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稿】性別教育 終止霸凌 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17/03/20
資料來源: 

2月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發現,在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後的州,高中生自殺企圖相對於未合法的州低了7%,而性取向少數的學生自殺企圖更下降14%。作者在結論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政策可降低青少年自殺意圖」,並建議執政者應考量同性婚姻對於心理健康的助益。

    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與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多年來從事第一線性平教育的工作,服務過程看過無數個因為性傾向、性別特質,受到壓抑、歧視而痛苦不堪的年輕生命。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社工主任鄭智偉提到,2012年由多個同志團體發起的《臺灣同志壓力處境問卷調查》中發現,有高達29%的受訪者因為同志身分曾動了輕生念頭,其中又有 18% 自殺未遂。自我傷害的發生時期同樣集中在國中(59%)、高中(53%),國小也有 15%。這樣高比例的數字顯示同志在青少年時期缺乏自我認同資源,感受到惡意環境但自己無力對抗。過去將近20年,同志諮詢熱線每年都會承接600場左右的講座或演講,由教育小組的志工到全國各地「現身說法」,讓那些在校園當中受到歧視、排擠,或孤身一人的同志可以不再對生命絕望。但近年來,受到各種錯誤資訊影響兒拒絕看到多元性別的教育者、將同志議題視為洪水猛獸的家長,卻讓熱線舉步維艱。許多學校、主管機關因為害怕家長抗議,而要求授課老師不要談性別平等教育,這是一個不停強調自己是亞洲性別最平等的國家該發生的事情嗎?他強調,希望司法院面對婚姻平權的時候,看到這個議題重要的示範性,告訴我們的下一個世代,性別平等是一個重要的價值。

    2011年,鷺江國中楊同學因為遭受性別霸凌,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鷺江國小服務的翁麗淑老師,深深的體會到即便已經有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即便每個小孩每一年都必須上滿四個小時的性別平等課程,但還是不足以挽救一個生命的逝去。而這正是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13年之後,我們必須痛定思痛的事實,除非把性別平等的價值提升到國家全民的層次(而不只是在校園而已),否則性別友善的數字在怎麼漂亮都救不了校園裡受傷的孩子。面對當下正在立法、司法場域進行討論的同性婚姻,翁老師呼籲,立法者跟釋憲者都應該認知到像是同性伴侶法這種製造區隔的法律,只會延續歧視對社會的傷害。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除了強調國家應儘速修改民法,讓同性婚姻合法化,更要求不管是立即從學校教育跟社會教育來修補這一波社會對性少數社群造成的傷害,或重新檢視十二年國教課綱,讓性別平等教育資源確實投注,都是執政者刻不容緩的責任。

    目前就讀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程的蔡同學,身為一個性別氣質與一般男女二分有所不同的酷兒,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霸凌,並非直接的言語或肢體暴力,而是孤立。「分組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跟我一組,上課的時候發言無法獲得支持、甚至被抵制,畢業旅行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和我住一間房間,吵架的時候不論誰是誰非沒有人站在你這一邊;沒有朋友的我,只有一個人」,直到慢慢長大,認識自己,才讓他擺脫過去自我譴責、埋怨的心理傷痕。投入熱線教育小組的工作,他希望可以讓其他孩子不再感受孤獨。但過去這段時間,許多人把性別認同與傾向的掙扎與痛苦說得輕易任性,以保護兒少為名拒絕性別平等教育,一再的傷害那些跟他一樣不被保障的兒少;政府的不作為更是壓垮性平教育的最後一根稻草,負責教材的國教院甚至以反同者的造謠、抹黑,發公文要求出版商拿掉幾乎是同志「生命線」的同志諮詢熱線資訊。執政者的不作為,就是歧視與罷凌的幫兇、比無知的傷害更惡毒。

    進步教育家庭聯盟的徐鶯慈說,在生小孩以前,她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同志議題。但在有了孩子之後,她開始思考若有一天孩子是個同志,因為擔心遭受歧視、害怕被排擠,把自己鎖在深櫃裡的痛苦。對孩子的愛,讓她決定站出來,與其他倡議多元價值教育的「家長」共同組成進步教育家庭聯盟,對這個社會以及許多被恐懼動員的父母提出呼籲:真正的為小孩好,就是讓家成為孩子的依靠,讓孩子可以生活在一個沒有歧視與區分,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社會中。因此他們希望執政者與即將就同性婚姻合法與否召開法庭的釋憲者,看到法律可能對於社會的影響,修正民法讓同志可以平等成家。

    由婚姻平權大平台發起徵集,支持同性婚姻的各專業意見書將在本週五(3/24)憲法法庭以前,陸續送至司法院。在目前已經完成的幾份意見書,包括臨床心理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等專業意見中,也都指出反同言論的持續散布、「同性伴侶法」對於同性戀者的社會區隔效果,對於性少數社群形成的危害。本日記者會結束後,這幾份意見書已經送至司法院,也提供公眾上網閱覽(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3VCSlNa6ze7ZEFJejh0SnNCV0k?usp=...)。希望大法官在審理案件的同時,可以看到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對於社會的影響。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