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薪月薪脫鉤 保障一場空

2012/02/03
林柏儀為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陳柏謙為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學博士生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最近拋出了基本時薪與月薪「脫鉤」的提議,聲稱這樣可以「調漲基本工資,但不會漲到外勞」,還可以「幫助到時薪工作者」。然而,我們認為這論理相當值得商榷。

首先,時薪工作者和外勞,都同樣是勞力市場上的弱勢者。沒有只保障前者而忽視後者的道理。王如玄過去多次聲稱「外勞和本勞應一齊受到平等的勞動保障,是國際勞動人權上的共識」、「兩者保障不脫鉤是擔任主委來最執著的事情」,怎麼會如今突然就放棄了原則?時薪工作者需要保障和協助,但絕非該以不保障外勞為前提。

再者,從王如玄對媒體的發言觀之,勞委會對所謂基本時薪與月薪「脫鉤」立場,即是要將兩者「分立」調整(無連動關係)。如此一來,恐將意味著日後二者將分別調整不再連動,這樣做法一旦持續,不但將造成領取時薪與領取月薪工作之間勞務不等值,更可能因此造成進一步分化弱勢勞工。再者,一旦兩者之間的實質雇傭成本不相等,雇主在實務上必然可以利用各種名目在二者間進行轉換,所謂的調漲對弱勢勞工而言恐怕又將只是空歡喜一場。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我國勞動法體制上,月薪/時薪,和正常工時/部分工時,是兩組不同概念。正常工時指的是每月工作時數接近一八二小時(雙周八四工時)的全職工作者,這些人儘管多數是領月薪,但仍有領時薪者(如當前徵才廣告上日益增多的「全職計時工」)。對領時薪者來說,單獨調漲基本時薪後,他們很可能只是被雇主換個名目,改回為「全職月薪工」,不會多受保障。

而對於部分工時工作者(經常被稱為「打工族」、「兼差」)的這群人來說,多數是領時薪,但也可能有少部分是領月薪(如兼職研究助理,每月工作通常未達一百小時,月領僅數千元)。當基本時薪加成後,要如何讓這群「領月薪的部分工時工作者」也獲保障,政府得要有對策。否則,雇主同樣很可能將打工族都改為「月薪制」給薪,輕鬆規避要增加的成本。「保障時薪工」變成只是空中樓閣。

總的來說,基本時薪與月薪「脫鉤」,是個相當嚴肅的課題。在實際的政策上,也還沒有推出有完整的管制框架。更不要說,直到今日,領取時薪的部分工時工作者,和領取月薪的全時工作者之間,還有著相當大的待遇落差。例如說,打工族往往無法取得的國定假日工資、年假,以及和工時等比例的年終獎金。甚至各種時薪低於基本工資一○三元的狀況都還屢見不鮮…,這都持續刺激著雇主增加非典型雇傭。

倘若勞委會真有心要幫助勞工,不如先把這些基本問題釐清,否則貿然推動「脫鉤」,恐將只是利用了多數人「排斥外勞」的心理,通往另一個更混亂的境地。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