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聯盟,何去何從(下)

2010/04/02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責任主編:孫窮理

前接 九五聯盟,何去何從(上)

九五聯盟開始運作至今,即將邁入第6個年頭,回顧過去也確實累積部分的成果,但發展到現在也面臨瓶頸,轉型是當下迫切的議程,否則具體組織化、工會化的目標必然難以達成。上一週我們談過外在環境的現實,本週視角拉回組織的內部運作,然而在找出問題之餘,也試圖描繪出我的的想像藍圖。

流動的成員 匱乏的資源

前幾天看了苦勞網的最新捐款徵信,部分內容好像就在描述九五的狀況一樣。聯盟自成立以來,主要工作都是由具備學生身分的執委負責,學生最大好處就是時間多,只要沒課,隨時可以上陣。然而,撐起九五聯盟的基礎,卻成為發展轉型過程中的障礙。未來的不確定,聯盟的工作畢竟只是人生規劃中的一站,來來去去的流動,短暫停留的時間被現有的工作填滿,導致目標無法作長期規劃,招募、傳承的焦慮感總與每年的畢業季結伴同行。毫無疑問,如何消除因學生身分而來的流動性,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

另外,自願性加入的成員,更且在每個人都是義務付出的情況下,實在無法有效要求,更難以規範每個成員投入的程度,龐大工作量下的勞務分配問題,結果不是盡情付出,就是轉身離開。

不過,流動的身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問題其實來自於資源不足。台灣社會其實不吝於捐款,但是款項卻幾乎流向宗教或殘補性質極高的助人團體,社運團體總是統籌分配款下遺漏的孤兒。

再者,非會員式組織雖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按運動者的理念進行,不需要背負來自會員使命必達的壓力,但相對就少了會員費的經濟來源。就拿聯盟來說,每月有7千多元的定期捐款,還會有不定期的大筆捐款相挺,而每位執委義務投入,也省去高額的人事成本,只是扣除辦公室的租金、電話費以及簡單的雜支後,所剩無幾。許多提議在資源有限的困境下動彈不得,很多活動在透支的考量下打消念頭。

組織必須長遠發展才得以看見成果,先決條件在於穩定的工作人員,而人事佈局的完整建立,則來自於資源源源不絕的投入。「聯盟有前景,但組織卻無法給幹部未來」,無法提供有給職的工作,讓原先有意願留下來的學生幹部必須離開,組織的發展議程就被迫擱置在人事流動的困境裡。

簡單地說,組織要持續打造名聲與信任度,資源才可能留進來,問題是要維持組織繼續存在與擴張,前提就是要有相當的存續基礎(資源),不過要在達到前提之前,卻又必須做出點成績來。

組織策略的想像

關於勞工團體的走向,一直以來都是論辯的焦點,以倡議起家的九五聯盟,也同樣遇到組織「基層」的建議/批評。但我並不認為現階段的倡議,與組織基層群眾之間是衝突的命題,也不涉及取捨或兼顧,只是時間先後順序的步驟。第一個理由來自聯盟現階段的客觀處境,談組織工作是實在太早。不過,即便具備小規模的專職與財源,我仍然不認為組織該是首要工作。

為破除就業型態零碎化、片段化的難題,組織策略的第一步,或可嘗試將九五聯盟現階段的工作擴大;簡單地說,就是積極扮演「勞工守護者」的角色。九五聯盟中期的目標設定,應該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目標。姑且不論我們是否認同消基會在消費者運動上的論調與作為,但其不斷地透過媒體發表食品安全的調查、公布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店家廠商,同時也在政策上提出建議,在打造「消費者守護者」形象上是成功的。雖然在基層佈局的表現上並不凸出,但不可否認,民間對於消基會存在著一定的支持與社會影響力。

具體而言,安排學生幹部接觸大量的勞資爭議個案,專職則主要承接議題倡議、政策監督、法律建議,全力爭取勞工階級代言人的位置,目的在於建立民眾的信任感、名聲,積極打造「隱形群眾」的支持基礎,取代過去數人頭、數字邏輯下的實力原則。

從「隱形群眾」到「實質基層」

九五聯盟發展至今,從基本工資、國定假日雙倍工資等議題上,順法鬥爭的策略的確獲得社會迴響;透過具體案例的倡議,迫使官方在修法議程上提出回應;「大專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等政策批判上,第一時間(去年3月底開第一槍)的反擊力道,也確實將社會對該政策的評價帶向我們主導的方向。如果可以擴大目前的成效與範圍,是有機會達到上述所說的中程目標。

中程目標的達成與否,將攸關組織發展能否順利踏出下一步。更進一步地說,是為下一階段的目標儲備能量。與台灣社會信任感的建立,將有助於資源的募集,這是聯盟拓展的重要基礎;再者,資源與名聲的建立有助於專職人才的甄補,同時,學生也會更有意願前來實習,而這將是義務性學生執委主要的進用管道。

更重要的是,這為前進基層打下良好的利基。無論過去或者現在,透過勞資爭議的「被動」組織手法,又或者選定對象、再透過問卷調查的主動組織策略,不斷在失敗的嘗試中找尋成功的身影,前仆後繼。在我的主觀認知裡,這兩種方式都得必須花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卻可能得到不成比例的效果,所以才會提出另一種組織策略的想像,也就是以爭取「隱形群眾」的支持作為起頭,將更有機會把無界限、高度流動的非典型、服務業勞工捲動進工人運動的隊伍裡。

共同找尋出路

面對不同特質的勞工群眾,或許需要新的回應途徑,我們一路從新式的運動組織談起,途中介紹九五聯盟的工作經驗,嘗試找出運作的現實困境,同時恣意妄為地說出心中對聯盟的中程期待。最後,我們仍然沒有忘記集體力量展現的重要性,以及要將非典型、服務業勞工組織化、工會化的初衷。筆者明白現實絕對比紙上談兵來得複雜甚多,但仍願意拋出腦海中的想像、願景,讓關心的朋友一齊參與思辯,共同找尋出路的方向。

漫漫長路,相信只要持續地走,終點必然會映入眼簾。

相關文章:九五聯盟,何去何從(上)

回應

從知名連鎖咖啡店部分工時未達95元認識了九五聯盟,現今擺著好看的勞基法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且懂得悍衛自己本身的權益,之前有看到「大學生了沒」這個節目有一個主題是講有關大學生打工被騙或被雇主壓榨的討論,出來講的大學生最後都是自認倒楣便宜了雇主,雖然有達到警惕之後的學弟妹不在上當的作用,但雇主似乎仍不懂或無懼自己應要負的企業責任,如果九五聯盟有機會去當特別來賓以之前協助不管是工讀生或初為社會新鮮人遇到的勞資糾紛案例去做一個主題或許能有不錯的效果喔!之前電台專訪九五聯盟我有聽到,但感覺似乎沒有比透過電視來得更有效果!

看了九五何去何從下文,有點膽顫心驚,誰都好學,怎麼會想到把九五聯盟變成消基會呢?看來頭殼好像有點問題。組織沒有作起來,不思考為何沒有把參與爭議的組織起來的根本問題,卻反過來用「工具化」、缺少資源來簡單的迴避問題的根本,最後還要以最沒有運動現實感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作為組織發展的想像,那不是要把九五這塊良質美玉當成石頭了。

我在巴西看到他們許多社會運動的參與者或組織,都不是專職工作,很多都是自願者,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而是利用在工作之外的時間進行組織工作,而最堅實的工作就是小組的運作,他們稱為nucle,每個禮拜小組都有聚會(輪流在不同成員家中進行,每次會議都有分工),開會討論組織發展工作與組織的基本價值的討論,以及閱讀基本的社會主義思想文件與討論,在這種建立在日常生活與團體成員間的革命情感,強烈的革命想像,就這樣建構出源源不絕的熱情與能量。

我不知道九五這幾年來在組織上是怎樣運作的,但有七十個人也不算少,只要好好重新檢視過去的組織運作方式,很多時候組織工作並不需花什麼錢,只是需要時間,很多很多的時間。選擇走消基會的路線其實就是要放棄組織路線,這是急功近利的選擇,對運動發展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

這幾年看九五好像是一個運動的新希望,希望你們再仔細考量一下,不要那麼清率的作出決定。

奇怪跳下做的人怎麼那麼少。

快,下來做。

九五的出來在群眾

我們的保證

※三高保證—協調人員素質高、協調成功率高、服務滿意度高

※知名人權律師謝政達、政大勞動法權威林佳和教授領軍法律顧問團隊

※協調品質最優—所有協調人員均接受最專業的訓練

※弱勢勞工的好朋友—專業、熱心、親切

※服務完全免費,義務協助官司訴訟、爭取賠償

※20年協助勞工經驗,資深調解人第一線服務

※爭取您最大的利益、守護最後的正義

※台灣首席勞資談判專家—王耀梓委員

親自率領專業團隊,為您的權益把關

專業委員 權威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