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貿易下的農業政策
環團談美牛開放與健康風險

2009/11/29
苦勞網特約記者

從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到恐引發狂牛症的美國牛肉,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看守台灣協會和綠色陣線協會28日舉辦「美國牛肉開放與台灣健康風險衝擊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探討台灣政府對於美國牛肉進口措施的風險分析,以及整個農業政策所暴露出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問題。

由於缺乏維護食品安全的專責機構,政府往往無法有效採取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台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指出,台灣的食品安全業務分散在各行政部門,「發生問題時互相推託,到最後不了了之」。他強調,「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gate to dinner plate)的整體性食品安全基本理念,是保護食品安全最重要的一環,應由獨立的機構為境內食品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把關。

吳榮杰指出,2004年開始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TGAP)非但不被台灣的貿易夥伴接受,也無法如日本的JGAP、中國的ChinaGAP般和國際接軌。他表示,農民過度依賴政府、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也沒有建立信心,「自己站不住腳,怎麼要求其他人」?

消費者「食」的安全,在農委會角色遭限縮的情況下也無從獲得保障。台大社會所博士生朱政麒直批:「農產品開放議題,卻是由國安會來決定。」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黃淑德也說,農業政策多以產業產值、扶植人數為目標,而未把消費者考量在內。對此,吳榮杰表示,台灣可效法德國擴大農業部的權限,將風險溝通、風險評估交由農業部底下設置之獨立且具公信力的機構執行,避免政府「球員兼裁判」的情形出現。

政府在宣布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同時,也祭出了「三關五卡」的因應措施。對此,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倪貴榮表示,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標準,美國屬於狂牛症風險控制國家,30個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腦、眼、脊髓及頭骨可進行貿易。他指出,如今台灣開放進口美國牛肉,即是往OIE的標準前進,然而抵制性的「三關五卡」卻是完全和政策不符,反而影響威信。

倪貴榮表示,WTO並沒有剝奪國家保護其國民健康的權利,若認為OIE的標準太低則需進行風險評估,提出有效的科學證據。不過,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許惠悰說,風險評估主要還是依賴美國提供案例內容以及當地業者自行提供的數據資料,恐窒礙難行。

「現在提風險溝通已經太晚。」許惠悰解釋,政府在決定開放進口前,應先公布健康風險評估的執行方式,採取類似環境評估的事先預防制,而不是事後才告訴大家美國牛肉是安全的。「甚麼叫做可以接受的風險?誰來決定風險的大小?」他指出,老百姓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不對稱,雙方在認定上根本無法聯繫起來。

倪貴榮指出,台灣是以EFCA等貿易條件為首要考量,提高風險的可容許量,因此效法1998年歐盟禁止進口使用生長荷爾蒙的牛肉,接受美國貿易制裁的可能性極低。吳榮杰認為,此時更應從消費端要求,發揮消費者的集體力量來抵制,「不消費或許是政府的推托之詞,但的確是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後防線」。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