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決定於存量而非流量

2010/07/11

  自從希臘債信危機出現後,歐元也跟著受到波及,使得部分經濟學家對全球經濟走向趨於悲觀,甚至認為二次衰退終將到來。一般人可能會愈看愈糊塗,全球經濟預測機構不是一直在上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嗎?怎麼會有二次衰退的事呢?

 就以最富盛名的預測機構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而言,他們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已由去年5月的1.7%,大幅上修至今年6月的3.8%,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更樂觀的上修至 4.2%,此外全球貿易快速回升,台灣景氣也頻亮紅燈、黃紅燈,這些指標怎麼看都不像要衰退的樣子,何以有人會憂心衰退的問題?

 存量指標 隱於經濟表象之下

 可以這麼說,目前所呈現的樂觀數據如GDP、貿易、投資、消費等指標都是「流量」指標,這些指標活絡代表全球經濟處於復甦階段,已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但是隱於經濟表象之內,還有更重要的「存量」問題,像政府的債務、民間的債務、財富的分配、總人口及勞動力等,這些存量指標隱於經濟表象之內,經常被忽略,但事實上卻是影響全球經濟變化的最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透過本次金融嘯發生的始末及各國政府援救的計畫,來理解「流量」與「存量」間的微妙關係。金融海嘯發生前,全球經濟一片榮景,直到雷曼兄弟出事之前,全球出口成長率都還逾23%,美、歐多數國家在海嘯前兩三年的經濟成長甚至達到 3.0%,但這些榮景卻是靠著房市泡沫創造出來的,而伴隨泡沫一起成長的就是龐大的民間債務(民眾向銀行借錢購屋)。

 家庭債務、財富集中問題爆發

 房市泡沫帶來了所得、消費、貿易等流量指標的高幅成長,但隱於經濟表象下的家庭債務、財富集中等存量壓力已然蓄勢待發,終於在2008年秋天席捲全球,造成近百年最嚴重的經濟災難。

 面對這場災難,2008年底德、法財長會議認為解決之道不在於救援而在嚴密的金融監管,話雖如此,美、歐還是大幅舉債3兆美元來振興經濟,在各國政府投入天文數字的救援資金下,金融海嘯不像1930年代衰退5年,只衰退了1年,即自谷底回升。

 各國債台高築 恐有二次衰退

 景氣如此快速回升,不是各方高估了海嘯的嚴重性,而是因為各國政府下了猛藥,但藥下的太重,總會帶來副作用,隨著景氣復甦,近年各國政府債務瘋狂飆升,美國債務餘額占GDP已達90%、德國77%、希臘115%、日本則已近200%,是以近來南歐債信危機頻傳、歐元危機漫天蓋地而來,所謂二次衰退之說,由此而起。

 我們整理一下金融海嘯前後的流量、存量指標變化可以發現,全球經濟決策者正步伐一致的把流量的危機推向存量的危機,海嘯前只有家庭債務激增,而海嘯後連國家債務也跟著升高,若說家庭債務可釀出世紀金融海嘯,那麼國家債務升至人類史上新高,豈不帶來更大的災難?

 其實,把流量問題推向存量,就是把短期問題推向長期,在這一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下,原本景氣趨緩的小問題至終將演變成衰退、蕭條而後已,有一天,各方將為之束手。

 但是民主選舉的總統任期只有4年,有哪個總統會去管長期、存量的問題?當然不會,他們通常只會著眼於短期、流量的問題,因此當一個泡沫即將幻滅,就試圖用另一個更大的泡沫去維繫,網路泡沫、房市泡沫而至如今國家財政泡沫不都是同一個思維嗎?

 以泡沫攻泡沫,危矣!

 在這個「以泡沫攻泡沫」的思維下,全球泡沫規模愈來愈大,支撐經濟成長、投資的流量的存量基礎愈來愈脆弱,景氣榮景背後所隱藏的存量危機與日俱升,若不正視這個這個存量危機,隨著政府債務繼續飆升、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全球經濟離二次衰退不遠矣!

 人類的經濟活動到底是由流量決定?或存量決定?也許從人們的消費行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消費支出雖會受薪資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消費習性與財富的變化。沒有存量支撐的榮景絕對是鏡花水月,於個人如此,於國家經濟及全球經濟亦復如此。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