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

2009/04/30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綠色就業,經濟危機新藥方

『創造綠領經濟』(Green Collar Economy),被視為在解決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全球環境危機的一帖良藥。如於G20高峰會舉行之前,波茲坦中心的Edenhofer教授與 Stern爵士,則共同發表了『迎向全球綠色復甦』(Towards a Global Green recovery)的報告,建議各國於其經濟復甦計畫中,應將能源效率提昇、輸配電網與其他公共建設的更新、潔淨科技市場的建立、能源相關旗艦計畫的推動、強化能源科技研發的國際合作以及為碳定價建立減量誘因等工作納入。

相較於前述的報告僅著重『節能減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2月提出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報告,指出推動全球綠色新政的目的有三:

* 挽回全球經濟頹勢,創造就業機會與保護弱勢族群、 * 減少對經濟體對碳的依賴(carbon dependency)、生態系統的品質退化、水資源耗竭。 * 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使2025年時能解決世界極端貧窮的問題。

該報告具體建議應將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即7500億美元投入到建築、可再生能源、生態基礎設施、可持續運輸和可持續農業五個主要領域,以同從而帶動『全球綠色新政』的產生,創造大量的綠色就業(Green Job)。而所謂綠色工作的定義,根據UNEP與國際勞工組織於2008年十月所發表的>(Green Jobs: 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 low-carbon world)報告, 綠色就業機會涵蓋能源供應業、運輸業、製造業、建築業、物質管理、零售業、農業及林業等,而各業別的詳細內可參照表。根據該報告,全球的再生能源產業(包括風力、太陽到生質能)本身應該能創造出230萬個工作機會。甚至在2030年之前,全球於各類再生能源產業可創造2,040萬個工作機會的規模。但如何使綠色就業機會變成實體的工作來源,則端賴各級政府的政策配合。

表、綠色就業機會一覽

綠色就業機會一覽 綠色新政的前奏- 綠色復甦方案

當前被視為創造綠領經濟最重要的政策機會,則是目前各國於日前提出的綠色復甦計畫。如根據匯豐銀行的統計,當前前20大經濟體投入綠色復甦的預算達4060億美元,其中有高達68%的預算是投注至能源效率的提昇。另以南韓為例,其綠色復甦預算佔總經濟振興預算的比例達81%。其中用於再生能源、建物能源效率提昇、車輛能源效率提昇等方面的預算,則達到98億美元。

美國方面,歐巴馬政府以邀請>( The Green Collar Economy)一書的作者 Van Jones參與白宮環境品質諮詢委員會,來顯示其推動綠領工作的決心。Jones將負責協調各相關部會研擬可提昇能源效率與促進再生能源使用相關的綠領工作推動計畫,並其強調如何為弱勢社區創造新的經濟契機。

在世界均視開始將環保作為解決經濟危機的一種方式,意識到不能再將『低碳經濟』當作環保人士的妄想之時,台灣又有何具體作為?

台灣的綠領經濟許諾

台灣方面,於紛擾的全國能源會議之中,『推動綠色新政』無法被列為最終共識意見,但至少還列出『低碳經濟』一詞,雖只是被狹義的詮釋為能源密集度的提昇目標,但至少不再將『低碳』與『經濟發展』視為決然的對立。而目前政府在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的主要措施有二:『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的綠色內涵規範以及『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

前者是因劉兆玄院長被田秋堇立委質詢毫無綠色新政概念後,便要求各部會執行四年五千億的預算時,應該有10%用於綠色工法與綠色能源,若部會未能達成此需求,還需附加說明。

而後者則是預計以四年五百億的預算,投入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產業,以期能於2015年時創造1兆1,580億元,提供11萬人就業機會。在整個計畫中,是將太陽光電以及LED照明視為主力產業,藉由投入技術研發經費,以成為全球前三大太陽電池生產國以及最大LED光源及模組供應國為目標。在國內實際應用方面, 則將投入250億元推動大型太陽光電電廠 (4 MW) 建造、全國交通號誌燈全數使用LED燈、氫能與燃料電池市場應用示範、智慧型電表佈建、10萬輛電動機車補助等項目。

雖然政府將此計畫視為邁向低碳經濟的重要一步,但這一步到底跨的夠不夠遠,或許簡單的將預算額度與他國相比既可。在預算額度方面,將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中與環境有關的部份(包括自來水供應穩定、河川環境營造、下水道建設、提昇工業區污水接管率)、劉揆宣示的10%綠色內涵規範以及旭升方案三者加總,則台灣綠色復甦的總額達到1500億台幣。但此金額尚遠遠落後於韓國提出的310億美元以及日本的120億美元的預算規模。

從預算金額的比較上,顯示在推動綠領工作的第一步,在步伐距離上未有出色之處,但更令人憂心的則是這一步踏的是不紮實的,甚至踏出的方向根本是未能同時因應台灣就業與環境危機。

悖離永續的綠能產業

綠領工作被視為解決環境與經濟問題的一石二鳥之計,但在台灣的施政規劃以及相關產業人士的眼中,卻只見到私人金融資本累積的契機,而忽略應對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注。如風力發電的蓬勃發展,被鋼鐵業視為新的產業契機,但於全國能源會議召開過程中,鋼鐵公會理事長卻是大放台灣一定需要核電,沒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而諸多能源經濟學者,也是屢次說著台灣可以發展再生能源產業,而非發展再生能源。而經濟部在其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的簡報之中,針對此方案對台灣環境品質以及能源安全的提昇,也是隻字未提。而這樣的思考模式,將會延昇諸多國際以及國內的社會衝突,將會反噬台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力,進而影響到工作機會的創造。

潛在國際社會衝突乃是經濟部規劃產業方案時,毫未意識到新興能源科技的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已成哥本哈根協議研擬中的重點,國際社會不再以單純的技術創新、智財權保護來處理新興能源技術,而是思考何類新興技術具有較高減碳潛力、較適於發展中國家本土化、並易於複製者。到時國際社會所挹注的減量與調適相關基金,將優先投注於較具技術轉移潛力的技術,使發展中國家也能受惠於此類技術,這些國家中當然包涵中國與印度等兩大新興能源技術消費市場。但經濟部並未從因應氣候變遷的角度規劃整個旭升方案,所以雖提出建構「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產品標準及檢測平台」、「綠能產品國際驗證實驗室」等計畫,但顯然仍是以固有的角度來引導國內產業的發展,此舉將導致台灣的綠能產業錯失在國際上廣泛運用的契機。

忽略環境觀點,經濟部單純以製造業的思維來規劃綠能產業的發展,將導致在推動過程中因未預先迴避其環境衝擊,衍生產業推動設置過程的社會衝突。舉例而言,根據經濟部與業者的規劃,未來將於中科四期二林基地、後龍科學園區以及台塑六輕五期等地中,推動太陽能光電業的設置。但卻毫無意識到這些場址均是位於環境敏感區位,如前兩者均將佔用優質農地,後者則是將搭配六輕煉油量擴增計畫一同進行。

綠領經濟的失落

由前述例證顯見,政府只是將太陽能光電與LED照明產業視為台灣電子業的孿生兄弟,遵循世界又平又熱又擠的作者弗里曼所教誨的『複製IT(資訊科技)產業的成功經驗於ET(能源科技)業』。 但若是台灣的高科技業的神話,早已因其無工會組織、危害性製程外包給外勞處理、隱蔽職業風險、製程廢水排入農田灌溉水源等事實崩解。若政府推動能源科技創造就業機會的過程中,毫未處理以往高科技業從選址、建廠、營運過程中,對勞工與周遭社區所造成的危害,則每一個光鮮的綠領工作增加,只是來自台灣環境品質的抵押。

能源科技業具有引領能源革命、因應氣候變遷危機、與創造綠領工作機會等功能,但其亦與傳統高科技業相同,因製程的龐雜與繁複,對勞工、社區與環境均具有潛在衝擊。面對此迥異的特性,未減免其社會矛盾,長期關注高科技的環境與勞安問題矽谷毒物聯盟(SVTC)日前提出一份>(Toward a Just and Sustainable Solar Energy Industry),該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 淘汰毒性物質的使用與發展環境友善措施 * 採用製造者延伸責任責任制,確保製造商對整個生命週期衝擊均負起責任 * 確保新興化學物質與製程均能因循預警原則進行適當檢測 * 產品的設計時應考慮其回收的容易程度 * 應妥善維護勞工的健康與安全以及提供合理的薪資,確保此產業提供的是『高品質』的綠色工作。 * 維護全球太陽能產業供應鏈與回收製程時周遭社區的健康與安全

在『高品質綠色工作』一項上,其細部的具體建議包括建立產業鏈一致的勞工標準以及避免勞工暴露至太陽光電版製程中使用的諸多的新興化學物質以及重金屬(如鎘、鎵、銦等)等。然而以上各點建議,卻是意欲成為太陽能光電版生產大國的台灣長久忽略的。

勞動節前的省思

上述的分析均著眼於『台灣的綠能產業如何提供永續的綠領工作機會』,但另一個關鍵之處在於,台灣整體的對綠領工作的想像為何?如前表所示,除了能源業以外,其餘在農業、林業與建築業等上也都具有龐大創造綠領工作的契機,但在喊出『低碳經濟』的馬劉政府眼中,是否有從一系統性的觀點,以台灣既有的利基、環境品質改善的回饋、就業機會的提供以及社區的回饋,清楚的規劃出台灣綠領工作的藍圖?這些提問,不用過多分析,只要從竟意欲在重要候鳥棲息地的大城溼地,興建國光石化廠;在已成生態旅遊勝地並創造當地漁民就業機會的七股溼地,重提濱南工業區的計畫等具體事證,既可了然於胸。

當失業率居高不下之時,政府提出的各項擴大就業計畫只是被評為犧牲勞公權益,幫企業收割廉價勞力之時,繼續無頭蒼蠅般尋求將企業營運成本轉嫁至未來世代的各項方式,均無助於調整台灣的經濟體質。然而若寄望複製傳統產業發展路線的『綠能產業』,亦無力協助台灣邁向低碳經濟與創造實在的綠色就業機會。如何基於以往提出『社區型經濟』為基礎,梳理出具體地的綠領經濟規劃方向,這是五一勞動節的前夕,關心勞工與環境運動者,均需深思之處。

建議標籤: 

回應

1.發展綠能絕對支持,這是世界趨勢,但綠能產業是高科技產業,還保團體應督促政府加強研發再生能源科技而不要逼政府大量補貼電費去購置外國風力太陽能設備,造成國內失業,外國財團厚利。
2.文章提及台灣綠色復甦達1500億台幣但落後於韓國提出的310億美元以及日本的120億美元的預算規模。南韓政府亦提出類似的綠色投資計畫,決定未來4年間斥資50兆韓元(新台幣1.35兆元),推動包括整治四大河川、建構綠色交通網、普及綠色車輛和潔淨能源、擴增替代水源及建設環保型水庫等產業,內容包括甚多有些是治水非綠色能源項目直接與台灣預算比較並不公平,€若要與韓國比較則下列敘述應一起比:南韓科技部3個核能發展計畫中,希望將南韓的核能工業提 昇為全球前5大國之一。計畫提升核能發電比例至60%。在強 調核燃料生產的同時,積極建造韓國自行研發的APR-1400進 步型反應器。南韓核能發電的目標: 南韓的電力需求將以每年2%成長,也就是每年需1500MW的容量加入服役,其中1/3來自核能發電。也就是說在目前興建4 座機組後2015年前要再建8座機組。南韓計劃至2030年興建11 座核電廠。 國家的能源政策會影響到整體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韓國為例,國貿局資料顯示去年南韓出口4,224億美元而台灣為2,556億美元僅為南韓的60%,韓國生產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車、鋼鐵、造船多為耗能的重工業,韓國造船量世界第1,汽車世界第6,但韓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台灣低,而韓國與台灣一樣都是自有能源極度缺乏的國家,韓國的解決方法是依賴高科技的核能,在過去20年韓國的經濟發展無障礙的原因是政府對長期能源有完整的規畫尤其是正確的核能政策,韓國目前有20座核能機組在運轉,計劃至2030年再興建11座核能機組,將核能發電的比例由目前37%提升至60%,韓國也能製造核能發電設備整廠輸出,給年輕人創造無數的高薪就業機會。韓國GDP為671十億美金,韓國人做到聯合國秘書長可見其國際地位。台灣執行非核政策,核能人才流失,無核能工,經濟成四小龍之末,目前核能配比低,火力排放二氧化碳多遇燃料上漲虧損慘重,再生能源<1%又成本高,若核能配比增加所賺的錢可貼補再生能源的發展,台灣GDP 393十億美金。韓國馬上要發射載衛星火箭,台灣能嗎?
3.鋼鐵工業非常重要,是所有工業之母,若不用不排放二氧化碳成本低的核能而用需補貼的高成本再生能源,則台電電費要漲,否則台電倒閉,若電費漲則工業外移
全民倒閉,最明顯例子台塑本來愛台灣要在彰化蓋大煉鋼廠,創造7萬人就業機會,但遭環評以耗能排放二氧化碳多為由不准興建,台塑只好去愛越南在越南河靜投資世界最大煉鋼廠,提供越南人無數就業機會,讓台灣失業率更高,其實日韓工業大國鋼鐵產量遠高於台灣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台灣,解決之道就是靠核能,所以鋼鐵工會並未說錯。

先簡要的回覆訪客提出的引用資料的質疑。文章中針對南韓的部份,是指出『再生能源、建物能源效率提昇、車輛能源效率提昇等方面的預算,則達到98億美元。』,並非包涵啥大運河計畫的綠色振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