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兩分鐘,你不會用肉搜解決霸凌

2015/04/23
苦勞網記者

藝人楊又穎自殺身亡,再度揭開了關於網路霸凌的討論。(翻攝楊又穎臉書)

楊又穎的自殺又揭開了關於網路霸凌的討論,這不壞,但可千萬別病急亂投醫。人們面對到重大社會事件,常期待找出能立即見效的解方,然而,失之草率卻只可能產生更多問題,而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所鋪成的。

網路言論風向瞬息萬變卻仍有潛在規律,其中最差勁者,自然是現在急著高喊「揪兇」,要把「霸凌楊又穎的匿名網友」給「肉搜」出來。一個人死,背後或許是諸多原因的總和,真相未明,但眾人在事件中被激發出來的義憤,若非找出一個具體個人承擔全數罪名則難以消散,所以「肉搜」有理。

當然,這只會導致悲劇的循環,正如眾人的情緒也有它自我的循環,在循環中蔓延擴張,而跟最初激發情緒的緣由不再有太大相干。所以「肉搜」總是有理的,就像「霸凌」總是有理的,炎亞綸搞不清楚地震,又不認錯,你覺得很可惡,是嗎?

另一種差勁,則是導向言論審查與管制,例如有人立刻開始訴諸臉書應落實「實名制」,批評悲劇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臉書縱容版面缺乏控管云云。接著又有人著手檢討,出現這麼多匿名的「靠北粉絲頁」,可否歸責於臺灣人的什麼畏強欺弱人格特性云云。

前者之不可取相對明顯,因為是訴諸絕對權威來調解失序;後者則是只見樹而不見林。「匿名」在很多時候都有它的必要性,好比說,之前的「靠北記者」​,許多第一線基層記者道出了採訪現場平時難以為外人知的勞動實況,且透過匿名避免個人被長官資方追查的風險;又好比較近期的「靠北小姐​」,它的匿名性保留了緩衝,不致於讓社會污名的壓力直接坐落到小姐個人身上。換言之,網路的匿名特質雖必然有著難以管理的問題,但正因如此,它是許多邊緣意見與批判言論的側身空間。否定或取消這個空間,就是抹除了非在這空間才得以發言的人與意見。

第三個問題,「反霸凌」的主張經常又容易被導引朝向某種追求「友善」的風格,亦即人人說話都得溫良恭儉,切忌尖酸刻薄與嘲諷,彷彿所有主體都是嬌貴地不堪一擊,講個幾句就要自我了斷一般。這種意見導向對主體的培力毫無幫助,只會讓人更形敏感脆弱。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包含可能來自「霸凌」的壓力,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也不是輕鬆幾句「看開點」、「多想兩分鐘」就能含混過去,但假使「霸凌」並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思考的方向就應當是,如何創造出讓主體在每個被欺負的當下得以回擊的能力與條件。

這不只攸關他人,也同時是每個人自身的能力與條件。作為旁觀者、作為參與意見表述的成員,在每個空間:教室、辦公場所,或者網路的討論串,我們多說一句什麼、少講一句什麼,會有助於這些能力與條件的長出?

我還是支持言論自由的,所以我反對訴諸權威的言論管制。但是,支持自由,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區分言論的良莠。人有兜售垃圾食物的自由,但聲稱垃圾食物是帖補藥,就是詐欺,馮光遠那些難笑的笑話通常就屬此類。

面對霸凌意見,如果眾人都當它是回事,只叫當事人自己「看開點」未免強人所難,唯有當眾人都能夠分辨哪些言論值得認真對待,哪些又只是垃圾時,這才有當事人「看開點」的可能性。這種對言論良莠的辨認,自然也包含在上述所說,是每個人都必須鍛鍊的能力與條件之一。

【延伸閱讀】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