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看:國光石化之戰

2011/01/29

2011-1-27 21:55 作者:林子暉/林泰佐

左看:意識形態之爭 國光石化環評27日在環團與及環保署的紛紛擾擾中結論,要求針對縮小開發規模之影響補件再審。雖並未受主流媒體太大版面的關注,但此項台灣重大開發議題依然透過各種媒介形塑在地與全國民眾的一定程度的判斷。不論是力倡環境至上的環境團體,或是專業官僚支持的經濟發展至上,都各有其論述的合理性,背後也都擁有明確的價值或意識形態支持。是為意識形態之爭。

這也是為何一般民眾仍在霧裡看花,不明為何無法以科技與工程做理性判斷基礎,淪為紙上征戰。其實原因在於經濟體制的根本性不同,環評審得再嚴、程序再正義,都難回答環境為何總是對立經濟,更難以解釋綁手綁腳的工業發展如何發揮市場的極大效益。其本質皆在開發與否是否建立在資本主義意識型態與資本運作需求上,生產什麼與規模多大都扣連於此,國光石化必蓋,也必然先優先考量其運作效益。專業官僚與其程序正義都只是形式,力求「毫末嚴謹」。台灣去年10大環境議題便可印證。

因此,台灣有志環境運動者鍥而不捨的組織群眾時,必需體會重點即在正視自己不同的意識形態,並以此提出全新的發展想像,方能一解台灣社會飲鴆止渴的痛處。 林子暉/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理性基礎何在 國光石化於27日進行環評審查,此次登場的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結論,要求國光石化補齊縮小規模影響資料,意味此未來仍需要再召開審查會議。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表示國光石化決定縮小開發規模以朝維護生態環境方向努力,而環評會也以此要求再提供更精細的資料。相對於此,環團則認為國光石化是以此企圖有條件闖關,於環評會議前就組織當地民眾與大專院校青年,表達堅決反對國光石化的立場。

細究國光石化議題,背後所牽涉的經濟與環境衝突甚為巨大,不論興建與否或規模大小,都絕非簡單的是非題,因此意見雙方都必然力求建立環評會的信任機制。以此次補件再審為例,雙方在各持己見同時,確立可供環評會明文評估與審定之內容,而非一方規避,一方則以其價值為依歸,相持不下,於此台灣便無法妥善發揮民主與法治兩大概念支持下的行政機制程序正義及專業審議,在環境主義高漲的同時,屢屢懸宕重大開發案,讓發展方向的縝密規劃淪為意識形態的衝突,甚至墮為政治有心人士操空的民粹基礎。

若相關當事人能翻開這層表象,諸如蘇花公路與中科三期議題等,便可見其技術理性的中立基礎。

林泰佐/社會評論家

臉書討論

回應

就國光石化 在台 擴產問題
若僅就 台灣發展 觀點立論
實話實說
非關左右
中華經濟研究院何嘗 左派過了?

同意是意識型態之爭。

但林泰佐要加油,因為技術理性從來就不中立。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