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外的環評

2007/10/09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最近令人矚目的台塑鋼鐵廠開發案進入環評審查階段,評估建廠的相關環境影響,引起一連串爭議,但見諸報端後仍少有人關心。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台灣的主流價值裡,環境價值向來是被排到最後的,環評也是在一切計畫都底定後,才來進行的最後一個程序。環評基本上就是專家制度,排除所謂的民眾參與,不了解環評內容的一般大眾,只能選擇接受,相信「有這些專家幫忙我們把關,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但是大眾不知道的是,所謂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不如我們想的那麼專業客觀,環評委員總計廿一名,其中十四位是專家學者,另有七位是官方代表,而委員的遴選是由環保署長挑選,其中人治色彩大於法治甚多,環保署長可挑選意識形態相近的委員擔任,而那七位官方代表更是被民間譏為鐵票部隊,專門為政策護航,如此設計的環評審查制度,無怪乎自從 1994年實施以來,無法建立太大的公信力,引發許多抗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是我在10月1日參與的第156次環評大會,也不意外地看到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長,高坐席上為台塑集團努力說服委員,沒有任何顧忌,相對的,環保署卻不太敢為所執掌保護的台灣環境說話,因為要保持客觀! 開發案的業者可以列席,關心環境的民眾卻必須費盡千辛萬苦爭取旁聽發言,荒謬的邏輯一再上演。

環保團體到底在爭什麼呢?媒體關心的焦點永遠是選舉而非政策,台塑鋼鐵廠的開發案牽涉到的是台灣環境與產業政策的未來,但許多爭議民眾並不清楚,不過就是台塑在雲林蓋一個鋼鐵廠嘛!有這麼嚴重嗎?但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光六輕單一的VOCs排放量,幾乎等於台中縣全縣的兩倍,未來再加上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雲林的空氣將被重工業嚴重污染;大多數的人也不知道,未來 大量的耗水量將會使雲林、彰化、台中地區的農民無水可用,其污染也將破壞彰化、雲林沿海漁業資源;大多數的人更不知道的是,現在許多政客口中最愛提的全球暖化,呼籲大眾一起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其實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率跟101大樓一樣是全球最高,而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台灣總排放量的10%。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這些爭議,能在環評審查中獲得解決與平衡,若來現場旁聽你會學到民主的寶貴一課,聽到一個關乎民眾與環境的重大案件,竟然是以如此敷衍草率的方式進行,你會聽到台塑集團竟然可以避重就輕地報告說這麼大的工廠對環境沒有造成重大影響,明明有研究者拍攝到快絕種的白海豚照片為證,台塑可以用一句沒有發現帶過,環保團體質疑破壞生物多樣性,他們卻可以答非所問地說會多做綠化工作 ,而經濟部工業局長陳昭義更是提出說鋼鐵廠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不是問題,若是鋼鐵廠蓋到別國說不定還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豈不更不環保?如此的觀點與說法讓人驚愕,更令人難以理解環評的專業性到底何在?這樣不負言責的審查,若是開發後真有問題,又有誰來負責承擔後果?

本來今年三月經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決議,因此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須進入更嚴格審查的第二階段環評審查,小組決議須再經環評大會確認,但行政院卻陣前換將,將不聽高層指示的張國龍換下,搞拖延戰術,直到上屆環委七月下台後還未舉行。等到陳重信接任環保署長,又遴選了另一批不會「過度堅持」的環評委員後,才於 10月1日的環評大會上審查此案。而也許因此案太受關注,環保署竟一改從前開放自由旁聽的慣例,只肯在一樓闢一個房間讓民眾進入,放了一台聽不太到聲音的小螢幕作為旁聽之用,因此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也許又是我們這一群不知好歹的環保團體力爭要現場旁聽,所謂的現場仍是隔著一片防音的厚玻璃窗,但若非如此堅持,我們又怎麼能讓大眾得知審查是怎樣的過程,而結果又是怎麼出來的呢?

從場外抗議到場內列席,環評向來就不是弱勢民眾的遊戲,我們目前要求的制度改革有許多項目,其中最基本的是環評審查過程應該資訊公開,環評委員亦應貫徹利益迴避原則,以達公平、公正、公開之審理 。這是民主的基本條件,若連這樣都做不到,實在是社會的退步,如果這是政府目前解決爭議的方式,那我們至少該讓這個遊戲公平一點。

我無法忘懷的是當本案表決後,一位遠從雲林來的漁民,連要遞一封陳情書都被阻擋在外,只能用力拍著會議室的玻璃窗對裡面的人說:「你們知不知道,這樣的表決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死!」政府把民眾當作洪水猛獸,民眾則感覺像是古時候上衙門見大人,環保團體忍不住當場譏諷這像是戒嚴,讓曾經上過黑名單無法回國的陳署長大為不悅,覺得年輕的一代沒有親身受過戒嚴的苦,指為戒嚴太過誇張。但也許意有所指的是在這個時代裡,許多基層弱勢的民眾一路走來受過多少歧視與忽略,而戒嚴結束帶來的希望,卻沒有讓這個苦也跟著結束。

時代已變,台灣社會不該再有戒嚴的心態,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真正的民主應該是什麼樣子?不僅僅是准許旁聽與發言,而是除了專家之外,當地民眾到底能不能決定這片土地的未來?是否能擁有否決的權利?不然我擔心不管我們再聲嘶力竭地叫喊,永遠都只能在那一片玻璃窗之外。

建議標籤: 

崔愫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期加入輔大黑水溝社,參與學生運動,跨校共組學生環保工作隊進行訪調,立志投入環境運動 ,2004年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獲第27屆金穗獎最佳紀錄DV,入選國內外影展。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二十年,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召集人。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