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吧!熱情社運圈不能說的秘密

2014/01/13

【聯合晚報╱游婉琪】

活躍在社運圈的領袖人物,不僅容易吸引鎂光燈聚焦,私底下更常有「迷妹」們相隨,寫下社運外的另一章。 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年輕世代近年積極投入社運,而在熱情和激情之外,年輕的心裡,更難免流露著浪漫。從以前到現在,在許多抗議場合搖旗吶喊,率領著群眾對抗不公不義,替弱勢族群發聲的年輕領袖們,不僅在檯面上成功吸引鎂光燈聚焦,私底下更常有「迷妹」們相隨,寫下社運外的另一章。

革命激情無悔 紅袖添香故事多…

千古不變的革命故事總是這樣,豪氣萬千的革命領袖,身邊總有「紅袖」添香;在革命的現場,「我倆沒有明天」的無悔激情裡,道德、禮教、傳統,往往是被淡化稀釋的煙塵;台灣也一樣循著歷史的脈絡前進,從早年的黨外運動到後來的學運、社運,總有幾分風流情史說不完。

無可否認,不論投身黨外運動、民主運動,或近年社運、學運,帶頭的領袖人物一定有著不同於旁人的膽識和勇氣。就像近年活躍於社運圈的學生領袖,關注的社會議題,從高學費、土地徵收、環境保護到媒體壟斷都有。他們聰明,而且敢說、敢做,更懂得發揮網路迅速傳播力量,加上創意吸睛的運動手法,讓他們不僅時常攻占媒體版面,更因此成為同儕中的話題人物。

年輕領袖放閃 迷妹主動貼上來…

這樣的年輕領袖,不論是主動或不小心,總有「放閃」的天賦。一名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學生就坦言,每次開完記者會,就會出現陌生的同學熱情「貼上來」,他還曾半夜收到女生傳來「最近很無聊,要不要約出來玩」之類的訊息,換來正牌女友的禁足懲罰。

在社運圈裡不變的定律是,只要是常上鏡頭、外表還算有「賣相」的年輕領袖,很容易就會有女生主動示好。比較有道德一點的男生,頂多女友一個換一個;但也有男生跟每個女生都保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曖昧關係,一口氣跨足好幾名。且通常這些主動倒貼的女生,幾乎個個都年輕貌美,羨煞不少男性同胞。

白天拚到黑夜 不小心擦槍走火…

以前還有過傳言,某一起社運事件,年輕的社運者常常夜宿抗議現場,而黑夜來臨,驟降的低溫讓大夥習慣飲酒取暖,酒過三旬後,男男女女睡在大通舖裡,不小心擦槍走火…。

據聞男學生們放縱過後,隔天醒來,臉上難免帶著些許尷尬。潔身自愛的女孩更會相互提醒,沒事千萬別透露過自己夜宿過社運現場,否則容易無端捲入桃色風波,甚至引來莫須有污名。

激情只為理想 不隨著情慾蔓延…

對於社運圈內風流韻事不斷,圈外人聽來香豔刺激,圈內人卻是見怪不怪,就有知情的學生透露,私底下眾人還會開玩笑說,在社會運動中要與同伴培養出深厚的情感,就是要「比朋友、情人還更親密」。

但也有人擔心,類似的傳言只會讓外界對於參與社會運動的學生多貼上一層負面標籤,無助於達成運動目的。更有許多年輕人堅持:激情只應出現在理想上,不該隨著情慾蔓延無邊際。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革命個屁。台灣有什麼革命!

我覺得這篇寫社運圈情慾的報導挺有意思,正如它的標題,說是「不能說的祕密」,因而,有意思的除了是內容之外,還包含報導所引起的反應。畢竟情慾這檔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只可做,不可說。

人參與社運抗爭可能有很多理由,基於公義、理想、抱負,這當然不可少。然而,參與社運組織,也就與任何的社會關係一樣,不管是同仇敵愾、相濡以沫;社運互挺,或者義氣結盟,如果社運是由人所組成,人與人關係的維持,不可免的,就有著情感的成份。

對於游報導的某種典型反應,是訴諸動機,把報導斥為「抹黑」:因為特定的「情慾」很污名,所以凡是報導「社運」與該「情慾」之關連的,就是抹黑社運;接著超譯報導,把訊息極化,暗示內文呈現了「搞社運不能打炮」的訊息,再予以駁斥或嘲諷。對我來說,這種對於報導的反應,本身才是試圖將社運中的情慾實踐鎖進暗櫃,回到那個「不可說」的狀態。

另一種修正過的批評是,主張「情慾」可以討論,但認為這篇報導只是偷窺與八卦、太粗糙,因此打擊了社運。然而,不指名道姓,寫社運圈年輕人都有「理想」或者「熱血」這類泛泛而論的文章又何曾少過?人們會因為這些報導都太不講究細節、太不考證、太以偏概全(說不定有的人搞社運只是人云亦云,根本沒「理想」)而批評反彈嗎?為什麼泛泛而論地說社運圈年輕人情慾活躍時,就要換套標準另眼看待?如果情慾活躍本身沒錯,甚至是正面加分的,何以說社運圈情慾活躍就是「打擊社運」?

這難道真的不是反映了批評者自己的成見嗎?如果報導內容換作是,某社運團體經營議題並抗爭多年,一路下來湊成了多對佳偶,還生了好幾對寶寶,雖然,這也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而且又絕對不只唯獨發生在社運圈,然而,卻絕對顯示了主流媒體對社運的支持,而非打擊;是溫馨,而非獵奇。

真要講點意見,我覺得這篇報導提出的概梗的確值得繼續深入:不同的情慾模式,是否有著什麼正面或負面效應;是否有學運社團把情慾互動操作為權力分配或支配的手段,例如廣受喜愛者、情慾活躍者,具備較多議題決策資源/或者相反,是「潔身自愛者」具備較高的道德發言位置;性資源多寡與社運輩份(學長姐/學弟妹)是否相干;社運議題與個人情慾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分手後如何繼續當同志...

列寧也曾批評在黨內發起性與情慾討論的德國共產黨創始人蔡特金(Clara Zetkin),認為性與情慾不過是分散人們對革命之注意力的瑣碎問題,今天的我們,應該要避免這種錯誤了。

一、社運圈沒有年輕的女性社運領袖得到「迷弟」的倒貼?這種男性觀點敘事是還沉溺在什麼性別刻板中嗎?

二、社運圈的情慾現象為什麼只有男對女的異性戀敘事?這種異性戀觀點是還沉溺在什麼性傾向刻板中嗎?

三、如果這篇文章連性別和性傾向刻板都不能突破的話,說它談到了什麼情慾解放恐怕才是超譯吧。

四、這篇文章就是八卦啊,不然咧?論述喔?

我覺得這篇報導內含的性道德確實是「保守」的。王顥中的評論有部分道理,但也不能否認這點。而一篇保持保守性道德立場的報導,是否真的促進情慾的解放?這部分需要踏實的論理跟舉證。

就像社會新聞中一再把犯罪跟原住民、外籍勞工掛勾,這是一種刻板印象,而且很可能也強化了這樣的刻板印象。那麼我們能說這樣的報導促進了原住民族、移工的解放?從不被看到變成被看到?呈現多元的面貌?批評這樣報導的人是自己內心隱含對原住民族、移工的歧視?

只要談論性,就有助於性的解放?別忘了傅柯對維多利亞時期的性道德分析,不是只要去談,就不證自明的必定導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