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學費就是無能:
教育部堅持調漲學費論述的五個謊言

2012/09/3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成員

責任主編:張心華

近來學費抗爭紀要

去年(2011)底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中,私立大學校長再次建議學費齊一,並獲得臺大校長李嗣岑的贊同,甚至高呼「不漲學費,不公不義」!教育部也在此呼聲下順勢見縫插針(或已運作多時),欲將學費決策權下放各校,放棄凍漲多年的學費政策。

今年民間團體開始以「論壇」、「新聞稿」、「記者會」等方式回應教育部的調漲學費政策,主張「反資本主義」、「課徵資本利得稅」、「教育捐」等訴求。3月底,學生及工會團體共同教育部進行抗議,訴求「反對學費調漲,要求逐年調降」、「抗議教育部違法下放學費決策權,反對大學法人化」、「對資本課稅,以擴大公共教育經費」。此抗爭匯集了將近百人,並獲得ISM(國際學生運動平台)德國籍行動者(activist)的參與及關注,抗爭現場同時聲援在魁北克抗爭大學學費上漲75%的學生。嗣後,5月1日的「勞工反剝削大遊行」更結合了學生團體,將「教育支出應由資本家負擔」、「反對教育部假藉公立大學自主治理推動教育私有化。」等主張納入遊行訴求。

教育部在面臨各界的反對聲浪後,宣布學費凍漲一學期,並籌組學費專案的「工作圈」,並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的基礎研究,

惟其議程皆在「何時漲?」、「怎麼漲?」的框架下進行,會議成員幾乎一面倒的主張應調漲大學學費。如在會議紀錄中,實踐大學校長就直言[註A]:「學費很複雜,學生不見得懂,我們只要講得清清楚楚,學生也無法去招架反對,因為學生不會像反高學費聯盟的人員,或是政治立場跟我們不同的,是為反對而反對。」

顯然,教育部試圖在國教院的背書下,混淆視聽,讓反對學費調漲的民眾「無法去招架反對」。國教院的研究方案照計畫將於9月底完成,10月初公告結果,而原本在「專案小組暨工作圈預定工作期程表」[註B]中計畫在8月底舉辦廣納各界意見的公聽會,如今看來是無疾而終。預計至明年(2013)2月底,將完成法規修訂,全面鬆綁調漲學費的層層限制。

有鑑於此,我們將逐一檢視教育部歷年來堅持調漲學費的論述,說明調漲學費的主要主張,皆難以成立,不過是個矇騙大眾的謊言。

謊言一:漲學費才會認真念書,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教育部的第一個謊言,即是用粗製濫造、不經大腦的理由來搪塞人民。在教育部所公告的《大學學費問題之論述》[註C]中指出:

「一個受壓抑而扭曲的低學費將降低學習者的動機;以國立大學為例,平均一學期25,000學費修習20學分,一學分18堂課計算,一小時不過70元的學習成本,所謂『營養學分』或大學生蹺課率高都是直接的後果,反之如果一小時課對學生是250元的成本,那學習的意願與動機會大幅提升,教育品質的要求自然提高;這種合理付費與服務品質要求的因果關係,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這種「漲學費,學習動機會大幅提升」的說法,無疑是一種「為漲而漲」的「盲漲」,蔑視人民的智商,試問,歐洲國家如德國,向來有免學費的傳統,難道高等教育崩壞,學生喪失學習動機,整天修「營養學分」吃喝玩樂?今年來台的德國籍跨國學生運動者Mo在演講時曾表示:「2005年德國有6-8個邦開始要收學費,在這之前德國其實沒有學費這個概念。2009年某些學生修課超過一定時數就得繳學費。值得強調的是,在德國和歐洲很多學校都是公立免費的,收學費相當很罕見。」此外,法國大學亦無須註冊費與學費,但學生每年需繳交「雇用關係部」規定的「健康保險費」,約198歐元;德國大學亦不用繳交註冊費和學費,但每學期(一學年分冬學期與夏學期)一律向學生收取234歐元,主要包含校車費149歐元以及「學生福利會費」67歐元[註D]。筆者曾在接待Mo來台期間詢問,德國學生發起「教育罷工」(education strike)抵制學費政策的所需開支從何而來?Mo表示主要由學生會費承擔。所謂「取之學生,用之學生」莫過於是。

教育部將漲學費可提高學習動機視為一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只能說是無知的「盲漲」,用荒謬的理由來嘲弄人民的智慧。

謊言二:消費弱勢的虛偽配套-「漲學費來做弱勢子女的助學金」與「放寬學貸」

在調漲學費的各項理由中,大談「漲學費來當作弱勢生的助學金」以及「放寬學貸」作為配套措施,是各大學主管最常用來消除內心罪惡感,提高調漲學費正當性的說辭,如「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在今年3月26日甚至發佈聲明[註E]表示:「學費調漲,更能照顧弱勢學生」,但果真如此嗎?

教育部在《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註F]中規範,各校應就學雜費收入提撥3%~5%比例作為學生就學獎補助之經費。但實際上是用來點綴門面和平息社會輿論,因為增加的獎助學金遠少於調漲的學費,並且要求領取補助的弱勢子女負擔勞務,根本不是補助,而是工讀!如教育部在「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註G]中直接指示:「各校得要求領取助學金之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並得作為核發助學金之參考」並且進一步要求「應將服務學習內容及相關遵行事項載明於助學金申請表件中,並供學生以書面具結」,若前一學期學業成績平均低於60分,還不得申請!

非但如此,教育部信誓旦旦的各項弱勢助學措施自2010年起便先後遭到監察院糾正,首先是教育部的「圓夢助學網」在開設期間一整年「空空如也」,資訊貧乏,以致需要就學輔助的學生及家長難以知悉,甚至學校也搞不清楚[註H]。其次,在《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的助學金部分,由於採家庭年所得來計算補助,未依家庭實際人口計算補助標準,導致成員教多的弱勢家庭反而領取較少的補助,至今未有改善[註I]。第三、則是無法提供生活費貸款,如監察院指出:

「教育部以財政負擔為由無法提供經濟弱勢學生生活費貸款一年6億多元之利息補助,卻能編列不排富之免費營養午餐4個月29億元補助款,預算分配不符公平正義,違反社會救助支出應優先編列之精神」[註J]

由此看來,所謂調漲學費的配套方案[註K],無非是漲學費的「一小部分」,作為弱勢子女的「工讀金」而非助學金,並且成績不好還不得申請。在「學貸部分」,教育部雖已於2012年修正「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作業要點」[註L],開放生活費貸款,但也只限於中低收入戶學生,不如各國就學貸款機制多含生活費之貸款。

上述配套措施的破產,還可以從當前弱勢生的休學情況得到印證。儘管在目前學費尚未調漲的情況下,至99學年第二學期,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人數就有80,626人,其中因「經濟困難」休學的學生就有6454人,「因工作需求」休學的學生更有16,546人[註M],兩者共佔總休學人數的28.6%。可見,一旦學費調漲,只會加重弱勢學生輟學的比例。因此,所謂「圓夢助學」或「弱勢助學」,不過是個消費弱勢學生且自我感覺良好的「教育口號」罷了,目的仍是調漲學費。我們反對「獎助學金」或「學貸」等各種點綴政策門面的配套方案,並且要求調降學費,直接減輕學生的求學負擔。

謊言三:漲學費反映教學品質,「取之學生,用之學生」。

教育部今年4月在立法院的專案報告中指出[註N]:「學雜費應『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學校的財務應公開透明,以確保學生所繳交的學雜費,確實用於教學品質的提升及改善。」

表面上看來,調漲學費,可以增加大學的部分收入,間接的影響教育品質。然而,在當前的政策邏輯下,這樣的命題無法成立。原因在於,政府不斷減少對大學的經費補助,才是讓大學急於調漲學費的原因,在這般「漲多少就抽多少」的政策邏輯下,大學連維持正常營運都成問題,還顧得到教育品質嗎?

如去年10月24日,國立政治大學在調漲雜費和資訊設備費的公聽會[註O]中指出:

「教育部逐漸對國立大學的補助每一年減少1%,減了1,700萬,教育部今年又預告明年又要再調減1%…再加上公務人員調薪3%,但是政府對於這個3%只補助學校60%,另外40%要學校另外設法,所以學校這樣算下來大概在今年會有大概3,000多萬將近4,000萬的缺口。」

試想,連政大這般規模龐大、資源相對雄厚的頂尖大學,都經不起教育部對於補助款的刪減,甚至要透過調漲「雜費」來應急,何來「提升教育品質」之說呢?

此外,若回顧2005年教育部試圖調漲學費時,還曾誇口以增加各校宿舍床位作為讓學生「安心求學」的保證,如在《大學學費問題之論述》中所說:

「當然我們十分清楚,學生於求學期間的學習成本還包括了生活住宿費用,為了進一步減輕學生家庭的負擔,增加學生宿舍比例是重要的施政措施;因此透過各項措施,比如同意公立大學以貸款方式籌措宿舍經費、補助私立校院宿舍利息貸款利息,鼓勵各校租用民間住宅或國宅,或以彈性BOT方式興建宿舍,90學年來,增加31,000個床位(成長12%)供學生住宿安心求學。」

未料,此話一出隨即破產,自2004年開始,宿舍床位就未有明顯的增長,直到100學年度,整整七年之間,宿舍床位竟然只增加了119床![註P]因此今年教育部欲調漲學費時,宿舍床位之事連提都不敢再提。至今依然只有不到不到3成的大學生有學校宿舍可住。在這樣的情況下,連想住學校宿舍都成問題,還談什麼教育品質和「取之學生,用之學生」呢?

謊言四:「反重分配」?念國立大學的多數是中上階層,不漲學費、不公不義

照教育部的說法,目前公立大學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平均較高,卻負擔較低的學雜費,成為一種「反重分配現象」,因此必須藉由調漲學費,來讓「中上階層多付一點」。

如此「反重分配」的概念,無疑是教育部在運作學費調漲時所佈下的最大「迷障」,一來,它繞過資本與勞工的矛盾關係,以模糊的階層或家庭收入來分化中產階級和弱勢者,二來,激化公立和私立大學學生的矛盾,在「不漲學費不公不義」的謬論下,給人一種看似正當合理的幻覺。

如何破除「反重分配」的「迷障」呢?我們不妨檢視「重分配」的始末過程為何?首先,在第一階段的勞資分配中,政府就應該保障受雇者能領取應得的薪資,而不是坐視受雇者受盡剝削,繳不起教育費用的時候再來搞「重分配」,因為這是一個勞資之間的階級鬥爭問題,而教育部(或者說國家)選擇了站在合乎資本利益的一方。其次,在第二階段,就算實施合理的重分配制度,也應該透過累進稅制、課徵資本利得、教育捐、廢除財團減稅措施等政策來達到「重分配」的目的。

選擇在第三階段做文章,靠個別的服務機構(如大學)向人民收取費用下手搞「重分配」,不只是無能,更是可笑,難不成住在大安區的人民因其收入較高,繳交相同價錢的油電水費,這也是一種「反重分配」現象嗎?

由此可知,所謂「反重分配」、「不漲學費、不公不義」的說法,不過是凸顯政府在第一和第二重分配階段的無能,試圖用不合乎政策邏輯的理由,來強行調漲學費罷了!

謊言五:「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教育成本應由學生承擔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在今年3月發表聲明指出:「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提升辦學成效,需資金挹注」[註Q]等訴求。這樣的主張並不罕見,但論者可能忽略了「是否為義務教育」跟「是否收取學費」是兩回事。

若義務教育指的是強制入學,如一般的中小學教育,有時還是會收取些微的費用。而歐洲許多國家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如德國),依然可採取免註冊費和學費的措施,更別說許多社會教育同屬「非義務教育」,依然是公開且免費的。在現行的制度上,高等教育雖非義務教育,但無法以此證成調漲學費並由學生來承擔。

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是,當前的大學型態已由菁英型轉變為普遍性質的教育機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結果,就是「人人都能念大學,你更不能不念!」從客觀現象上來說,大學畢業生起薪較高、雇主也普遍要求具有大學文憑的勞動力,這些因素,將會結構性的驅使學生必需取得大學文憑,以利提高自己在未來的受雇機會。簡單來說,大學雖然不是義務教育,卻是一種防禦性和半強迫性的教育過程,念了未必能回本,但不念會更慘,好似一個求取工作的門檻,否則將難以在社會生存。在這個意義上,高等教育反而更似於義務教育了,它是形式上的非義務教育,實質上的義務教育。

漲學費就是無能

學費的核心問題在於「學費漲多少,補助就砍多少」,諸多理由不過是個政策上的門面點綴,試圖矇騙民眾闖關罷了。早在1980 年代的英國,政府即便財政困難,但柴契爾夫人所執政的保守黨仍然不敢直接向學生收取學費。

教育部作為主管機關,豈能雙手一攤,喊一聲「沒錢」就要來漲學費,甚至推託財政賦稅非其職權範圍。試問,教育部難道沒有邀請部會協調的能力嗎?難道沒有動員學者專家從事擴大稅基的基礎研究能力嗎?答案很簡單,非不能,是不為也!因為對於代表資產階級的行政官僚來說,直接學生和家長開刀,正是一條「阻力最小的路」!但這也是一條最「無能」的路,當一切公共問題都以向人民收錢作為解套方式,那麼還需要什麼行政專業知識,人人都可當部長和校長。

面對不公不義的政策與壓迫,人民自然不會聽憑學費調漲,全球反學費運動與反教育商品化抗爭早已在各地展開,跨國行動者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政府無能,人民將會親自去「招架和反對」。

結語:身為學生可以做些什麼?

那麼,面對這樣的局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在認知上,網路上已累積了許多批判性的資訊及論述,能讓我對學費問題進行更深刻的反省與批判。如在臉書或google上搜尋並訂閱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這個交流平台,就可隨時收到全球反學費運動和跨國抗爭的一手消息;或者搜尋關鍵字「反高學費格鬥台」,閱覽前人的貢獻以及深刻的論述文字。進一步來說,籌組相關的讀書會,定期閱讀左翼經典並討論交流,精進夥伴之間的批判意識,提升論述層次,更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在具體的行動上,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中各個陣地:

(一)學生會

學生自治團體若有意關注學費議題以及高教未來的發展,可嘗試舉辦「教育論壇」或「學費論壇」,邀請「反大學法人化陣線」、「青年要好野」、「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教師工會」等熱血的社會團體到校與談和分享,讓更多學生知悉學費問題與高教危機。也可發文要求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和「通識教育中心」將學費議題納為全校性的講座主題。一般學生也可建議自己的「院週會」和「系週會」斟酌將學費或高教議題排入演講的主題。

(二)學生議會

學生議會可召集三五熱血的學生議員,成立學費議題的「特別委員會」,調查學費和學貸對校內學生所構成的壓力,做成決議後送至學校和教育部,表達反對學費調漲,要求逐年調降的立場。常會上也可將教育議題排入議程,鼓勵各系學生議員發表意見,將討論結果做成決議,傳達至學校和教育部。積極來說,學生議會更可以發佈「決議文」和「聲明稿」,表明反對學費調漲的立場,在歷史上留下抵制的痕跡和紀錄。

(三)校務會議學生代表

在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可以主動提案,建議學校以校務會議決議的方式,要求教育部提高對大學的經費補助。若就讀的大學是國立大學,行有餘力,更可以發動「提案干擾」,在「提案」或「臨時動議」時主張:「提撥本校校務基金『五年五百萬』補助資源短絀的私立技專院校」,否則「不分享資源,不公不義」。若你就讀的是私立大學,也可提案要求「提撥本校校務基金贊助台、政、成、清、交等頂尖大學」,因為拼進百大是個全民運動,人人有責,何惜孤注一擲?這類的提案雖然被打銷的機率高達百分之百,但至少在提出討論的幾分鐘內,能夠讓校務會議的師生反思當前教育政策的荒謬,若能將討論紀錄送至教育部備查,更能凸顯和諷刺政府的失職與無能,坐視總教育經費不足和資源分配不均的持續惡化。

至於學運團體,One World - One Struggle!就相約街頭上見了 !

【註釋】

[註J] [back] Ibid

[註K] [back] 教育部同時將「提高大學財政透明度」作為調漲學費的理由之一,但事實上,無論是否調漲學費,教育部作為公私立大學的主管機關,本就有監督和促進大學財政公開透明的職責,固無須多論。

回應

在美國多的是人沒唸大學,因為學費貴得一般人付不起,美國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口只佔26% (現在好像提升到30%),想唸大學得自己工作存學費,外加申請助學貸款,但你如果真的是優秀人才學校會提供全額獎學金。除非像一些北歐國家那樣,個人所得幾乎一半以上都拿去繳稅,國家照顧你從搖籃到墳墓。

我們的問題在於社會是不是需要每個人都是大學畢業,美國只有30%的人口是大學(含以上)學歷,可美國是世界第一強權。第二是要不要實行高稅率制讓國家有足夠的財政收入照顧國民從出生到死亡(包含大學教育)。

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很理想,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福利其財源都來自於你我所繳的稅,在出生率還不錯時可能沒問題,但台灣的社會老鹷化程度日趨嚴重,將來恐怕會步歐豬四國的後塵。

在共產政權紛紛倒台之今日還有人鼓吹最終結果是共貧的階級鬥爭。

連在共產義的中國大陸對高福利的禍害的有深刻的體認
http://big5.cntv.cn/gate/big5/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fuli/index.s...

我認為這應該檢是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所聘任的老師的素質
學費是該漲沒錯,但是若不是用來聘任有更堅強實力的老師,
那基本上根本不需要漲,教育部根本提出的五大瞎說

你只單就從美國的學費看,卻沒有從美國的技職教育與專業,就業環境與幣值,生活所需來比較。
現在哪一家企業哪一家公司(除了不需要專長的餐廳端盤子)
連百貨公司品牌站櫃,小的設計工作室,等等等等更多(遑論大企業)不需要大學學歷?

台灣就技職教育教改的部分一直做錯,改技職學校變成科技大學,注亦資金在學校大樓與設施還藉著許多名目廣設大學
(只愛處理簡單的硬體設施卻不改人為人心的政策毛病一直沒變)本身就是錯的,把專業項目當作副屬,
不斷要求考試成績,使得企業寧可用大學的學歷閱人(差的學校不說何況是沒念大學),美國的師資和環境,學生的成熟度(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差的太多了。

而生活環境惡劣到什麼地步你也不清楚,這跟社會福利根本沒關係,
你難道不知道現在35歲之錢的人都領不到退休金,健保與勞保不知幾年將面臨雙破產的事嗎?
教育是環境的整體問題,上一代的政策責任為什麼要下一代承擔?

美國是第一強權,這種話在這說有什麼用?

私立中學可以一個學期學費10萬
為什麼私立大學學費不能調漲?
學費應該由市場機制調整
而非政府介入
目前社會福利與學費凍漲
使台灣走向奴役之路
共產主義人間地獄
解決之道是取消一切管制
市場機制會使社會福利達到最佳效率
該倒得學校就該去倒
該淘汰就要淘汰
弱肉強食
適者生存
此乃數萬年來人類社會之唯一真理

關於學費調降的訴求,建議是否先從私立降起?
換句話說資本利得稅、教育捐的流向,該如何排序?
學費固然不是重分配主要的戰場,
但是各種資本更容易轉換為進入公立前段大學的入場券,是不爭的事實。
這跟大安區的水電費不能簡單類比。
而且這種現象到底能不能消弭,即使是歐洲經驗也不見得樂觀。

美國人不唸大學的出路很多,因為美國天然資源豐富加上人口稀少,要生活不見得必須和大多數人一樣競爭同質性的辦公室工作,但在台灣沒有這種工作通路,不唸大學就是在職場上的限制。現實環境不同,怎麼比?

如果台灣念大學的人只有30%
便利商店 餐飲業
只需要勞力的產業或根本不需要大學學歷就能做的產業
他們如果用有大學學歷當門檻
錄取的到人嗎?
錄取不到不就會調降門檻
大學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念
大學甚至研究所根本不是職業訓練所
現在政策把它搞偏了
就代表我們要去迎合這些錯誤嗎?

提高學費讓學費恢復自由機制
或許很多人會唸不起大學
但可以有一定的配套措施
讓優秀的人卻沒辦法負擔學費的人一些優惠

有多少人真的想唸大學?
真正的職業訓練所是社會
只想工作想賺大錢不想學習根本不應該唸大學

福利制度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政策,怎麼會扯上反共?

在極右新自由主義者的觀念中,資本主義的福利制度即等同於洪水猛獸般的共產主義。歐美甚至大陸的新自由主義者皆有類似言論。

太平洋沒加蓋
極左派應該移民北韓
共產主義天堂喔"

大學教育國家化只會搞爛大學教育而已,世界上哪個優秀的大學是靠國家補助來的?
一個也沒有,我們給台大那麼多錢,台大到底給國家什麼?除了兩個爛總統之外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沒有

反高學費不夠看 學生團體反學費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3 楊宗興/台北報導

台灣的大學學費逐年上升,每年2、3月都要上演一齣大學揚言漲學費、民間團體抗議的戲碼。今(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就有一場由學生團體舉辦的「第一屆左翼教育論壇」,高舉「反學費」大旗,認為學費根本就該廢除。論壇主辦人之一的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鍾明倫表示,學生進入生產體系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學習成為勞動者」的費用應該由「社會共同承擔」,因此,學費的議題不應該只是 「低學費」,而是應該「免學費」。
這場由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反法人化連線等學生團體所主辦的論壇,晚間6時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行,邀請到幾位長期關注高學費議題的研究生來和學子分析「高學費」所為何來?以及為何要「反學費」?
倫敦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林柏儀指出,根據研究,台灣公私立大學生一年的教育費用(學費加生活、住宿費用)平均約23萬元,然而台灣家戶所得後20%的家庭每年僅有31萬餘元的收入,一個孩子讀大學就會用掉7成;而對收入5等分的第2等分的家庭來說,其年收入也才平均57萬餘元,一個孩子讀大學就等於花掉4成所得,台灣怎麼能說不是「高學費」的社會?
林柏儀表示,台灣近10年來學費高漲、新鮮人起薪水準下降、產業生產力卻不斷攀升的現象,這說明了教育就是剝削。他進一步說,企業原本應當償付的教育訓練費用,如今都由人民和大學來負擔,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研發經費上,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徐文路指出,這些動輒以億萬計算的研發費用,在資本主義的國家主要為資本服務的邏輯下,因此研發必須儘量以國家或全民資源來幫助資本,這就具體展現在減稅、發展基礎科學、教育擴張、產學合作等政府政策上。
師大教育系博士生鐘明倫則強調,學生進入生產體系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學習成為勞動者」的費用應該由「社會共同承擔,因此,學費的議題不應該只是「低學費」,應該主張「免學費」,才能根本性的解構資本主義透過學費制度的剝削。他還說,除了「免學費」,還要普遍性的「助學津貼」,才能完整解消人民的教育費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