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魚的上崗日記:香港、釣魚島、華隆罷工

2012/09/12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時序進入9月,島內外沸沸揚揚許久的三件大事──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釣魚島問題、苗栗華隆罷工問題──先後出現重大轉折。這三件事情正通過本身曲折反覆的發展,檢驗了兩岸四地左翼進步力量的歷史感與前瞻性。

以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來說,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反共運動。雖然導火線是國民教育「科」及其輔助教材,這些具體教材卻成為反對派藉以推倒一切具有國民教育意義之舉措的施力點。實際上,遭到反對的教材也是宣傳「普世價值」、取消社會主義觀點乃至歷史敘述的貨色;說到底,與反對派本身的立場並無二致。但因這樣的教材與回歸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乃至立法會選舉綁在了一起,遂成為反對派借題發揮的對象。不少香港左翼青年捲入其中,卻少有清醒者能直面揭破這場運動「去歷史」的本質。無論當前左翼如何認識到「實存社會主義」的挫折與錯誤,一旦放任自己隨著自由主義反共右派的運動起舞,只能是慢性自殺。

釣魚島問題也一樣。雖然釣魚島問題表現為領土爭議,但反帝國主義卻是更重要的性質。這也是為何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迅速轉化為認同社會主義祖國之「統運」的關鍵。正因保釣運動曾經出現這樣的昇華,因此在保釣問題日趨複雜化,特別是兩岸四地的左右統獨全部介入其中的條件下,左翼反而展現出施力點越來越少的窘境。左翼的保釣應以反帝為前提,但又該如何與右翼更熱中的「保土」相區別(這類人士通常借此展現自己比左派、建制派更「愛國」),又該如何與形形色色的「棄釣論」相區別?這些問題形成了新的挑戰。

以華隆罷工為代表的近期運動則經常能看到熱情與理論在學生內部的割離;因為這樣的割離,使得新一輩的學生與「左翼」之間出現了微妙的關係。雖然未必需要去要求學生非得符合這樣那樣的「左翼」標準不可,但總須自問,足以促使同學們到現場支援的動力究竟是什麼?為何同學們更願意訴諸於「弱勢」、「悲情」、「集體感動」,而不是訴諸於傳統左翼的理論支持以及工人團結之下的強大形象?這一切是否正是當前左翼面臨更嚴峻挑戰的反映?

當前兩岸四地的許多社會運動都帶有「左」的色彩,有時使用左的語言,展現出左的面貌。但從表面上擁有「左」的要素通向具有左的實質,卻需要漫長艱苦的鍛鍊與淘汰。今日兩岸四地的左翼比以往更需要面對這些挑戰本身、面對挑戰運動歷史傳統乃至挑戰關於未來之設想的諸種狀況。然此或許亦是四地實現連帶的契機!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