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民的希望地圖

2008/03/24

簡錫堦

 總統大選結果,民進黨大挫敗。民進黨敗選,除要徹底反省,當國民黨經由民意取回政權,它就是合法的本土政權,且將日漸淡化統一主張的同時,民進黨實應加強其台獨內涵,兼顧市場經濟與分配正義的建國藍圖,站在中間偏左的制高點,方能與保守的國民黨做區隔,吸引青年及中間公民的支持,以重返執政。

 再次的政黨輪替,國民黨雖重掌政權,但其主要的政治要角,大都是保守反動的老班底,過去許多改革的進步法案,在國民黨阻攔下夭折;可預見的,將與民間社運進步力量對抗。馬先生以個人魅力及阿扁的錯誤贏回政權,但黑金舊勢力盤踞,不得不讓人擔憂黑金復辟,這也是馬先生面臨的最嚴厲挑戰。

 台灣政客盈堂,獨缺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鮮有為國家長遠發展擘畫遠景及奠定百年基礎者,舉目盡是汲汲營營為爭名利的短視政客,十足欠缺政治理念。選後,兩黨領導人都應以「政治家」為修鍊目標,努力把黨帶到另一個境界,促使台灣朝一個正向的民主演變。

 北歐,氣候寒冷的瑞典,原本是貧窮的農業國,直到十九世紀末才逐步發展工業。一九二五年,社會民主黨主席阿爾賓.漢森認為社會改革必須從價值的建立開始,提出「人民之家」的構想。為了實踐社民黨的理想國,以「自由、平等、團結」為共同價值,創造了合作分享的社會,並推行公醫制、免學費的教育平等、兒童與老人的公共照護。一九三八年,以勞、資、政三方締約,達成薩爾次耶巴登協議,立下集體談判的總體產業民主典範,促使勞資合作,成為世界上罷工最少的國家。

 阿爾瓦夫婦為瑞典推動公民教育與教育改革,完成社民黨的社會工程,被西歐國家當成學習的榜樣,也讓社民黨的價值根深柢固於人民心底。縱然歷史文化背景有異,但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內涵乃是民心所向,台灣在建立價值時不妨參考瑞典,尊重資本主義的市場自由,而分配時採社會主義的平等精神,以分享、合作促進國民團結,共同打造人性、和平的國度。

 成熟的公民社會才可能孕育優秀的政治家,如果只有效忠政黨的選民,不能明辨是非與黑白,放任政治人物恣意操弄族群,以獲取選票,則難以產生政治家。台灣欲建構公民社會需先克服以下的障礙:

 一、揚棄藍綠的標籤文化並擺脫政黨情結的牽絆。知識分子與進步的社運人士應扮演公民社會的引導者,價值體系才不致被政治人物任意扭曲。

 二、加強青年公民意識。由於政黨惡鬥,校園禁談政治,青年無從認知與思辨,大多數成為弱智公民。唯有充滿熱情與理想的青年,才是民主改革動力。

 郝明義先生等人發起「希望地圖」,激發公民對未來的夢想,但如果僅供政治人物參考,沒有公民行動,是不足以改變現狀的。

 我有一個笨伯大夢,需要政治家與公民社會一起來實現。我渴望台灣是一個和平國度。在憲法明定放棄軍備,發展非武裝國防,以公民防衛來抵抗侵略者。平時不做軍事結盟,戰時則保持中立,發展和平文化;以和平、民主為處理統獨的基本共識,主張獨立者必須以和平的方式為之;主張統一者,應經由民主完成。如此一來,統獨有何好吵的?對外終止金錢外交,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和平促進工作,鼓舞NGO及青年走向國際。對內,開放資訊透明化,阻絕貪官汙吏,讓繳稅者安心;培養高品質具創造力的勞工,吸引投資,建構分享團結的均富社會。

 倡議平民化的政治,仿效北歐國家,國家元首、院長、部長等官員去除大排場,日常不需隨扈人員,並搭乘大眾便捷交通工具,或騎腳踏車上下班,率先為全球暖化盡一份世界公民的心力。一切回歸政治理念的實踐,作為真正親民愛民的政治家。

 (作者為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作為一個工運政治史的研究者,你今天的發言,我認為你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從你的言論看來,統獨似乎都跟你無關,講的很輕鬆,還隨便給人家戴帽子,更糟糕的是,你以為給民進黨戴上台獨的帽子,可以為你帶來中間選民的光環,藉以榮登中國時報。這種作法,不但凸顯出你的投機,更嚴重的是間接打擊真正在推動台獨運動而且不屑與民進黨為伍的人。
從很多相關記載顯示,你在台灣當代工運史上唯一稍可記述的,大概就是你主張台獨但從階級運動出發,但你今天的發言,讓我不得不驚訝你的不智與投機。
甚至,你最後還宣稱一個中立國的夢想,天啊,這不是跟台獨建國相關嗎?
妳當了立委兩屆,政治知識與判斷依然低到令人無法理解。(紅杉軍沒有給你帶來教訓??你別以為你現在裝中立,馬英九會給你部長做,別傻了!!)
妳傷害自己事小,我更傷心台灣工運史又多一個投機客。你跟鄭村棋鬥了大半生,結果雙雙淪落風塵。

1993年4月26日,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簡錫堦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承認:「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我認為:民進黨至今仍停留於台獨情結,並未有社會革命的思考;如支持李登輝、暗助連戰等,都是民進黨的包袱;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註1]他還說:「我們(勞陣)認為: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勞工須有信仰。現在的民進黨幹部就是看不出什麼信仰:除了台獨以外,他腦袋空空,沒有東西,只有口號。而我們的勞工幹部,理念非常清楚,有方向,有信仰。……目前勞陣的階段性目標是推展『福利國家』,這與民進黨的『福利國家』不同:民進黨只是要資源重分配,把軍公教的優待平均分攤給大家,不敢對資本家挑戰;但我們會批判現有體制不敢對資本家課重稅,澄清真正的『福利國家』定義,讓勞工知道『他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什麼』。……勞陣的參與者多主張台灣獨立,尤其不少工會幹部都是政治意識覺醒後才投入工運、也較支持民進黨;故勞陣自然傾向台獨,這點與勞動黨(勞權會)傾向統一完全不同。……勞陣的目標在於解放台灣勞工,不可能去解放中國勞工,因為:第一,沒有餘力;第二,現階段不重要。對於兩岸勞工聯合抗爭,我認為:兩岸是有敵意的國家,勞工之間的衝突也大;故應先擴大本身勞工力量,才有結盟可能。我不反對勞工跨國結盟,只是認為不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註2]
[註1] 簡錫堦. 體制外的工運才是主力.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註2] 簡錫堦. 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2007/07/11 苦勞網公共論壇
致獨派朋友的公開信:唯有和平,才有真獨立
簡錫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給台獨運動的朋友們:
光陰荏苒,距離黨外時代激進行動派夥伴鄭南榕的自焚,已過18個年頭。在這十八年中,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劇變,曾經在戒嚴體制下掌握一切政治權威的國民黨已然下野,甚至在黨綱中廢除了統一中國的條款;標榜本土自決的民進黨在民主化後取得執政權,當年,在黨外時代努力爭取的言論自由、族群平等,終於都從夢想化為現實。
然而,曾經讓我們集結在一起的台灣獨立建國理想,卻也在民進黨執政後面臨更複雜艱險的挑戰。在國際上,中國的迅速崛起以及國際社會對其的接納、迎合,一天天削弱了台灣的外交空間和爭取法理獨立的艱鉅;在國內,貧富差距的惡化、以「愛台灣」為名發動的忠誠檢查,以及媒體對立對社會共識的侵蝕,在在使台獨理念的真誠與神聖性受到質疑。往昔在戒嚴時代,我們以「挑戰威權體制」為訴求,獨立建國運動因此也緊扣著現實的體制問題。而今威權體制已然瓦解,黨外成了執政黨,台獨的理想卻彷彿愈來愈虛幻,怎麼會如此呢?這真是我們當初所追求的景況嗎?
當此局面,與其咒罵中國或只一味地依附美、日,在追求「正常化國家」理想的路上,我們對於國家獨立的內涵,應提出更細緻、更進步的思考。其中一項無可迴避的環節,便是在和平的前提下,追求台灣的獨立。「和平獨立」聽來似乎帶有幾分烏托邦的幻想色彩,但卻是追求台灣獨立唯一可行的途徑,也是一項需要大智慧大格局的計畫。
在近代的人類歷史上,就存在著不只一個典範,值得熱誠推動台灣獨立的朋友研究借鏡 ─ 1905年,挪威脫離瑞典獨立的過程,當年瑞典國王在挪威獨立聲浪下原本醞釀以武力鎮壓,但瑞典民間社會湧現了廣大的支持聲浪,使得瑞典國王改變原先的計畫,接納挪威人民的決議。瑞典的例子提醒了我們,光是對國際、對台灣社會的人民進行遊說都還不足,更要重視中國民間社會的力量,誠懇地與中國民間的知識份子、NGO運動者進行交流。當愈來愈多的中國公民能夠意識到兩岸分治的現實,並且認同台灣民主的成就,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將是和平分治的基礎。
另一個距離我們不遠的例子,便是1990年波羅的海三小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蘇俄佔領下爭取獨立成功的經驗。面對蘇俄的坦克,手無寸鐵的婦孺們用肉身抵擋佔領,以「手護家園」的堅毅行動向世界展現民族獨立的意念,終於在一百多天的抵抗後成功了。這個例子顯示了非武裝國防的力量、人民團結抵抗的力量便足以對抗飛彈與坦克,因此與其仰賴對美軍購,製造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應該積極地發展「非武裝國防」以及「和平權」的概念,使中國失去動武的正當性。武力絕非弱者的致勝之道,相反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弱者最有力的武器來自甘地所謂的 satyagraha(真理、正義的力量),因此只要人民對台灣的民主體制有信心與信念,即便遭到中共侵略,可以用非軍事抵抗的任務,採取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妨礙生產及罷工、罷課、罷市行為,抵抗外侵政權,確保國家的生存與獨立,並爭取國際的支持。
今天由於政客和媒體的操縱,使得台獨理念被矮化為劃分族群的工具,這般狹隘的思考又豈是你我來時的初衷?執政黨不僅妖魔化中國,也在社會中製造對立,將1947年以後來台的「外省人」和新加入台灣社會的大陸籍配偶範疇化、標籤化,這絕對不是強調多元、寬容的民主社會所應忍受的。
在立陶宛的獨立公投中,超過76%早年因蘇俄移民政策而駐居的俄羅斯人及其後裔都投下了贊成票,可見民主政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能夠創造出超越族群分野的認同力量。而在台灣的我們,,如果能對自己的體制有所信心,便能以和諧的氣氛凝聚新舊移民者對這塊土地的認同。獨立的台灣主體並不應該是鐵板一塊,不該是排他的沙文社會,我們需要更多像林義雄先生、林哲夫先生這樣慈悲、寬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誠心將多元差異整合入公民的共識,才能說服這塊土地上的各種住民認同台灣,也才能使民主的精神建設成為統一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親愛的獨派朋友們!請不要忘了,當年我們曾提出「建設東方瑞士」的願景-我們所追求的美麗島嶼,不只是一塊獨立的國土,更是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生活的住所。失去了理想引導的獨立運動,仍然只會是權力邏輯的殖民俘虜,所以請讓我們一起以國內、國外的和平工程為目標,作為追求獨立的指引。讓我們思索更多元、包容的民主文化,拋棄無謂的金錢外交和軍備競賽,一面誠懇地與中國公民社會交流,一面耕耘社會的進步力量,將台灣建設為弱勢勞工、新移民、婦女、老人、兒童都能夠安居的土壤,和勇於參與國際社會人道行動的成員。當這些價值得以落實,台獨運動方能尋得它豐厚的生命力與主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