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重新思考社會主義論壇
做工疼惜做工的人?── 綜談文藝的政治空間與社會角色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17/04/21
資料來源: 

主辦:新國際

合辦:苦勞網、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鍾秀梅副教授研究室

時間:2017年4月29日(六) 14:00-17:0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文系104教室(正門第一棟進入,右手邊)

以營造工地現場工人生活寫真為核心內容的《做工的人》,2月甫上市,即賣掉7千本,3月底就已15刷,進入各大書店的暢銷排行榜。電視劇《勞動之王》自3月27日開播以來,也受到高度矚目,職場過勞與勞資爭議議題結合偶像劇的行銷,成為台灣影視圈的一個熱點話題。

工人故事受到歡迎,是因為中產階級的憐憫,將之視作贖罪券?還是「做工疼惜做工的人」,對社會貧窮化的共感?過去無論是關於工人的故事,或者工人自己的書寫(例如移工的創作合輯),似乎都未能達到如此的銷量,捲動一般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做工的人》帶來的旋風,以及《勞動之王》連續劇帶動的影視衝擊,讓我們看見文藝的力量,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底層發聲與再現的政治,以及文化政治與社會變革的關係。例如,該書引發的感動,只是旁觀他者的消費,抑或引燃變革的火苗?感動如何轉變為集體的行動?如何思考文藝在台灣社會與左翼運動的位置?同時,書寫者與被書寫者的關係為何?是半自傳、記錄、還是評論?文藝工作者、評論家、社會運動、工人及底層之間,是處在什麼樣的辯證關係?彼此是全然主客二分、勞心與勞動的對立關係,握筆的人只能將描述的對象浪漫化為單一的社會位置與樣貌?是書寫者消費被書寫者的苦難成就自己?又或者,彼此是工作夥伴,甚至能夠協同前進的同志,為共同的剝削處境尋求聯合抵抗的空間,尋求團結的可能?本論壇從近日《做工的人》和《勞動之王》所引發的效應與評論,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文藝及其在社會中的角色。

主持人:

翁文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當代詩學》與《現在詩》詩刊編委,教授文藝理論)

與談人:

吳永毅(臺南藝術大學總務長、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左工二流誌》作者)

范國棟(麻醉科主治醫師、曾任醫療盟監事、高醫產業工會理事,協助籌組護士工會)

黃育德(台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團結工聯秘書長)

李宇軒(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支持「行走的學校」文化行動、打狗驛全區復駛計畫)

蔡依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生、高教工會兼任教師代表)

張宗坤(苦勞網特約記者)

林深靖(作家、《新國際》主編)

鍾秀梅(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美濃愛鄉基金會董事長)

(每人發言時間15分鐘)

活動日期: 
2017/04/29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