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簽訂服貿協議,共創兩岸雙贏?系列研討會〉新聞稿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13/09/13

由台大經濟系及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如何簽訂服貿協議,共創兩岸雙贏?系列研討會〉,今天(十三日)邁入第四場,以「如何防護社會安全:對各產業及青年就業之衝擊」為主題,邀請學界及產業界人士公開討論。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分析簽署服貿協議後,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林萬億指出,影響社會民生的公共政策,大多只進行硬體建設為主的環境影響評估,鮮少進行社會影響評估。但公共政策或開發案,影響層面甚廣,包括人口、政治、資源分配、社會價值等。

林萬億從六個層面來分析服貿可能的影響。首先是「人口」,台商可能形成「通勤家庭」,造成高離婚率與子女教養問題。而跨國企業人員可以來台停留三年,且可申請展延,台灣將出現許多長期居留的中國勞工,台灣社會勢必要提供生活資源,如住宅、健康照顧等。

第二個層面是「就業」。林萬億指出,中經院估計服貿可帶來的就業人數約一萬一千人,這個數字僅僅是台灣每年失業人口的2.4%。林萬億以「醫院服務業」為例,台灣的醫療資源主要問題不是不足,而是不均。若引進中國投資者,無法創造新的醫療照護就業機會,只會取代原有的人力,因此將使得台灣勞工失業率提高。

第三個層面是「不平等條約」,中國可以來台以合夥方式投資小型老人及身心障礙機構,但台灣卻只能去福建、廣東,以獨資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方式設立相關機構。

第四個層面是「加速非營利服務營利化」。林萬億質疑,服貿協議開放中資在台設立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院,既然是「非營利」,為何又要納入「服貿協議」?是否暗示中資,這類醫療機構有營利之潛力?林萬億表示,一旦將公共福利私有化,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等照護將會更加商品化。

第五個層面是「資源分配」問題,造成台灣貧富差距擴大,資源分配不均。林萬億表示,簽訂服貿協議後,大型企業可能因前往中國投資而獲利,但台灣勞工卻可能被中勞取代而失業,一來一往將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且既然是「貿易」,中資所投資的項目皆會是高價、安全的服務商品,偏遠地區或弱勢者的服務資源將更缺乏。

第六個層面是「社會凝聚」,林萬億表示,此次服貿協議開放的項目,很多都具有高度社會滲透性,例如印刷、網路服務、運輸、金融服務等等,都跟人民的生活、資訊、情感、認同等息息相關。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宗弘,分析簽訂ECFA後為台灣帶來的影響,推論服貿協議可能的未來。林宗弘以中研院社會所的「中國效應調查」說明,2010年兩岸簽訂ECFA後,並未為台灣帶來經濟成長,反而引發國家認同與階級分化的焦慮。

統計數據顯示,台商對外投資的比例,在2010年有80%都是投資到中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賴度越高,台灣勞工的實質工資就越停滯,失業率也提高,進而擴大貧富差距。林宗弘指出,ECFA利益分配不均,使得中國往來的資方與中產階級的收入上升,但本土的基層受雇者與農民收入卻停滯。

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提出「服貿自救寶典」,認為服貿協議非關藍綠,是庶民生計和生活品質將受威脅的問題,大家需挺身捍衛自己的權益。服貿協議中,政府宣稱台灣對中國只開放64大項服務業,門開得不是很大,但實際上開放的服務高達上千種行業。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全包,將直接衝擊我國服務業,間接影響內銷製造業的生存以及外銷製造業的競爭力下降,更進一步擴及到全台灣兩千三百多萬的人民。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都將因服貿協議而下降!

具體來說,我國服務業平均每家企業員工只有4.2人,大多是微型企業,如何像財團一樣,去中國市場馳騁? 反倒是要面對相同語言、類似文化,資金充裕的中國國營企業,整合其上、中、下游業者大舉來台競爭的威脅。例如開放配銷、運輸倉儲海陸空等服務業,台灣通路門戶大開,中國業者可先來台布局通路,待貨品貿易協議簽署後,從貨源、批發到零售整合成一條龍,只賣中國商品。中國的產品本來就比較便宜,又有了通路,中國業者將一舉衝垮我國內需製造業! 外銷製造業的競爭力,也將受到服貿協議加速人才外流的影響,逐漸下降。

再者,服貿協議對每一個人的影響,將表現在以下六大部份。第一、衝擊國人薪資所得及就業市場;第二、掏空我醫療體系,影響國人就醫權利;第三、重傷印刷出版業,危害言論自由;第四、無法保障個人網路、電信和金融隱私;第五、中國網路監控,危害我網路中立;以及第六、帶來黑心產品,生活品質下降。除了這些衝擊和傷害外,更重要的是,服貿協議不僅三年內不能更改開放承諾,三年後也只能更改為更開放,和現行我方擁有主控權、開放條件易修改的投資辦法完全不同,因此服貿協議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服貿協議在開放項目和服務提供模式上,明顯不對等,嚴重危害我國人之生存、生計和生活。例如開放項目不僅既多且廣,從美容美髮、洗衣染色等弱勢產業、醫院、社福機構等健康醫療服務,一路到印刷、電信、金融隱私、電腦網路、地質礦物探勘、基礎建設、海、陸、空交通運輸服務等攸關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的項目,這次全都開放。

雙方在服務提供模式上亦有明顯差異。例如我方大多允許中國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在各地設立商業據點;中國除了有種種條文規定外,更大幅限縮台灣投資地點於福建省。另外,我方大多沒有限制跨境提供服務,中國卻多不允許我國提供跨境服務,因此台灣業者眼見無法在台灣跨境向中國提供服務,將選擇在中國設立據點,大量西進中國發展,形成顯著的磁吸效應,掏空台灣經濟。

綜上所述,目前已簽幾乎全面開放又極不對等的服貿協議,對我國經濟有極大傷害,強烈建議政府應立即中止此協議。就可能影響我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弱勢產業和全民福祉等項目予以排除,待爭端解決協議簽署後,再循美韓談判經驗,重新與中國展開談判,爭取逐步且對等的開放。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說,從勞工的角度言,各國的勞工團體都會傾向認為,自由化貿易對勞工是不利的。孫友聯分析「中國熱」,中國以人力、土地及租稅優惠,誘使台商西進,深陷中國無法自拔。而此一現象導致台灣本土產業被連根拔起,造成結構性失業。

孫友聯點出服貿協議的三項不對等:首先是「經濟實力不對等」,以2012年為例,中國的GDP為8兆2269億美元,台灣僅有4742美元,相差17.3倍。第二是「開放規模不對等」,台灣開放中資來台,可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投資,但中國對台僅開放「合資」。第三則是「開放地區不對等」,台灣對中國為全島開放,但中國對台只開放福建、廣東,或者是指定示範區。

孫友聯認為,這三項不對等條件,不利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生存,可能造成倒閉或併購潮。而台灣的高階人才與企業資金,可能加速出走;台灣對中國的民生服務業依賴度將提高,經濟自主權更加式微。

可愛之家連鎖美髮美容創辦人楊鄧金華以數據表示,台灣從事美髮業人口約105萬人,與每年的消費金額計算,台灣並不缺美容院或從業人口,不需要引進中國資金與勞工。楊鄧金華表示,美容美髮業開業門檻低,加上來台投資可攜帶中國勞工,中資一旦進入台灣美容美髮業,並不會為台灣製造就業機會。此外,中資開店所需要的美容耗材,一定是從中國引進,若使用到劣質產品,對國人的健康也將造成影響。

台北市寢具公會榮譽理事長高兩傳表示,台灣的寢具染料都依照政府標準,但如果買到中國貨,就要特別注意品質低劣的問題。高兩傳批評,政府說簽訂服貿協議,對台灣產業並無影響,這些都是謊話,他呼籲政府要重視傳統產業。

主題: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