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爭十年動盪
紅黃衫衝突 為什麼?

2014/05/12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孫窮理

泰國總理盈拉(Yinglak Chinnawat),被控為了讓自己的哥哥,前總理塔信(Thaksin Shinawatra)前妻的哥哥能當上警察總長,而將前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長塔雲(Thawil Pliensri)撤職。5月6日,泰國憲法法院宣判盈拉「違法濫權」的罪名成立,必須下台,支持執政「為泰黨」(Phak Phur Thai)的「紅衫軍」開始集結,昨天(5/11),動員5萬人上街,挑戰反對派發動的「最後之戰」,泰國政局將再起風波。在此,我們整理這些年來,泰國政情的起伏,以讓台灣的讀者能夠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輪廓。

2013年11月25日,數以萬計的反政府示威者,揮舞國旗,湧入泰國首都曼谷。(圖片來源:Pornchai Kittwongsakul

 

泰國政情發展簡圖

製圖:孫窮理

 

衝突背景─動盪不安的政壇

 

2005年,塔信(Thaksin Shinawatra)領導的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取得過半票數的壓倒性勝利,繼續執政。隨之而來的,是反對派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簡稱PAD)上街示威,最後引發隔年9月的軍事政變,迫使塔信下台,並自此流亡海外,泰愛泰黨也遭法庭勒令解散。軍政府統治時期維持約1年的時間。而主要來自北部與東北鄉村、當時多半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盟(United Front for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簡稱UDD),在2007年大選前的這段期間,發起數次大規模的街頭示威。

2007年的大選,原泰愛泰黨的勢力改以「人民力量黨」(People's Power Party)之名投入選戰,獲得國會席次的相對多數,黨主席沙馬(Samak Sundaravej)成為總理。PAD指控沙馬為塔信的「代理人」,為了反對沙馬企圖修憲為塔信脫罪的修憲案,再度走上曼谷街頭,甚至占領機場。沙馬並遭憲法法庭判處停止總理職務,理由是沙馬曾於擔任總理初期擔任烹飪節目的主持人並收取費用,法庭認為有違利益衝突原則。2008年12月,泰國憲法法庭因人民力量黨在大選中涉嫌舞弊,判決解散。在未經大選的情況下,民主黨黨主席艾比希(Aphisit Wetchachiwa)獲得原執政聯盟中的小黨支持成為總理,也因為登台未經選票檢驗,UDD於2010年再度號召群眾示威,艾比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下令軍警武力掃蕩,造成起碼5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

2011年7月國會大選,塔信勢力所成立的為泰黨大勝,一舉囊括過半席次。同時,由塔信胞妹盈拉當選總理,為泰國第一任女總理。為泰黨與盈拉延續塔信的政策,甚至被認為流亡海外的塔信仍實際主導泰國政策。

 

衝突導火線─特赦法案

 

2013年,為泰黨議員沃拉猜(Worachai Hema)提出「特赦法案」,成為這半年多來泰國政治衝突的導火線。根據最初版本,沃拉猜的特赦法案,將赦免自2006年9月軍事政變起,至2010年5月示威止,除了政治人物、示威領導者與軍警等「有權力決策或下令整治的人士」以外,因為參與政治集會而涉嫌犯罪的一般民眾,無論是對於為泰黨、民主黨、UDD或者PAD,「齊頭式」的特赦,似乎對各自都有利。不過,法案卻在出下議院的最後一刻出現轉折。11月,為泰黨先是修改法案內容,拿掉排除條款,使得特赦法案適用於「任何人」,接著利用席次的多數優勢,表決通過法案

「任何人」意味,曾經示威的領導者、甚至是下令武力鎮壓的政治人物與軍警頭子,都有可能逃過一劫;尤其對於民主黨以及PAD來說,這樣的特赦法案坐實了他們的質疑:即該法案是為曾於2008年,因貪污被判刑的塔信回國鋪路。特赦法案一出下議院後,民主黨執政期間擔任副總理的頌提(Sondhi Limthongkul),立即辭去議員職務,帶領群眾示威。

鎮暴警察與示威者發生衝突,倒在路中的警車,被塗上代表泰國國旗的紅白藍三色。(圖片來源:Andy Zingo

 

反選舉的「人民議會」

目前泰國的反政府示威力量,主要來自PAD與民主黨的支持者;前者更名為「人民推翻塔信政權運動(People’s Movement to Overthrow the Thaksin Regime,簡稱PEFOT)」,支持者來自都市中產階級與社會傳統精英,反對「票票等值」選舉方式,因身著象徵泰國皇室的黃色上衣,又被稱為「黃衫軍」。後者則以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People's Democratic Reform Committee,簡稱PDRC)現身,由素貼(Suthep Thaugsuban)自命為秘書長,並與其他民主黨議員擔任領導人,也是這次示威最主要的動員力量。

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理事長素貼。(圖片來源:Karnt Thassanaphak

 

2013年11月25日,超過15萬名的示威者,占領財政部、外交部與其他政府辦公大樓。此時,示威不再只是反對「一個爭議的特赦法案」,而是再度上升為「反對塔信政權」的鬥爭。素貼對著群眾表示:直到塔信統治集團被徹底被根除前,不會善罷干休。

因此,儘管特赦法案最後被上議院封殺,而盈拉與為泰黨也未再度動用席次優勢,在下眾議院通過法案,但是政府面臨的政治危機持續擴大。12月9日,盈拉宣布解散國會,並在今年2月重新舉辦大選。

看起來,反政府示威似乎已經達到盈拉政府下台的目的。不過盈拉的做法,並未被反政府示威所接受。相反地,PDRC與素貼提出以「人民議會」取代國會,擔任立法機構,再由人民議會選出「正直的人」,組成臨時政府,並由泰皇任命總理,直到「塔信政權」被根除後,再將選舉權交還人民。換句話說,以選舉方式達成政權更替並非素貼所願。

自從2001年起,無論是塔信當時領導的泰愛泰黨,或是之後被認為是「塔信政權」的人民力量黨與為泰黨,在全國大選中,始終能囊括最多的選票;2005年大選,甚至一舉斬獲過半數的選票,在國會中形成絕對優勢。2011年大選,盈拉領導的為泰黨,仍能獲得48%的選票。反觀素貼出身的民主黨,得票率始終維持在3成至3成5之間,近年來未曾贏得任何一次大選。重新選舉,很有可能贏的還是為泰黨。

從2011年大選結果來看,民主黨贏得的選區,集中在曼谷週邊與南部,為泰黨的支持者,則來自人口眾多、從事農業為主的北部與東北地區。2001年塔信上任後,實施「30泰銖」的公共醫療計畫,在泰國7萬多個鄉村地區,發給每年1百萬泰銖的發展基金、前三年免息的農民貸款...這些政策,鞏固了占多數選票的農村人口對於塔信政權的支持。

這是為什麼素貼與反政府示威,不願進行另一次大選的原因。今年2月2日的國會大選,示威者封鎖曼谷50個投票點,部分南部的投票點也被迫關閉,此次大選投票率僅45.8%,而憲法法庭進而宣布大選無效,使得盈拉政府「過渡內閣」的狀態持續了3個多月,合法性受到質疑。本次泰國法院的判決出爐、盈拉下台之後,政情將如何轉變,值得關注。

示威者踩過前總理塔信的肖像。(圖片來源:Paul O'Roid

 

塔信政權與反塔信陣營

如何看待泰國近年塔信與反塔信陣營的鬥爭?在政策以及群眾基礎上,塔信推動的健康保險醫療制度、鄉村建設經費、農民優惠貸款、稻米保價收購制度等等,確實照顧到泰國廣大人口的鄉村居民、農民。塔信因此掌握住大部分的選票,以致於雖然對他濫權、貪腐、選舉舞弊等指控並非空穴來風,但塔信仍舊能在國會大選中屢次獲勝。也因此比較傾向「民粹政治」,往往會選擇以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來回應政治上的衝突。

而反塔信勢力則以傳統菁英階層、新興中產階級、以及曼谷地區的都市居民為主。他們組成比較複雜,懷抱的企圖也各自不同。除了攻擊塔信之外,訴求往往比較偏向「菁英政治」,不信任選舉制度(也是因為選不贏),甚至會提出政權回歸泰皇,或是軍人政變等要求。

除了群眾基礎的不同,以及對於其代表的利益不同外,雙方陣營對於經濟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沒有差別,貪瀆濫權的行為也難分軒輊。塔信本人更是泰國的大資本家,一路以來這樣的政商關係,為他個人和事業帶來莫大好處。所以其實很難以左/右派的政治光譜來看待兩個陣營間的對立,甚至也有評論認為,這些衝突只是呈現了資產階級的內鬥。

塔信、黃衫軍與紅衫軍

文/徐沛然

塔信‧秦那瓦(Thaksin Shinawatra)的曾祖父為中國移民,家族歸化為泰國之後,使用「 秦那瓦」做為姓氏,為清邁當地有名的商業家族。1949年塔信出生,中文名為丘達新。1973年於警校畢業後進入警局就職,之後一路晉升至警察中校,直到1987年辭職。

1980年代起,塔信開始創辦電腦、電信公司,在90年代初期,塔信的秦那瓦集團成為泰國四大電信集團之一。同時他也尋求政治力量做為後盾。和當時的道德力量黨(Palang Dharma Party)結盟,並於1994年,擔任外交部長一職。

在90年代,塔信被認為不斷利用其職務之便,拓展其電信業務。並在電信自由化的進程中,一再搶佔好處。他也遭質疑在1997年,泰國爆發的金融風暴之時,事先取得泰國政府調整貨幣政策的消息,而讓整個集團得以降低損失,並趁勢發展為泰國最大的電信龍頭。

金融風暴後泰國社會政經激烈動盪,既有政黨失去民眾信任。塔信掌握機會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於1998年成立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擔任黨主席。並於2001年2月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當選總理。而泰愛泰黨則擊敗民主黨,取得下議院國會500席中的248席,改變泰國多黨制的政治版圖,成為最大政黨。2005年2月大選,泰愛泰黨再度勝選,以375席獲得壓倒性勝利,塔信也獲得連任。

然而,在塔信上台後,對於媒體言論自由採取管制,阻擋不利政府的訊息,並開始於2005年二次執政之後,以國家安全之名,關閉多間批評政府的廣播電台。

2006年1月,塔信在修法放寬外資對電信公司持股比例同時,大舉以家族成員名義出售旗下集團股票給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家族一共入帳730億泰銖(約等為值台幣),卻在法令規定化,不需繳納任何稅金。反對者譴責此舉為獲取個人私益,不顧國家安全與利益,也讓反塔信的勢力獲得擴張機會。

頌提(Sondhi Limthongkul,中文名林明達)為反塔信勢力的主要領袖,也是一名媒體大亨。原本兩人交情不錯,1997年金融風暴後,頌提的事業大受打擊,兩人產生嫌隙,頌提也一再公開批評塔信的執政,以及抨擊塔信對泰國皇室不忠,主張政治權力歸還泰皇。

在前述塔信家族售股事件爆發後,頌提組成「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 PAD,中文簡稱民盟),並帶領一波強大的反對運動,要求塔信辭職下台。其中,人民民主聯盟反對塔信的群眾多半身穿黃衣,被稱為黃衫軍。

爭議越演越烈,2006年2月,塔信決定解散下議院國會,於4月2日重新舉行大選。反對人士批評,爭議的焦點在於塔信本人,而非國會運作出問題,重新改選只是轉移焦點。在塔信拒絕與反對黨協商的狀況下,泰國三大在野黨民主黨、大眾黨以及泰國黨,共同宣布杯葛4月大選,拒絕推派候選人參選。

隨著政治衝突加劇,反對勢力的集會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塔信也宣稱如大選得票未過半,就不再擔任總理職務,並號召民眾支持,聚會人數也超過10萬人。4月2日大選結束後,雖然泰愛泰黨以5成7的得票率大勝,但根據記票結果,泰愛泰黨在泰國東北部和北部獲得70%以上選票;而在曼谷和泰國南部,選民投棄票的人數則高於泰愛泰黨得票,呈現南北差異。此次大選並未解決紛爭,因政黨賄選等問題,泰國憲法法院於5月時裁定,此次大選違憲,需重新選舉。內閣會議則決定下次大選日期為10月15日。

但在9月19日當晚,泰國軍方趁著塔信出國參訪,發動軍事政變,剝奪了塔信的總理職位,宣布全國戒嚴。並全面管制支持塔信的言論,並禁止對軍方和軍政府的批評。這是泰國自1932年創立以來的第20次政變,上一次發生已經是1991年。

儘管軍方發生政變,但大部分的泰國民眾將此次軍方的作法視為解決政爭的途徑之一。政變過後,泰愛泰黨因涉及選舉舞弊遭憲法法庭解散。軍政府統治期間,支持塔信的民眾成立「反獨裁民主聯盟」(National 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 UDD),發起大規模對軍政府的抗議。參與民眾身穿紅衣,是為紅衫軍。

建議標籤: 

回應

泰國紅黃矛盾屬於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紅衫軍」、「黃衫軍」皆民粹。但是「泛黃」本質上比「泛紅」更為保守、反動。「泛紅」是右派,而「泛黃」可說是極右派。

「泛黃」否定資產階級民主與選舉制度,搞顏色革命,又訴諸皇室權威,聯合封建殘餘勢力。「泛黃」曾經在 2006 年成功發動過軍事政變,目前更企圖再次煽動軍事政變。比起新自由主義的「泛紅」,極右的「泛黃」更不利於無產階級。「泛紅」曾經和前泰共和解並接納前左派加入領導圈。

「泛紅」的重要領袖 จาตุรนต์ ฉายแสง Chaturon Chaisaeng 就是前泰共黨員,曾經在 สังหารหมู่ 6 ตุลา 2519「法政大學大屠殺」後上山打游擊。另外前左派學運領袖 ไกรศักดิ์ ชุณหะวัณ Kraisak Choonhavan 也是「泛紅」的頭面人物。

1976年10月6日曼谷法政大學大屠殺
สังหารหมู่ 6 ตุลา 2519
Massacre 6 Oct 1976
http://www.photoontour.com/misc_html/Books/MBooks_d2.htm
http://www.oknation.net/blog/print.php?id=130171

1973年10月14日至16日,以他儂 (ถนอม กิตติขจร Thanom Kittikachorn) 為首的軍政府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群眾死傷枕藉,隨後軍政府因此而垮台,他儂流亡美國。從此,泰國社會運動的發展,尤其是工運、農運,風起雲湧,左派勢力隨之迅速上昇,泰國共產黨也因此而蓬勃發展。

泰國社會的階級矛盾隨而進一步加深,階級鬥爭更為激化,在人民力量逐漸興起的大好形勢下,反動派也企圖反撲,右翼民間武裝在右派及美國的支援之下,遍地組織起來。為了威懾群眾、打擊左派,右派刺殺了多名工、農運領袖,而左派也更進一步地加強新民主主義鬥爭,提出了美軍及其基地撤離泰國、廢除皇室、社會公義等訴求,並尖銳批評皇室、佛教、地主、官僚、買辦等特權階層的聯合體,因而更深化了左右對立。但左派和中產階級民主派之間的裂痕也逐步擴大,民主運動的統一戰線逐漸鬆動,左派有被孤立的趨勢。

1975年柬埔寨、越南、寮國反共政權相繼覆滅。泰國成為所謂「防堵共產主義擴張」的前哨站。隨著全球和國內階級鬥爭的激化,泰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展近質變點,左右對決一觸即發。

1976年9月9日,他儂以和尚的身份與弔父喪的名義返國後,抗議他儂回國的進步群眾、工農運領袖、和左派學生群聚曼谷的皇家廣場 (สนามหลวง Sanam Luang) 及附近的法政大學校園。1976年10月6日泰國軍方右翼趁機策動了法政大學大屠殺,殘酷地鎮壓了正在興起的左派,妄圖一舉消滅進步力量。

右派發動軍警,並動員了右翼武裝民團 (如ลูกเสือชาวบ้าน Village Scouts, กระทิงแดง Red Gaurs,ขบวนการนวพล Nawaphon等),更在反共的學生、暴徒、與流氓的配合之下,包圍且攻擊了據守在法政大學校園的左派群眾及學生,以至屠殺逾百,逮捕近千,且可能有些女性被強姦、姦殺、甚至姦屍。當晚軍方即發動政變,以捍衛民主自由、保護皇室、反共、愛國等為名義,推翻了民選政府。

同一日,中國發生了非法的反革命政變,修正主義集團篡奪了黨及國家的領導權。

1. 6 ตุลา 19 ตอน 1-7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mZyOofvYU&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4h9nwpsp4&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o3JPuakhY&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9tMGk0KbKY&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2K1en2Re4Q&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J8rtdK0qU&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wW-qCpYHo&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mZyOofvY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4h9nwpsp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o3JPuakh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9tMGk0KbK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2K1en2Re4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J8rtdK0q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wW-qCpYHo
2. Massacre 6 Oct 1976_ สังหารหมู่ 6 ตุลา 2519.flv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P1Obe7ud0
3. เบื้องหลังเหตุการณ์ 6 ตุลา 19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a7pVVF72hU
4. Thammasat University Massacre, 6th October 1976. Bangkok. Thailand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O2u9aRzns
5. Fight for Freedom
http://thaienew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9.html
6. เหตุการณ์ 6 ตุลา - วิกิพีเดีย
http://th.wikipedia.org/wiki/%E0%B9%80%E0%B8%AB%E0%B8%95%E0%B8%B8%E0%B8%...
Thammasat University massacre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ammasat_University_massac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