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共和系列 3】少女哪來的願望?

2005/11/16

  從電視畫面上來看,在法國各大市郊參與街頭示威暴動的青少年多是男生,很少看到女生出現。由於市郊集中式住宅的北非裔住民多數承襲傳統,以伊斯蘭教為信仰。而在可蘭經的教義上本來就對女性的活動範疇有比較嚴苛限制,因此,女性遠離街頭第一線似乎理所當然。那麼,這些都會邊緣地域的少女們究竟是怎麼看待她們兄長和童年玩伴的行為?或者,一位母親,會如何看待在街頭上興風作浪的孩子們?

  「當鎮暴警察的皮靴聲批哩啪拉進入街上的時候,我好想衝下樓去。可是,媽媽不允許。我只好趴在窗台上眺望,我目睹一切,卻是什麼也不能做!」這是莎布娜接受記者訪談時的說法,她今年17歲半,與10月27日因為逃避警方追趕而觸電死亡的其中一位男生是玩伴,常在一起踢足球。市郊青少年的困境與焦慮,其實是不分男女的,固然上街衝鋒陷陣的多是男生,女孩子們即使掩身幕後,在感情上還是與他們團結在一起,共同站在抗爭的一方。「我們感覺得到,整個社會就像是一顆炸彈,早晚會被引爆。尤其看到在上位者的那些嘴臉,這顆炸彈,怎麼能不點燃?」這是另外一位少女的說法。

  她們最不滿的是,警方老是對她們居住的社區抱持敵意,三不五時就要來臨檢搜查,連女孩子都不放過。搞得整個法國社會都把她們生活的家園視為罪惡的淵藪,彷彿一不小心就有人要被謀殺,彷彿隨時隨刻都有不法的交易在地底下進行。可是,「做為女性,我們居住在這兒,一點也不覺得恐懼,每個晚上,都可以高枕安眠。」莎布娜又說:「警察根本不是來保護我們的,他們是刻意找碴,動不動就是挑釁、動粗。年輕人會憤怒是很自然的,因為大家心中有怨,男生女生都一樣。」

  到公部門辦事,她們也常飽受刁難和歧視。謝夕兒今年26歲,在一家醫院中擔任櫃檯的工作。她有合法身分,有正當工作,還有一個3歲的小孩。可是,當她到市政府申請國民住宅時,卻是立即被承辦人員打回票。理由居然是:有太多的空屋被「你們的」遊民強佔了,因此沒有任何公家房舍可以出租或出售。意思是,強佔空屋的絕大部分是阿拉伯後裔或黑人臉孔,要房子,可以,但是,請先把妳的「同胞們」趕出去!

  來自殖民地的移民後裔,就由於他們天生的臉孔、膚色,由於他們講的法文殘留有先祖的口音,日常生活上所遭遇的歧視、刁難和侮辱無時無刻不在折磨他們的神經。即使是高為內政部長的沙柯吉(Nicolas Sarkozy),也會脫口而出,使用「人渣」(racaille)的字眼來指稱市郊的青少年。而孩子們對於未來的理想,常常是在學校中就被註銷。譬如,20歲的莎娜亞原本立志要成為一位服裝設計師。但是,她的老師卻是要她務實一點,趕緊打消這個念頭。因為,妳不住在高級住宅區,講起法文口音又那麼憋扭,我看妳就認命一點,找個小秘書的工作還比較實在!」郊區的孩子們從小就不斷被暗示:社會階級只能複製,不可能改變或提升。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生性溫柔女孩,她們的憤怒也是一點一滴的,不斷地累積,不斷被刺激!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