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年貧窮化:釐清陸生納保爭議背後的論述邏輯

2012/10/18
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8月中,由民進黨籍立委吳秉叡拋出醞釀修法開放來台陸生加入健保,本意圖扭轉民進黨「逢中必反」負面形象;豈料構想一曝光立即掀起黨內同志與支持群眾一波波「媚中」的激烈批評,才沒幾天,黨主席蘇貞昌隨即出面以「民眾觀感很差」訓斥一番,吳出面「道歉」,整個構想胎死腹中。

兩個月後,行政院忽然修正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正式將來台就讀陸生由停留狀態改為居留,若草案在立院通過,最快第一批約1千8百名陸生將可比照外籍生與僑生,被納入健保體系內。

這次,反彈聲浪似乎更激烈了。行政部門內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跳出來痛批「賤賣健保」;表示陸生沒繳稅卻能加入健保將拖累健保。更有部分醫護人員出面在臉書發起反對「(包括陸生在內所有)外籍生加入健保」、「聲援施文儀」連署活動,短短幾天內吸引超過1萬4千多人連署。

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在臉書批評「陸生那健保」制度,教育部長蔣偉寧(右)2012年10月11日表示,陸生不至於直接衝擊健保財務狀況。(圖文/中央社)

連署說明與訴求或因同時引發一些爭議,幾天內出現至少4種不同版本,本篇行文前,最後一個版本索性拿掉一切說明、論述與訴求;僅留下一篇媒體對施文儀專訪,活動名稱則改成「聲援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反對外籍學生納入台灣全民健保』」,但由連署最初說明、參與連署者留言、以及發起連署者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言,還是可視為極具代表性典型;連同兩個月前綠營立委「誤捅馬蜂窩」時反彈論述一併細究,筆者希望在此篇短文中簡單釐清兩種典型反對論述的問題。

節約論與差別論

以下將反對陸生(後擴及僑、外生)納保的理由區分為兩種類型,分類僅為討論上方便,事實上在反對論述中往往相互援用。

1.以健保危機考量的「節約論」

粗略觀察,此論述較多為醫療保健相關工作者所爭論。以此為由反對陸、外生納保者認為,因台灣健保面臨財務危機,去年才為解決健保破產危機通過所謂「二代健保」,至今健保未來前景依舊岌岌可危,在「多數人」日後醫療權益甚且陷入困境時,不應該再打腫臉充胖子,以所謂「人權」或「平等原則」將陸、外生納入健保,徒增台灣醫療負擔。

2.以貢獻度考量的「差別論」

此類論述以疾管局副局長為典型。簡單說,論者認為因陸生、外籍生在台就學而無「納稅」;對台灣並無貢獻,而台灣健保制度又被部分人定位為具有準「社會福利」性質「社會保險」;外生不如外勞或專業外籍人士一般,同時因工作而有「繳稅」、對國庫有所「貢獻」,因此不應讓其「享有」健保之保障,更不應該由政府部分「補助」這些人健保費,此為「合理」、「必要」之差別待遇。

首先,早在吳秉叡意外短暫風波爆發時,即有不少學者與精算人士出面釋疑,納保陸生全為年輕族群,統計清楚顯示,年輕族群在醫療資源使用上低於中老年族群,而台灣健保未以不同年齡層健康風險作為收費差異標準,因此一向具有代間轉移與補貼效果。讓年輕人納保,不但不會增加健保負擔,甚至還可能會對健保有所額外挹注。健保局統計基本上亦證實了此一論點,外籍生平均一年健保醫療支出為6千2百元、僑生則更低僅約4千元(同年齡台灣學生平均每人每年健保醫療支出則略高於9千元)。因此,即便不考慮到政府部分「補助」500元保費,外、僑生與之後陸生自費繳納部分,即已超過他們可能使用到的醫療支出。也因此,政府所謂「補助」,與其說補助陸外生,還不如說是投入補助台灣整個健保財務更貼切。由此觀之,硬說陸、外納保將拖垮台灣健保,無視整體統計而僅個案式提出某些特例,無疑是極為缺乏說服力的!

再者以「貢獻度」差異給予差別待遇更是極為危險的論述。首先,說外生沒有繳稅並不正確,除非我們不承認「消費稅」等間接稅亦為國庫稅收來源,而又除非陸外生來台就讀,不在台灣進行任何消費,否則指稱「無貢獻」乃是僅把所得稅視為評量唯一標準。但重點是,倘若放任這種以所得稅貢獻度作為給予相關基本人權(醫療人權自然屬之)差別待遇準則時,那麼難道在台灣中下階層家戶,因年收入過低而未繳納所得稅者,未來也將因此而得以正當化對其進行差別待遇?

最諷刺的是,同一套邏輯,半年前才被極端保守反動的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提出,作為回應抨擊政府政策照顧富人時的武器,簡單說,蔡正元強調,因政府稅收大部分來自於20%的富人家戶,多數低收入家戶甚至無須所得稅而無貢獻,因此政府照顧有繳稅者自是天經地義。難道現在要肯認這樣的邏輯嗎?

醫療產業 薪資不升反降

最後,反對陸外生納入健保言論當中,許多來自第一線醫療勞動者,我們能體會醫療勞動者勞動條件惡化處境,或許因而不少醫療從業人員反射性地認為,讓陸、外生納入健保將進一步惡化健保,進而增加他們工作負擔。但當我們忙著把目光焦點放在這為數千餘陸生或者擴及上萬人的外生時,卻很可能根本上忽略了「醫療資本獲利豐厚」與「健康風險由誰承擔」等更核心提問。台灣健保財務確實陷入困境,醫療勞動者處境確實遭日益嚴重剝削,但重點怎樣都不會是這些極其少數的陸外生(有人甚至擴大波及到怪罪外勞)所造成!

根據主計處數據,台灣醫療保健服務業從2006年至2010年,營業盈餘(即獲利)由約847億成長到970億元,5年間獲利增加超過123億元。然同期醫療勞動就業人數成長比例卻高於整個產業受雇人員總報酬所增加比例;換句話說,當醫療產業獲利大幅成長時,整體薪資不但沒有成長甚至微幅下降。

攻擊外人 財團漁翁得利

再看多數由企業集團成立的大型醫院獲利,以2010年財報為準,長庚、國泰、新光、馬偕、義大、奇美與慈濟7家大型醫療集團整年度「醫務利益」總計就近38億元,若同「非醫務利益」合併計算更超過140億元。

當整個健保財務出問題,但財團型醫院卻大賺其利時,我們卻斤斤計較於鎖定這些極為少數的「外人」猛烈攻擊,甚至將其視為健保危機的代罪羔羊,非但完全劃錯重點,更讓醫療資本集團在背後偷笑!

健保議題確實有其複雜性,但,要解決健保財務危機,絕不可能對醫療資本不斷擴張的獲利置若罔聞,更不可能不將健康視為與教育雷同在資本主義下,維繫勞動力恢復與再生產的重要機制,進而討論維繫健康根本應視為勞動力使用者(即雇主)的責任與負擔。礙於篇幅限制,這些或許無法在此一一討論,但在一片反對陸、外生納保的聲浪當中,我們真的有必要好好思考,我們在乎的究竟是健保制度,還是僅是對「敵國」他者的反射性仇恨?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