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毅︰降公投、罷免門檻 還權於民

2013/10/07

記者黃以敬/專訪

馬王政爭掀起毀憲亂政爭議,儘管雙方出現破冰和解徵兆,但民間團體抗議政府亂政毀憲的各種行動持續串連進行,民怨仍在不斷發燒!

九二九社運連線發言人吳永毅強調,目前的政爭戲碼只是看到馬皇宮廷內的黨國不分、毀憲亂政;真正讓人民不滿的,是人民生命財產、集會遊行、罷免複決等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都遭到迫害,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行政到國會,人權越來越被官僚制度戕害,所以全民要求「還權於民」,要找回可以制衡不適任官僚的憲法公民權。

洪案到大埔 皆官僚制犧牲者

吳永毅指出,去年一年多,發生太多讓人民極度不滿的事件,不光是洪仲丘遭虐死、大埔事件張藥房老闆死亡引發廣大民怨,連計程車司機都不滿馬總統打壞經濟而輕生,政府追討關廠工人代償資遣費的官司訴訟期間,更已有五位關廠工人及二十多位保證人,可以說是被迫背負著欠款污名導致「含恨而死」的案例,這其中有長期的民怨累積,而且都是政府官僚制度下的犧牲者。

無力解經濟困境 拿人民開刀

綜觀探究這些事件,是在整個全球自由化趨勢下,政府無能且無力找到經濟轉型出路,更右傾財團,不斷優惠減稅、提供廉價人力,對財團又完全失去控制、抽不到稅,導致國家經濟及財政都出了很大問題,經濟倒退、人民薪資福利倒退。

政府因而犧牲國家人民及資源,不斷標售、炒作土地來開拓財源,國家科學園區陸續出現就是這種脈絡,各縣市更不斷高喊開發、炒高地價物價,也因此出現許多人民被迫遷、居住財產被強迫徵收的惡果。苗栗縣就是最明顯例子,大埔事件可回溯到過去兩年多中科園區的不當徵地。這從台北到苗栗甚至到南科、也都可看到。

包括健保漲價、油電雙漲、甚至不顧核安要續建核四等等,其實也都有政府無力面對經濟困境,又無力向財團徵稅,只能拿人民開刀。

而馬總統所謂的自由化,又多只是以與中國經濟掛鉤作為開路先鋒,ECFA、到現在的服貿協議,都是不顧後果去做,ECFA造成的經濟及國內勞工產業衝擊都還沒精算,就又偷偷簽了服貿協議,人民連知的權利都沒了,就像部分產業哭喊的「頭被砍了,還不知道為什麼?」

另一方面,馬總統當初是靠民進黨執政後期的倒扁民怨而當選,在國民黨、地方的基礎其實不穩固,所以拚命在國民黨內抓權,在地方則要拉攏地方派系,諸如苗栗縣長劉政鴻、基隆市長張通榮等地方傲慢官僚,馬政府還是放任、拉攏。

各種圖利財團、壓迫人民的政策,已經創造出各受害者的共同語言,而面對馬王政爭所謂的「憲政危機」,其實已成為「人民的危機」、人民不再信任政府的「信任危機」。

吳永毅強調,目前的馬王政爭戲碼,不管是表面假破冰、還是骨子裡真續鬥,其實都只在馬皇宮廷內的政客鬥爭,就算後續喊出改革,看起來也只有少數政客權力的轉移消長,還是回到國民黨持續一黨獨大,行政官僚、國會關說文化依舊的老路,與全民福利根本無關。

「對一個導致國家民怨四起、民調不到十%的總統,人民卻無法制衡,只能忍受他繼續統治台灣三年,人民生命財產的基本人權要被繼續迫害,這才是台灣人民真正面臨的憲政危機。」

吳永毅感慨,痛苦的是,人民的不滿無法獲得政府及國會善意有效回應,不僅是國民黨過半獨大的問題, 民進黨也無力制衡或提出更好方案,人民的不滿沒有體制內管道可找到出路,人民只能靠自己。

罷免不適任政客 比登天還難

依據目前法令,只要選舉當選,就算政見不斷跳票、違法胡作,人民根本無法再監督制衡這些不適任的政客官員。目前各界拋出的要罷免或彈劾總統、官員、立委,或要公投、複決改正政府的不當政策,幾乎「比登天還難」。

例如總統罷免案要由立院提出,提案須有三分之二立委同意、還要經選舉人半數同意。面對國民黨一黨獨大、馬總統還身兼國民黨主席的現實下,根本不可能。當初馬總統要求民調十八%的陳水扁總統自動下台,現今,面對過去一年民調都只在十%上下的馬總統,人民卻連提案罷免彈劾的基本權利都沒有。

核四公投更是另一笑話,政府先是拿出鳥籠式「核四公投」要強推續建,又為了馬王政爭而擱置,期間就讓核四持續興建,就算幾十萬人上街要求停建核四,人民跟反核團體還是被政府當傻子耍,讓人無奈。

因此,十月十日國慶日,馬王等政治人物也許會有假面談和的歡慶場面,但人民團體還是要表達不滿。無論是自發性的公民行動聯盟,或是長期系統性關注台灣社會事件的社運團體連線,不約而同提出共同訴求,要修公投法、要修罷免門檻,主張要「還權於民」。

吳永毅強調,要制衡、罷免不適任官員、不當政策確實很難,但樂見有更多民眾不斷覺醒,洪仲丘案引發公民自發性上街抗議,反核四吸引數十萬老弱婦孺聲援,越來越多原本對政治時事保持距離的中產階級及沉默大眾,因不滿政府而出來抗議,就算是「狗吠火車」、「愚公移山」,也很高興看到對政府的不滿吼聲越來越多,要求把監督政府的權利還給人民,「政府殺人、人民要起義」,勢必要拿回本來就屬於全民的憲法公民權、真正「天下為公」。

臉書討論

回應

中間選民含淚投藍綠?
2003-10-19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吳永毅(作者為「百萬廢票聯盟」發起團體「工委會」顧問)

新潮流系召集人段宜康以一句「含淚輔選」,對陳水扁宣布呂秀蓮為副手表達不滿 ,某種程度的撇清了因為大老身居政府要津而被貼上「保皇黨」的罪名,使新潮流又站回了民進黨少壯改革派的浪頭。但以一個社運工作者的角度來觀察,我們更好奇的是:在不久前和新潮流劃清界線的前新潮流政協簡錫堦,和他所召集的「泛紫聯盟 」號稱六十萬選民,在總統大選時會不會也只能「含淚投扁」?
八月「泛紫聯盟」成立的前一天,簡錫堦〈重回體制外改革〉投書中國時報,沉痛的表示:當年以「體制外改革」起家的新潮流已淪為保皇黨,並對工農階級採取冷血政策,因此他面臨了與昔日民進黨同志「割袍斷義」的抉擇;投書也界定了,「泛紫聯盟」的出現將是台灣民主第二波改革運動的起點。簡錫堦攻佔新潮流右轉後留下的中間偏左政治板塊的企圖,已經呼之欲出。
輿論對「泛紫聯盟」成立的解讀,和簡錫堦的想法相去不遠。進步學界也極為巧合的提出左/右之辨。本月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中時發表十五週年主題論文 〈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宣告將展開民主左派的理論運動;簡錫堦投書呼應,認為台社的論文將等同於十九年前新潮流在黨外運動發起的雞兔論戰,並指那場論戰「滋養了台灣社運的崛起、生根發芽的沃土」。
自主社運/左翼政治開始受到重視,與其用社運再度興起來解釋,不如說是因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急速惡化,社會普遍期待總統大選除了藍綠之外還有另類選擇。這種期待透過媒體投射在「泛紫聯盟」身上。然而「泛紫聯盟」在總統大選時,究竟要號召弱勢選民採取何種投票策略,到目前為止並不明朗。
而被簡錫堦指為滋養社運的論戰,其實是以「批康」揭開序幕的。一九七九年美麗島大逮捕後,黨外領導權由康寧祥為首的公職所取代;急於世代交替的新生代在八 二年開始批康,進而組織了「編聯會」,對康寧祥主導的「公政會」發動「雞兔論戰 」──群眾/反體制路線是雞,議會/妥協路線是兔。台北市議員的陳水扁被封為「雞 」之典範──清流、不包工程,對比選舉掛帥的黨外公職。如日中天的康寧祥,在「雞兔不同籠」的口號圍剿下,迅速流失了黨外群眾的支持,八三年底立委選舉落敗、黯然赴美。八四年,勝利的雞宣布組成「新潮流」,一路發展成為今日民進黨最主要的派系。
而當民進黨逐漸奪取立院席次時,新潮流也同步放棄了群眾路線。一九九三年,全民健保法勞資負擔比例表決時,號稱清流的新潮流竟然和其他黨派立委一樣放水(在場卻不投票),因此被工委會打入「新國民進黨」爛蘋果家族。次年省市長選舉,工委會發動在選票上貼「以上皆非」貼紙的廢票運動;簡錫堦卻公開反對,他對媒體表示「投廢票等於幫助國民黨」,不幸明年他還是要面對這個難局。民進黨吃定有理想性的選民無法把票投給泛藍,所以「比不爛」就沾沾自喜了;新潮流只要做到比別的派系不「兔」一點,他就繼續當「雞」了。
姑且不諷刺當今總統府裡「雞(阿扁、邱義仁)兔(老康)同籠,統治台灣」的現 象,也暫時不批評新潮流將社運當作奪取權力的工具(例如學者吳介民以「馬基維利論」描述民進黨和社運的工具性關係);我們要提醒「泛紫聯盟」的是:新潮流十九年前為了成就自許進步的群眾路線,是以犧牲黨外接班人康寧祥為代價。如果簡錫堦認為重回中間偏左路線是台灣民主必要的選擇,面對可能挖走幫助阿扁連任的選票,他到底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呢?對於在上屆總統大選還替阿扁草擬勞工政策白皮書的簡錫堦,這必然是痛苦的挑戰,不過卻也是「泛紫聯盟」六十萬具理想性 、卻變得無奈怨懟的選民的共同歷史課題:是否含淚投票給民進黨──那由雞變兔的昔日革命夥伴?
我想強調:在現實條件尚無力組黨、也無緣推出第三組候選人時,投廢票還是「弱 勢者走自己的路」的最好開端。我們對阿扁是否落選沒有興趣,因為自主性社運團體對連宋也沒有任何好感。我們與簡錫堦的對話,一樣適用於目前泛藍的社運領袖。例如擔任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惠官,面對金光閃閃的國民黨新任中常委,林惠官難道能夠和蘇貞昌一樣「含笑輔選」嗎?
全民健保投票至今轉眼已十年,簡錫堦終於決定再重回寂寞的自主社運和左翼行 列;因為他有相當的號召力,能夠將中間偏左的政治板塊從民進黨「比不爛」的陰影中移出。我們鄭重期待,他自覺的肩挑起說服「泛紫聯盟」成員超越「阿扁情結」的歷史角色、走自己的路!因為:「泛紫聯盟」如果能採取明確的行動,必然牽動更大的中間選民板塊(學者認為多數帶有淺藍的色彩)也向左位移,或許才能看到他期待的第二波民主改革浪潮。

台社:現在的台灣 不等於民主
2003/10/05 中國時報

【林照真/台北報導】左派學術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簡稱台社),昨日舉辦創社十五周年「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學術研討會,對藍綠政黨聯手弱化人民進行嚴厲批判。並將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比喻為「後威權」時代,而且並不等同於「民主」。
台社還指出,台灣以省籍族群動員為主軸的民主化路徑,正延續以單一族群為名之國族認同計畫。不同意見認為,台社不應譴責本土化與台灣優先論,也不該把解嚴後國族主義的發展視為五、六○年代威權政體的再現。由於主題直指台灣政治現實,不同觀點在現場激盪,聽者滿場。
以下為研討會精華摘要:
趙剛(台社總編輯,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現在台灣常被描繪成藍綠雙方對立,人民被定位在只能二選一的吶喊與鼓譟中。這是虛假的二元對立,真實的二元對立是藍綠一夥來對抗被弱化的人民。台社認為,台灣現在是處於「後威權」時代,不是反威權,也不是非威權,亦不等於民主。現在不論藍綠均達成「民主完成論」的共識,但是民主完成論最大受益者是新政權,這讓新政權獲得正當性,卻也讓新政權喪失了理想性。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台社認為,台灣歷史在一九七○年中期以來出現省籍路徑民主化,影響了台灣後期的發展,同時引發台灣去公共化、認同與社會正義的扭曲,兩岸間也無法平等對待,在大方向上我個人是同意的。但我個人認為,有關國族認同、台灣優先論、本土化都不應給予太多譴責。問題出現的時間點是八○年代末期「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台灣把中國視為「他者」,問題不在「愛台灣」而是「恨中國」,對台灣民主形成傷害,這可能和李登輝執政有關。另外,民進黨成立社運部,把政黨力量伸入社運團體中,還把社運價值轉化為認同價值,這是台灣民主化要譴責的部分。
傅大為(清大歷史所教授,現借調台灣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台灣從日治的殖民經驗、對國民政府的失望到新興國家的夢想,這些軌跡都是台灣歷史發展非常重要的過程。我無法認同台社把解嚴後國族主義的發展視為五、六○年代古典威權國族主義的再現,我覺得不公平。我對民主是採低標準,我覺得解嚴後台灣的政治民主多少已達到,當然不表示問題已解決。我認為省籍路徑民主化不是完全不好,但它需要進一步的成長。
簡錫堦(泛紫聯盟召集人):台社的看法對我從事社會運動的論述形成很大的衝擊。以前民進黨新潮流就是把統獨議題視為主流矛盾,把社會矛盾視為次要。現在理性的論述很快和省籍扣上,省籍路徑民主化在民進黨內其實是很簡單做法,只要進行外省、本省的區隔就可動員,一句「香港腳」就可把馬英九區隔出去,不需其他論述,其他公共論述也不見了。台灣要努力做到:當一個人主張與中國和平尊重時,不會有人說他「賣台」。
吳永毅(工委會核心幹部):學者常感歎社會運動被政黨綁架,但我不認為如此。民進黨從雞兔同籠的論辯開始,新潮流就把培養的菁英送到社運插隊,等於壟斷社運資源。不只是如此。社運人士也自己奉送給民進黨,民進黨接收了社運的正當性和資源,只有少數團體仍然保持與新潮流對抗。社運界要了解,民進黨並非唯一的選擇與依靠。現在政治上以泛藍、泛綠劃清界線,這是政治上的分離主義,但我要呼籲:「如果我們不能和泛藍、泛綠對抗,將來如何對抗中共?」我建議以此為民主努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