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台灣缺席的六四廿四

2013/06/07
苦勞網特約撰稿人

責任主編:陳韋綸

今年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六四紀念燭光晚會,主題因愛國愛民的爭議,改為「平反六四,永不放棄」,但現場仍然可見部份標語及旗幟有著愛國字樣。(攝影:黃詩凱)
儘管日前爆發爭議,香港所謂本土派人士對晚會口號「愛國愛民」提出質疑,但在六四事件24週年的當晚,維多利亞公園仍然成為港人齊聚之處。晚會在8點開始的幾分鐘前,原本灰藍漸暗的天空突降下傾盆大雨,坐滿6個足球場的群眾被迫走避,鄰近的銅鑼灣和天后地鐵站水洩不通,但有進、也有出,人氣未被雷雨沖散,之後主辦單位支聯會宣布參加人數15萬,香港警方的統計則是5.4萬人。 根據《南華早報》統計自歷年六四晚會的參加人數,最高峰在去年(2012),人數達18萬;其次是1990年首次舉辦及自2009年迄今,人數均為15萬。不過,根據警方統計,參與最高峰則在2010年,人數約11.3萬。若以香港700萬人口計算,15萬人出席相當於台灣50萬人參與的遊行活動,突顯六四在港人生活實踐的重要地位。 當晚7點不到,維園滿滿幾無空位,不少90後大學生都到現場,來自內地結伴而來的同學說,因到香港讀書才有機會到場「感受氣氛」,也希望多了解六四始末。90後係指1990年之後出生,正如《蘋果日報》報導點出,香港學生團體表示,沒有忘記六四,希望香港市民不要放棄民主中國夢想……雖然六四屠城時他們未出生,但六四真相不會被掩蓋。 在當晚大雨前,1989年北京傳唱歌曲「血染的風釆」重現舞台,粵語的「自由花」似乎更切題: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群眾點燃手中燭光,主辦單位雙語(廣東話和普通話)帶頭呼喊:平反六四,永不放棄。不過因為大雨影響音響設備,原訂天安門母親、李旺玲(李旺陽之妹)及王丹的錄像講話都被迫取消,晚會時近9點提前結束。 主辦單位支聯會全名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現任主席李卓人身兼立法會議員,同時也是香港獨立工會職工盟以及工黨創辦人,2年前承接前任主席司徒華逝世後的棒子,持續聲援中國民運以及維權工作。 不過,相對香港對六四的持續關注,台灣除自由廣場的小型紀念活動之外,並未引起太多討論。總統馬英九的六四感言,將二二八事件與之並置,若非缺乏歷史視野,就是刻意忽視事件本質和時代脈絡的巨大鴻溝,將之簡化成「政府處理群眾抗議事件不當釀成的悲劇」,形式上的年年關心反突顯自由民主的價值認同,只是工具而非信仰。 香港獨立媒體在今年六四前夕刊登名為「它可能死不足惜,但不應該這樣死掉:悼『愛國』」文章:
……是支聯會/愛國民主派令到中共/特區政府不能在華人社會/香港壟斷對愛國演繹。如果支聯會因為避免爭議就以後避提「愛國」,以後「愛國」就真的只能由中共壟斷了。事實上,即使本土意識看似告漲,但最新的民調仍然反映有逾7成人不否認中國人身分,完全放棄對「愛國」的演繹權之爭是否明智之舉?
對「愛國」、「愛民」和「愛黨」的詮釋權,看似抽象,但其實對形塑政治認同具有象徵意義。回到具體社會問題,當前香港面臨經濟活動與中國連帶漸深的趨勢,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著有《香港城邦論》)發起的香港自治運動,其核心是重奪港人治港權利,對陸客自由行、雙非孕婦皆持反對立場,而對泛民主派政治路線過度溫和則是嚴詞以對,並批評支聯會「愛國愛港」口號,抵制今年六四晚會,然其主張也常被解讀為排外心態,與歐洲極右派路線高度排斥外來移民有異曲而同工之處。另外值得再進一步討論的是,香港社會長期將左派路線和中共政權畫上等號,而讓階級或集體抗爭行動難以深耕,這可能也是泛民爭取雙普選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困局。 台灣主流大報今年皆「選擇」在六四當日放棄論述,只有港資《蘋果日報》輕薄短小以「紀念六四期待習近平」為題,把期待領導人帶頭道歉形容為「一廂情願的夢想」。在兩岸交流日漸頻繁的當下,如何看待六四事件可以是觀察三地社會變化的指標之一,當微博上或人人網仍無法自由談論各種議題的此刻,所謂的中國夢,可能仍然只是部份人的特權。 【參考文章】2013/6/5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室周記:倖存的奇觀或政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