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蘭戰爭30年

2012/04/04
英國戰地記者與知名媒體專欄作家 Max Hastings(圖片來源: maxhastings.com

【鉅亨網楊琇羽】1820 年代,英國高舉「光榮孤立」的旗幟,表明不願再涉入與干預歐洲大陸事務,並專注於海權擴張與工業發展,讓英國國力繼續稱強。

自英國在外交政策採取光榮孤立百多年後,是哪一場戰爭從此改變了英國領導人的態度,讓英國變得如此好戰,讓戰爭成為其近幾十年來外交政策的一環?

Max Hastings 過去曾是英國戰地記者、現在是《金融時報》與《Daily Mail》的專欄作家,Hastings 從他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s)戰爭最前線的採訪經驗與回憶當中,為英國外交與軍事政策的轉變,給了一個答案。

光榮不再經濟破敗 民族自尊心低落

福克蘭群島戰爭發生 10 年後,Hastings 與戰時協助他報導採訪的年輕海軍士兵 Royal Marine 碰面。

Hastings 與 Marine 在 1982 年 5 月 21 日一同自英國的軍艦下船,踏上那片距離阿根廷僅 480 公里的島嶼上,準備給遠在 1 萬多公里之外的英國家鄉第一手國軍英勇捍衛國家尊嚴的全記錄與報導。Hastings 回憶,這場戰爭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冒險,而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一天,夥伴 Marine 因誤踩地雷而失去了一條腿。

10 年後會回想起這段經驗,Hastings 發現過去身處在南大西洋的隨行採訪當中炮火隆隆、驚心動魄的景像,10 年後卻宛如電影情節般的影像掠過,沒有帶著太多的情緒,只有靜靜沈入腦海中成為人生記憶的一部份。

20 年後過去,30 年後再過去,戰時採訪夥伴 Marine 已 50 多歲,福克蘭群島戰爭對他而言不是圓滿結局收場的光榮戰蹟,而是一場帶著傷疤的悲劇。

Hastings 很好奇其它英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評價。

阿根廷投降後一個月,英國時任首相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向同黨的保守黨員發表了一場勝利演說,當中她表示,那場南大西洋戰爭證明了「英國再也不是一個畏畏縮縮的國家」。

對此 Hastings 質疑,這場戰爭並非象徵英國南征北討帝國偉業的復興。這一刻舉國歡騰的勝利與榮耀感,僅暫時讓國人忘卻國家正不斷在走下坡的衰頹窘境。

當時的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認為英國不再有能力或有意願主張在福克蘭群島上的主權,便入侵距英國數萬里之遙的這個海外屬地福克蘭群島,英內閣隨後決定予以還擊。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一位知識權威人士或歷史學家曾質疑柴契爾夫人對阿根廷發動戰爭的正當性。

Hastings 認為柴契爾夫人此舉充滿政治動機。柴契爾夫人很明白福克蘭群島對英國而言價值不大,搶回福克蘭群島對當時國內嚴重經濟和社會問題亳無助益。失去這些島嶼根本不足以影響到國內的民生經濟,唯一會影響到的是民族自尊心。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