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不是壞東西

2012/08/02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生

每逢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召開之際,總引發社會上正反意見角力。其中反對者一貫認為當前景氣低迷,台灣出口連續數月下滑,提高最低工資(台灣稱基本工資)勢必帶來企業出走、投資罷工的後遺症,甚至以為政府應向新加坡看齊,廢除最低工資規定,才能協助企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中突圍;再者,有論者抱持著調漲會降低就業機會,造成邊際勞工失業的觀點,是十足「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做法。然而,這些論述實際上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謬誤。

最低工資為保障經濟弱勢的勞動者,在工資上設立最低額度界線,確保分享經濟成果的權利。除中東地區之外,最低工資是世界各國普遍推行的政策,已有超過90%國家立法規範。

更值得一提的是,最低工資立法並未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而停下腳步,過去十年在已發展國家中,英國、愛爾蘭與澳洲分別在1999年、2000年、2009年推動全國最低工資法;發展中國家同樣是這波趨勢的主要驅動者,例如南非在2002年訂定新版最低工資額度,2004年中國政府也發布全新最低工資規定。

最低工資也擁有穩定或提升實質總需求的功能,因此,在時局最嚴峻的2009年,許多國家仍持續調高最低工資。以巴西為例,雖然該年GDP微幅下降,政府為維持低薪勞工的生活水準與購買力,仍調漲最低工資達6%。

同一時間,日本、俄羅斯、英國、南韓與美國等國家,也選擇在金融風暴期間調升最低工資。近來,同處在歐債危機陰霾的南韓,不久前才通過明年度最低工資調高6.1%的決議。

有助提升生活條件

其次,最低工資是否會對就業產生非預期結果,是長期以來論辯的焦點。據標準經濟學教科書的論點,最低工資會扭曲就業市場,降低勞動需求,進而導致更高失業率或更多非正式就業(如攤販),設定或調整最低工資將傷害到原先欲保障的對象。

不過,最低工資不利於就業的看法並不全然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從早期評估報告來看,獲得的結果有正面亦有負面;但近年來,支持最低工資可為就業帶來正面成效的觀點逐漸取得主導的地位。

2006年,超過650位經濟學家,其中包括5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6位曾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的學者,同聲呼籲美國應調升最低工資,將有益於低所得勞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條件,且不會出現如批評者指稱的反向後果。英國低工資委員會亦指出,自實施最低工資以來,並無證據顯示對經濟或工作機會有任何顯著的不利影響。

施行最低工資是各國主流的發展趨勢,也是公認能有效保障低薪勞工、降低貧富差距的政策工具,政府仍應基於經濟成長與公平的理由,出手維護底層勞工的消費水平,補充下滑的總體需求,以維持經濟的穩定性。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