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要輸在起跑點」到「沒有資優班」的省思

2010/10/05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

2000年開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針對世界先進國家15歲學生,每3年舉辦一次「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目獲得第一,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其教育成果獲得舉世矚目。更讓人驚訝的是,在該項評比當中分數最高與最低的學校差距還不到5%,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北極圈內的偏遠中學,成績差異都不大(註1)。

讓每個孩子公平受教 面積是台灣9倍多的芬蘭,卻只有不到台灣4分之1的人口,位處於俄羅斯、瑞典兩大強權之間,芬蘭人深深信仰:唯有「教育」才能延續、發展自己的民族生命力。有別於許多國家實施菁英教育,「不讓一人落後」堅持每個孩子公平受教的平等原則,成為芬蘭教育最核心的價值。

芬蘭的老師上課時總是花最多時間「把慢的人教會」,「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班級上課時若是有學生跟不上、聽不懂,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再次說明講解,而全班同學會停下來等他,幫助他跟上進度,再一起進行下一個段落章節,家長也都視此現象為理所當然、沒有任何抱怨。

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就不需刻意強力地凸顯其「教學成果」,因為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扭曲與競爭,對老師及學生都一樣。

另外,有別於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分配到最多教育經費,芬蘭卻是將最多的教育資源優先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初級中學」(相當於國中階段)以及學習遲緩者身上。

因為初中正是孩子面臨發展自己學習方法及生涯發展的關鍵時期;而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畫,約有20%的中小學生在課堂上或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多數學生在一、兩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跟上進度,而補救教學費用則完全由政府負擔。

沒有資優班 照顧弱勢童 「沒有資優班」成為芬蘭中小學的教育特色,因為芬蘭人認為資質優異的孩子絕對有機會脫穎而出,而國家的教育資源應優先照顧學習落後、家庭弱勢的孩子,是以學校中身心障礙的孩子,幾乎都有特教人員陪同其上課隨時提供幫助,而住在偏遠交通不便地區的孩子,則由政府派車或租車接送上下學。

因為讓每個孩子完成國民教育,且具備面對未來生涯的學習與生活能力,是芬蘭國家教育無可推諉的責任(註2)。反觀台灣,從父母到教育單位,則充斥著「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競爭思維,如幼兒教育應以活動遊戲為主,培養幼兒身心健康、自我照顧、良好生活常規與群己關係,許多私立園所卻以提早教導英語、注音等知識,並加以反覆練習來吸引家長,揠苗助長的結果,造成兒童生活常規不佳,活動量不足、提早知識學習造成學習倦怠、專注力不足,甚至過動。

近日,彰化一所國中校長,因為堅持常態分班,造成180多位學生轉學私校;北市亦有辦學認真用心的國中,因為學區家庭社經背景弱勢、學生基測成績不凸出,家長競相選擇鄰近以重視升學出名的學校,造成學生嚴重流失。

這樣的現象,反映出長期以來的幾個迷思。

一、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學生」

許多孩子因此瞧不起成績不好的同學,並學會在分數上錙銖必較,以考試分數作為自己的價值。許多老師也因此學會,讓班上少數學生考滿分,比讓落後學生跟上進度,可以贏得更多的肯定與掌聲。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常常得不到足夠的幫助,更得不到肯定,許多孩子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被大人放棄」。

二、進入「好學校」就能有好成績

畢業學生考得好,主要是因為其學習能力與習慣。根據統計,所謂「明星學校」學生多數來自高社經背景之家庭,補習比例也偏高;第二志願以後的學校或社區學校,入學成績雖然比較低,實際上在3年後,卻有許多學生考得比第一志願學校後段學生好得多(註3)。近年來,亦有許多技職學生在國際發明競賽、設計大賽中大放異彩、為國爭光。

三、成績好才有前途

部分國中的家長與老師告訴孩子「考上高中就不要讀高職」、「不要浪費分數」、「考上好學校才有前途」;然而實際上,包括台灣首富企業家郭台銘、國際設計師古又文、知名導演魏德聖都出身技職學校,沒有傲人的學歷,卻能夠走出自己的路。在自己有興趣的專業上持續精進,與誠實面對自我與他人的品格,才是成功的不二途徑。

在「龜兔賽跑」的寓言中,兔子因為睡覺而輸給烏龜,令人費解的卻是:為什麼不比游泳?比游泳烏龜就不會輸給兔子!還有,為什麼一定要比賽呢?為什麼不讓專長游泳的烏龜好好游泳,讓專長跑步的兔子好好跑步呢?

同樣地,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一定要透過量化成績的比較,才能得到肯定?考出好成績,是否足以代表教育的全部成果?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學習」而不是「競爭」。從台灣與芬蘭的差異,從「不要輸在起跑點」到「沒有資優班」的理念與價值,從強調競爭的紅海思維到強調創意多元的藍海策略,是值得我們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註1:資料引用自《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蕭富元著,天下雜誌出版。

註2:資料參考《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陳之華著,木馬文化出版。

註3:資料參考「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宜蘭高中專案研究,民國96年11月。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