代表微型貸款有效。然而,這樣的說法也不盡然符合事實。微型貸款機構使用非常多的機制來維持高還款率,因為只要有人開始違約,且沒有受到壓力或處罰,不還款的人將會越來越多。

以葛拉敏銀行來說,他們要求貸款的婦女要另外找四位認識的女性,組成小組,一方面互相支持,但也彼此監督。只要其中一位沒有每週按時還款,另外四位都會被取消貸款的資格。我們可以想像,在人際緊密的鄉村,這樣的機制對當事人壓力會有多大?其他人也可能會選擇先幫忙墊付,以維持貸款的資格。有些微型貸款機構甚至會在借款戶違約後,派人到他家門口討債或漫罵,以造成名譽損失的壓力,迫使借款人還錢。所以,高還款率、低違約率所代表的僅僅是貸款人會想辦法乖乖還錢,並不代表這筆貸款必然增加貸款者的收入。

微型貸款難以解決的問題

或許有人認為,即便微型貸款不像推廣者宣傳的那麼神奇,但似乎仍有一定的效果?將其當作扶貧的手段之一似乎未嘗不可?然而當前狀況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將微型貸款視為主要的政策手段。我們不難想像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人物來說,微型貸款的誘惑、商機,以及帶來的「各種好處」,但微型貸款真的是一個好的政策工具嗎?

(影像來源:<a href = "https://www.givingwhatwecan.org/blog/2014-03-12/why-we-still-dont-recommend-microfinance">Giving What We Can</a>)

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張夏準,在其著作《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23 Things They Don't Tell You about Capitalism)中指出,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其整體技術能力低落,且通常採用家戶型生產,使得國內窮人能夠從事的業務或生產的產品種類相當有限。當許多人透過微型貸款進行同樣的創業時,該業務的利潤率勢必將會大幅下降。張夏準舉例,如果你是一位克羅埃西亞的農民,透過微型貸款買了一頭乳牛,希望透過賣牛奶賺取收入。但你們同個村莊另外也有300個農民跟你一樣貸款買了乳牛,當地牛奶的供給一下子大過需求,賣牛奶的利潤直線滑落。但受限於本身技術、組織技能和資本的限制,不可能就這樣轉行出口奶油或乳酪到英國或德國,只能繼續守著這條不賺錢的乳牛。

在這裡,我們看到微型貸款的兩大問題。第一是,微型貸款無助於解決社會整體技術能力低落、缺乏相關生產投資環境的狀況。張夏準認為,過往比較成功獲得發展的國家,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90年代的中國,通常採用由政府帶動的產業發展策略,並以較大規模的投資與資本創造就業,同時提昇產業技術能力。印度經濟學者阿比吉特也認為,微型貸款因為是分散式的小額貸款,所以無法進行大型的投資,即便能夠讓人透過改善家戶生產的技術,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很容易遇到瓶頸。

微型貸款的第二大問題,將貧窮因素僅歸咎於個人,並提出市場導向的解決方式。確實,一個人的收入高低,高比例取決於際遇、能力或條件。但發展中國家人民並非「集體時運不濟」或「集體能力低落」,而是整個社會和國家都處於貧窮的狀況。而這樣的處境亦有其歷史背景與成因,也許是過往背負的龐大外債,吃掉了經濟的成長2;也許是長年內戰不斷,民生凋敝;又或許是在國際貿易協定簽署過程中,被迫開放國內市場,脆弱的國內產業受到打擊而自此一蹶不振。甚至,「貧窮」指的不僅是收入低,更包括缺乏道路、飲水、電力等基礎建設,以致生活環境惡劣。或是缺乏公衛、醫療、救濟管道及福利政策。如果僅推廣「大家一起借錢做生意」,而不去面對並處理這些製造貧窮的成因,就算有少數幸運兒經商有成,但整體社會恐怕仍舊難以脫離貧困。

新自由主義的延伸

微型貸款的推廣者,在描述傳統銀行時,都認為銀行不願意借錢給窮人,是不對、不公平、不道德的行為。尤努斯甚至高呼,信貸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就像獲得糧食一樣,是一種人權。3銀行拒絕貸款窮人,因為他們沒辦法提供擔保品,也沒有信用紀錄。這樣的作法,除了被理解為一種「限制」之外,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如果今天銀行不評估一個人的還款能力而輕易地放款,除了銀行本身可能產生呆帳外,也容易讓借款人欠下難以償還的債務。台灣前幾年爆發的卡債風暴,就是銀行浮濫發行現金卡所帶來的後果。將所有的門檻與條件,都理解成「限制」,並要求解除或打破,這其實是一種去管制的思維。

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各國社會運動的共通議程。圖為2012年加拿大學生罷課抗議調漲學費。(影像來源:<a href = "http://www.globalresearch.ca/canadas-maple-spring-from-the-quebec-student-strike-to-the-movement-against-neoliberalism/5317452">Global Research</a>)

起源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思想(Neoliberalism),是一套以自由市場至上,提倡政府去管制、並推動私有化的政策思維。在各國推動實行後,招致許多抨擊,被認為其作法就是圖利企業財團,犧牲民眾福祉。微型貸款透過將結構性因素造成的普遍貧窮問題,歸因於個人缺乏資金與機會,突破金融服務的管制,讓窮人更多地參與市場機制賺取收入。這樣一種將本應屬於公共領域的社會問題,轉向以個人努力方式解決,去管制的思維,透過市場導向的方案,這些恰好都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特色。這同時也是解除第三世界債務委員會(CADTM)等組織對微型貸款的嚴厲批判。

張夏準在其書中直言,微型貸款只是炒作,越來越多學者,甚至包括以往的微貸推廣者良心發現起而批判。解除第三世界債務委員會(CADTM)的印度研究員蘇荷文‧達哈則認為,微型貸款其實就是門生意,不具備什麼特別崇高神聖的特質。

平心而論,微型貸款當然會有其「效果」,就像銀行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扮演提供資金的角色,也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我們不會反過來說,銀行是產業的救世主,或是銀行從事放款業務是一個道德的公益行為,因為銀行其實也是從放款業務中收取利息,賺取利潤。如果我們不覺得銀行對原本無法申辦信用卡的人,改為發給現金卡,是慈善義舉。那麼貸款給原本無法申貸的窮人,為什麼就是在做好事?沒錯,窮人缺錢,所以我們借錢給窮人,再收點利息(20%至60%),就是在「幫助」窮人了嗎?我們會主張經濟發展,提高民眾收入的方式就是廣設銀行,廣發貸款嗎?

阿諾‧卡納尼教授質疑這種開發「金字塔底層商機」的思維與作法,他認為將貧窮轉化為商機不僅不道德,也未必對窮人有益。如果說貧民缺乏乾淨的生活用水,金字塔底層商機推廣者可能會提倡賣水給窮人。阿諾批評,「金字塔底層商機理論掩蓋了一個現實問題:為什麼貧民要接受他們不能獲得自來水這個事實?即使他們已經接受了這個悲觀的現實,我們為什麼要接受?相反,我們更應該強調政府在此方面的失敗,並努力試圖去改變。而這一過程中,給貧民發言權是一個核心的問題。」

糖衣包裹的毒藥

微型貸款很可能是顆包裹糖衣的毒藥。(影像來源:<a href = "http://www.dietdoctor.com/is-sugar-toxic">Diet Doctor</a>)回到尤努斯「信貸是人權」的主張。我們當然同意,得以溫飽,享有一定生活水準是基本人權4。然而,滿足此項基本人權的途徑,不必然非得透過金融體系的借貸。如果我們模仿尤努斯此種偷換概念的說法,是否企業也可以高呼,「能夠買到可口可樂是人權」、「享受沃爾瑪百貨的服務是人權」?至此,我們再度看到某種新自由主義理路的幽靈徘徊,將企業的自由,市場的自由包裝為「個人的自由」或「權利」,正是其拿手把戲。

或許微型貸款最大的影響,就在於將原本被「排除於金融市場」之外的窮人(尤努斯認為這是種歧視),重新納入金融體系。這十億人,不啻是另一個新興的市場與龐大商機。然而,金融業也不是吃素的,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以及後續引發的2008年金融危機,仍舊殷鑑不遠。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及的案例,以及在世界社會論壇中,發展中國家婦女團體對微型貸款的控訴。將窮人視為商機,賺窮人錢等於做好事這樣的思維與作法,是否真的能夠擺脫貧窮?是幫助還是掠奪?又或者微型貸款是顆包裹了糖衣的毒藥,以公益理念包裹新自由主義的內核。如持續將債務累積在窮人身上,恐將成為下一顆待爆的金融炸彈。

事件分類: 
責任主編: 

回應

公衛
中共字

另外直接捐錢給國際小母牛最有用吧(美國那個組織,不是HK那個..)

哎呀苦勞網好久不見的好文

見解獨到,資料齊全,受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