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舒蔓呼籲抵制以色列
反對用同志人權粉飾軍事佔領

2016/03/06
苦勞網記者

在台灣,我們怎麼認識以色列?

或許曾聽聞特拉維夫(Tel Aviv)是在中東戰火煙硝環繞中鮮見的「同志友善」城市,又或者每年在同志、酷兒相關影展活動裡,皆可看到五花八門來自以色列的同志電影及紀錄片...。

猶太裔的紐約史坦頓島學院特聘教授莎拉·舒蔓(Sarah Schulman)昨天受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邀請在台北座談會上,嚴厲批評以色列政府的「粉紅清洗」(pinkwashing),透過「同志友善形象」進行政策包裝,粉飾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軍事佔領。

「同志友善」的政府公關

莎拉·舒蔓表示,以色列如今之所以有著「同志友善」的國際形象,最初就是因為軍事佔領巴勒斯坦所引發的抵制行動造成了公關危機,於是找上美國薩奇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試圖扭轉國家形象,為以色列創造新品牌,不再讓人聯想起宗教狂熱、壓迫與侵略等印象。

當時薩奇的市場調查顯示,主導市場的族群是血氣方剛、性慾高張的18-24歲男性,只要他們喜歡的就會蔚為流行,於是與男性雜誌《Maxim》合作,刊登一系列諸如穿著性感、手持M16步槍俯臥在坦克上的以色列女兵照片,藉此柔美化以色列鋼硬的軍事形象。

《Maxim》雜誌上的以色列女兵形象。

「在2007到2009三年之間,以色列每年花費兩千萬美金」,莎拉·舒蔓說,除了與男性雜誌合作,以色列政府也邀請各地諸如美食家、建築評論者、賞酒客等具有文化影響力地上層貴賓,免費到以色列旅遊,到佔領區觀賞各種流行文化,體驗以色列生活型態,藉此打造以色列的開明文化形象。

不過,在投入這麼多資源之後,2009年以色列在全球國家評比排行上仍位於後段班,這次,薩奇將目標族群轉往——同樣是18-24歲男人——的男同志身上,「他們是男人,具有同樣的市場主導性,而且還不會把錢花在女人跟孩子身上。」從此以後,以色列開始拍攝各種廣告,鼓勵同志族群去特拉維夫旅遊,國家甚至提供包機,從柏林等大城市直飛,每年花四千萬美金推廣相關活動。

莎拉·舒蔓認為,以色列透過城市中的同志休閒活動展現開明現代的文明形象,將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到這些五光十色的同志生活上,博得國際美名,從而掩蓋了它違反國際法軍事佔領巴勒斯坦的狀況,「這就是『粉紅清洗』(pinkwashing),也就是洗白(Whitewash)——不過是粉紅色的。」

其實,中文裡還有個詞叫「粉飾」,更為貼切地翻譯了pinkwashing這個詞。

拒絕特拉維夫大學演講邀請

莎拉·舒蔓是猶太人,家族來自東歐,在納粹大屠殺中她祖母與姨媽等親戚都相繼被殺,家族裡剩下的人多數在以色列建國後回到以色列,少部分則待在美國。莎拉·舒蔓出生於1958年,是納粹大屠殺後的13年。「猶太家庭出身的我們,從小被教導我們是受苦受害的人民,支持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則可以解決困境。看到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我也曾面臨兩難,一面是從小家庭從種族宗教而來的教養,另一面是我所支持社會正義的信念。後來我選擇後者,我相信社會正義超越種族與宗教。」

2009年,莎拉·舒蔓收到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邀請,在一場LGBT研究會議上發表有關「恐同」的主題演講,「當時我已經選擇支持BDS運動(按:即透過抵制、撤資與制裁等非暴力方式,呼籲全球抵制以色列,要求其遵守國際法,終結對巴勒斯坦的軍事佔領),寫了一封公開信拒這個演講邀請,信上明確寫著,因為巴勒斯坦的佔領情況,我支持對以色列的抵制。」

BDS運動的領導人也注意到了這封公開信,於是邀請她自費前往巴勒斯坦。莎拉·舒蔓透過在以色列生活的親戚寫下邀請信,以「跟表兄弟過猶太節」為由入境以色列。「在機場的時候,如果海關上網搜尋我的名字,知道我的政治立場,肯定就會拒絕入境。只是剛好我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猶太人,還長得一副猶太臉,官員看到我只問我是不是去探親,我說是,就通過了。」她諷刺道,因為他的猶太人身份,進入一個種族隔離的國家反而佔了便宜。

「我的抵制原則是,任何邀請拿了以色列經費機構的邀請都拒絕。」後來,莎拉·舒蔓在以色列的發言空間,只有一個無政府組織者的素菜館,以及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婦女中心。

聲援巴勒斯坦,支持BDS運動

莎拉·舒蔓曾經邀請巴勒斯坦人到美國的七個城市巡迴,也組織學生關心巴勒斯坦的議題。她認為,需要有更多人關心巴勒斯坦遭以色列佔領的議題,「我過去以猶太人的眼光看世界,現在則是以『人』的眼光。」

同時作為一個美國人,莎拉·舒蔓表示,自己更有義務跟責任聲援巴勒斯坦,因為以色列就是美國的狗腿。「現在美國總統兩黨提名人,一個是法西斯主義者一個是帝國主義者,無論哪個都令人悲觀」。她說,巴勒斯坦受到的壓迫實在太重,需要全球無論是學術、經濟或政治領域的支持。現在以色列由於全球的BDS運動已經名譽受損,開始要求歐盟通過禁止宣傳BDS抵制運動的法令,這顯示抵制運動確實有效,大眾應該持續支持。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