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人格分裂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責任主編:孫窮理

本月最重要的環境新聞,當然非爭議已久的中部科學園區三期基地開發案莫屬。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中科三期的環評結論,判決書中,法官認為該案有重大影響環境之虞,未進入二階環評審理,程序上不符《環評法》規定,因此判決撤銷原處分,堪稱環評史上最重要的司法判決,為政府強力開發科學園區的政策投下一顆震撼彈!

歷經4年本案終於判決定讞,讓環保界額手稱慶,認為台灣的環境與社會正義終於有了一絲希望,期盼政府終於能審慎面對大型開發案的環境健康風險,正視台灣長期遭受高科技產業對土地與河川的污染問題。但不料本來該為環境把關的環保署,卻第一個跳出來為政策大力辯護,宣稱中科三期的開發不受《環境影響評估法》規範,即使環評結果被法院撤銷,廠商不須停工或受罰,可以繼續營運,中科管理局只要補件重審即可。

此言引得一片嘩然,政府機關竟然毫不避嫌,自行曲解法令、駁斥法院判決,立下了最差的法律示範;也讓人質疑政府機關的角色分工是否出了問題,經濟部這個老大還不用說話,身為小弟的環保署就趕緊出來圍事,該保護環境的部會卻站在前線為產業解套,自失環境把關的立場,豈不是人格分裂!

話說台灣社會這種人格分裂的情況還真不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不知道這句話在這裡用適不適合?現在可說是環保抬頭的時代,媒體上地球暖化議題當紅,救地球的口號這幾年似乎站在浪頭上,不再如過往一般被視為經濟之大敵,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連時尚消費都要沾點綠色才算跟得上流行。天下、遠見出版社以高規格邀請美國知名記者與作家湯馬斯‧傅利曼(Thomas Loren Friedman)訪台,會見政界領袖及媒體,大談「綠色革命」帶來的生產思維將是未來國際的競爭力,更是人類下一波新經濟時代的藍海。10年前誰能想到,環保議題竟然可以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坐滿3千人,讓產官學各界趨之若鶩?這似乎是台灣的光明一面。

但是在台灣的陰暗一面,我們看到的是台灣每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世界第3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成長量,甚至是世界第一名。即使是這麼高的排名,但政府與產業界仍然持續推動高排碳工業,如六輕五期擴建案、國光石化案;政府說核能可取代燃煤的火力發電,但奇怪的是要新建的火力電廠一座也沒有減少;政府說要推動綠色能源,但投資在核電上的國家預算,卻遠遠大過節能設施與再生能源。台灣環境政策10年來進步不大,當初民間推動環評機制是為了抑制不顧環境後果的開發,但施行至今,環評變成虛應形式,甚至是開發單位排除抗爭的合理藉口,時間過去,空氣與河川仍然污染,只是換了科技更加高明、污染更難察覺的另一批產業而已。

與這場演講同時舉行的,是第一屆遠見雜誌「環境英雄獎」贈獎典禮,幾位致力於氣候變遷政策推展與研究的民間人士獲得了鼓勵,敝會的代表也榮登榜上。這本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令人不解的是,政界也上榜得獎,政務官為所應為只是盡職的表現,哪來英雄可言?更何況如台北縣長周錫瑋、環保署長沈世宏,從上任以來一直是被民間批判詬病的主要對象,在他們主政期間,排碳量真的減少了嗎?難道憑著減碳雙熊還是低碳旅遊,就可以稱作政績,美化他們在其他政策上的失職?

我坐在號稱是能源大師傅利曼的演講現場,卻忍不住坐立難安。奇怪!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環保界不知已建言了多少次,但同樣的話在去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是充耳不聞,請到外來的和尚念經,下面聽講的產官學人士就正襟危坐,頻頻點頭,一轉身就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自己做的與大師並無二致。我只覺得一場荒唐。這些菁英領袖們怎能不人格分裂?台上的傅利曼是否知道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政策明明就是背道而馳?還是這些冠冕堂皇的環保辭彙,不過是產業的另一個賺錢之道、政客的另一個形象謊言?環顧現場,我忍不住感嘆,這些人的人格分裂導致台灣社會的好與壞,危機與轉機都同時在我們眼前,而台灣要朝向哪裡走,難道我們還要再由這些人掌控嗎?

(本文原登載於台灣立報「環境前線」專欄)

建議標籤: 

崔愫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期加入輔大黑水溝社,參與學生運動,跨校共組學生環保工作隊進行訪調,立志投入環境運動 ,2004年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獲第27屆金穗獎最佳紀錄DV,入選國內外影展。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二十年,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召集人。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