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 異空間的科技霸權

2010/01/09

【聯合報╱蕭宏祺/世新傳管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0.01.09 04:55 am

當很多朋友的MSN、臉書暱稱紛紛更改為不可思議阿凡達,當每個戲院都排了至少兩三廳,外頭還有人兜售黃牛票,我知道另一個玩大的鐵達尼號來了。和很多人一樣,我目睹了一個鏡頭用了近萬個電腦合成特效之傲人創舉;我也欣喜看見久違的一家人一起看電影、聊電影。凡此令人驚艷,所以很多影評者言及:當你看到這樣的影像,實在不用再細問他有沒有啥意義,因為這些新特效表現已是意義了。

我先是驚訝,再則擔憂。曾幾何時,意義探索竟可以安逸地停留在如此淺薄、單一與即時的滿足,評論者面對聲光畫面突然變如此幼齡、反智。一個花了二億三千七百萬美金的電影,好歹在內容,不管是劇本故事發展、角色經營或情感表達等等某一個環節應是傑出的。我知道大成本的片子內容創新難,通常老梗易懂易回收,但很遺憾,阿凡達故事不單嗅不出任何創新,連企圖都沒有,整部片開高走低,一百六十二分鐘的科技著實令我坐立難安。

怎麼說開高呢?該故事始於一個高明的隱喻:半身癱瘓男人透過科技奇蹟償還了一個健壯的四肢,從殘障(因此受限)到自由(所以解脫),有地球人類(世俗的、只顧眼前、不惜福的)與另一個世界阿凡達(屬來世的、救贖的、與自然共生的)種種意象的對立。廿分鐘後,我們被帶入原始森林、目睹洪荒時期的物種;讓熟悉電影語言的人很容易聯起了越戰,想起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想起了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等等。

這樣壯闊的開始,竟最後成為一個類似魔獸世界的電玩遊戲鋪陳,人物的對白,退化到真的跟電動玩具一樣簡單。裡頭白人、男性世界既是破壞自然的元兇,卻又輕易成了另一個國度的救世主;更無法接受的是,異世界的祖靈竟現身用肉搏戰戰勝戰機槍炮,這種戰爭居然可以拖了近兩個鐘頭。令人驚艷的美麗藍光下,表面上談科技、談環保,其實訴說著一個狀似異次元空間的與狼共舞;卻因為阿凡達是虛構的,不須背負與狼共舞裡談白人美國印地安人所有的責任。

該片更弔詭卻絕少被談的,其實是其批判人類過度開發,所使用的呈現方式卻是最科技且粗暴的,導演與製作企圖利用3D電影經驗,與在家偷看拷貝帶區隔。這種論述,表面上為衰微的電影產業找到出路,是故觀眾與戲院似乎越來越臣服享受這樣的科技,電影院似乎越來越仰賴大片賺錢,觀眾也漸覺得進戲院就是看大片;到底這是最後電影藝術的出路嗎?好萊塢再次挾著高科技霸權,這次來勢洶洶,其態勢與之過程裡微細的宰制關係,對想發展國片創意產業者而言,值得深思批判。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