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核廢乾儲讓台灣變鬼島(徐光蓉)

2014/03/06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日本三一一地震發生將近三年,如果只是單純的地震、海嘯,日本早已完成重建;但因引發的核災讓重建遙不可及。福島核災不只是首次同時幾座核電機組失控,還發現暫存電廠、輻射超強的用過燃料棒更危險!地震發生時福島的四號機反應爐內並無燃料,但可能是一旁用過燃料棒儲存池氫爆,將廠房屋頂炸開,用過燃料棒可能無遮掩地直接暴露,護套破裂處釋出高放射性物質隨風飄散;為此日本政府曾認真考慮疏散兩百公里外的東京。

台灣發展核電不曾考慮是否有足夠空間安置30、40年用過燃料棒,既有六座反應爐持續運轉,用過燃料棒開始無處安置,於是原本放一層的空間變做兩層;但,仍不夠!因為擁核者迷信核電廠不只用30、40年,而是60、80年或更久,只需將用過燃料棒改「乾式儲存」,騰出冷卻池空間,核電廠就可一再延役! 過去,核工專家為了避免反應爐失控產生毀滅性核災,設計重重防禦:鋼反應爐、持續冷卻循環、鋼筋水泥圍阻體與反應機房負壓等。

一旦破損無力招架

用過核燃料棒的輻射強度、毒性、脆弱度,遠超過反應中的核燃料,但「乾式儲存槽」唯一屏蔽就僅一層不鏽鋼。一旦破損,沒有任何方式可阻止高輻射物質進入環境!

台電核一二廠的乾式儲存槽計劃由原能會所屬的核能研究所承攬,原能會承接計劃不避嫌,真能認真監督?美國資料顯示,濕氣與多氯(鹽分)環境會加速乾式儲存槽損毀、鏽蝕;台電老神在在,認定台製乾儲槽30年不會鏽蝕,因此只須乾儲場環境輻射監測,每個乾儲槽的進、出氣口設溫度計每天量一次就足夠。

民眾質疑:為何不每個乾儲槽設輻射與氣體監測?唯一的溫度計失靈怎麼察覺?萬一土石流堵塞通風口,萬一材質或銲接不良提早破損,能否重裝?要求台電該針對未來可能的各種情境,進行無輻射物的實體實驗,台電與原能會以電腦模擬結果辯駁懷疑的不可能,當然實驗也不需要做!

監測不周輻射隱憂

台電與原能會處理核廢料的能力如何?從蘭嶼核廢料處理狀況就不難推知一二。高階核廢理論上需放置十萬年才無害,低階核廢只需三百年。威權時代選蘭嶼暫存低階核廢,原本打算丟入附近海溝;因國際公約禁止海拋作罷。但低階核廢持續送往蘭嶼,直到居民憤起阻止核廢船靠岸才停。存在蘭嶼的低階核廢,不到十年就傳出鏽蝕;2008年原能會重新檢整,打開的第一條壕溝,廢料桶嚴重鏽蝕,甚至爆開,無一完好。

比較容易處理的低階核廢,都做得「靡靡冒卯」;用這種心態處理危險千萬倍的高階核廢,怎不令人憂心?事前不願做實驗模擬,不練習破筒如何重裝,也不願意架設周全的監測系統;乾式儲槽原本是「中期」暫存幾十年,但照台電與原能會作法,用過燃料棒一旦被取出置於露天,就等同永久棄置。遲早會發生高劑量輻射外洩,美麗島將瞬間化做鬼島,再也回不去了!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