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服務願留任僅8%
公費醫師批制度不完善

2017/03/20
苦勞網特約記者

公費醫師自救小組今日(3/20)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喊出「禁止跨科支援,同工就要同酬,放寬轉院規定,完善申訴機制」。為了改善「五大皆空」以及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等狀況,衛福部自2016年起重新招收公費醫學生,然而自救小組批評,衛福部招收公費醫學生,卻未制訂完善制度保障,罔顧公費醫師的勞動權益。

恆春南門醫院的公費醫師陳泓維表示,他在偏鄉醫院服務,提供當地居民醫療資源很有成就感,但聽聞有學長專業是重症外科,卻分配到沒有足夠醫療資源的醫院,使得他無法開任何刀,薪水變得很少;也有同學專業是腎臟外科,卻分配到沒有洗腎室的醫院,只能值別人不要的班,薪水跟住院實習醫師差不多。陳泓維指出,目前他與支援醫師兩位的薪水加起來還沒有屆退的醫師多,公費醫師同工不同酬的情形嚴重,再來是不當跨科支援常造成所學專長無法發揮,而公費醫師想要轉院也必須經過原醫院院長同意,讓他們只能忍氣吞聲地償還年限後離開偏鄉醫院。

公費醫師自救小組提出當前血汗勞動的狀況,讓偏鄉公費醫師留任意願不高。(攝影:曾福全)

公費醫師自救小組發言人戴夢凡提出數據,在偏鄉服務的公費醫師僅有8%表示有意願留任、高達65%公費醫師都不願留任,且在「薪資滿意度」、「工作量滿意度」當中「衛福部立醫院」評分最低,顯示衛福部連自己所屬的醫院勞動條件都無法提升,卻仍用免學費做為誘因招攬對未來勞動狀況一無所知的公費醫學生,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去年(2016)入學的第一屆公費醫學生吳孟倫表示,入學後一個月衛福部才提供一份充滿不公平待遇的契約書,跟當初網路上公布的內容完全不同,希望衛福部可以正視公費醫師的權利,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中,五大科分配的容額應大於當年度即將分配的公費醫師人數,才能促進醫院良性競爭,避免勞動條件惡劣的醫院也能分配到公費醫師。

立法委員林靜儀希望衛福部的公費醫師分發制度應公開透明。(攝影:曾福全)

立法委員林靜儀認為,公費醫師過去常被「凹」,熬過六年就離去,衛福部去年開始重新招收新一批公費醫師,是要把公費醫師制度建立好,讓未來的公費醫師不再受到不當待遇。林靜儀表示,首先希望衛福部的公費醫師分發制度公開透明,避免醫療資源跟受訓資源的錯置,再者是要求制定透明、清楚、明確的契約保障,讓公費醫師可以明確知道權利跟義務的關係,以避免發生公費醫師被騙去,後來卻不甘願的情形發生。

公費醫師自救小組提出四大訴求,要求衛福部遏止偏鄉醫院跨科支援亂象,跨科支援須事前徵得醫師同意;制定薪資保障條文並載於契約上,避免同工不同酬與低薪情形發生;放寬公費醫師轉院的規定,不刁難醫師到其他偏鄉醫院服務;修訂公費醫師勞動條件不佳時的申訴機制。

衛福部醫事司專員劉玉菁認為,公費醫師難免要發揮醫師全人照護精神。(攝影:曾福全)

會後,衛福部醫事司專員劉玉菁回應表示,公費醫師目前已經有充分的管道表達意見,而今年分發名額也大幅度開放,未來還會有部分改革,包含公費醫師轉院可直接向衛福部提出申請、有公費醫師需求的醫院要提出薪資待遇與福利項目作為分發的參考。針對公費醫師受訓與分發專業不符的情形,劉玉菁說,不確定是個案還是總體狀況,偏鄉醫院跟都會醫院的科別層級不同,難免要發揮醫師全人照護精神,比方說皮膚科醫師也要做急診。公費醫師自救小組發言人戴夢凡認為,全人照護就是要醫師去做他不會做的事情,還冒著要危害病人的安危,質疑「這就是衛福部要的偏鄉醫療品質嗎?」

我國公費醫學生原先自2009年起停招,過去舊制公費生採限制科別(就讀科別同服務科別),服務偏鄉年限為2~4年;2016年起新招的公費醫學生則是限制5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及急診醫學科),畢業後須偏鄉服務6年,一旦違約需付百萬至千萬元之譜的高額賠償金。衛福部在當前「五大皆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狀況下祭出「公費醫學生」制度復辟政策,卻無法提供他們相應的勞動保障,變相讓這群懷抱熱忱的公費生在畢業後淪為國家的醫療奴隸,在各式不當待遇當中掙扎、求生存。衛福部不能僅以短視的方式提高偏鄉醫師人數,卻不以長期留任作為考量,此情形就如同增設護理相關科系以及降低訓練門檻,最終仍不正視護理師的惡劣勞動條件,新招收公費醫學生反倒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