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生態持續惡化
民間團體培訓志工長期監督

2009/11/01
苦勞網特約記者

由環境資訊協會、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暨遺傳研究室所主辦的2009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活動,於今天(1)下午,發表民間潛水志工,於今年5到9月間,分別於東北角、台東杉原和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等6個地點進行調查的成果。

發表會上,多位參與此次珊瑚體檢的志工,都表示了對於履遭破壞的珊瑚礁生態感到痛心。有人在小琉球看到作為檢測指標的珊瑚礁魚種,被切成好幾塊擺在海產攤,甚至被運送到台灣本島的東港等地的魚市場販售;也有人在進行調查時,順道當起清道夫,從海中撿起一袋袋遊客和漁民棄置的飲料罐、漁網。事實上,根據歷年調查所得的數據可發現,自2004年至今,台灣區的珊瑚生態體質不斷在下滑。

1997年,美國珊瑚體檢協會(Reef Check Foundation),發起珊瑚體檢活動,該協會建立了一套簡易指標,透過觀察底質(瞭解該處海洋基本環境、計算活體珊瑚覆蓋率),以及9種魚類和9種無脊椎動物等指標性生物,就能夠檢視該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情況。

作為指標性生物的魚種與無脊椎動物。(主辦單位提供)

過去十餘年來,持續帶領研究室同仁,進行台灣區珊瑚體檢的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珊瑚體檢協會一向希望,體檢工作能完全由具潛水技能的志工來進行。透過和環資及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合作,今年珊瑚體檢首度由民間團體,有計畫的招募志工,共同加入守護海洋生態的行列。陳昭倫因而在分享會上發表引退宣言,讓研究單位正式退出珊瑚體檢活動,交棒給潛水志工。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同時也擔任本次體檢科學指導員的賴倩如表示,在台灣,從事潛水活動的一般民眾,人數遠比專門從事研究的學術機構來得多,因此普查工作一直缺乏人力,需要大量志工投入,但即使今年已經有許多志工加入行列,仍然只能在每個地點支援一次調查。

賴倩如也表示,研究單位雖然具有學術專業,但不代表普查工作只能由學者專家來進行,只要透過珊瑚體檢的簡易程序,一般民眾也能做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普查報告,而透過這樣的調查過程,也才更能讓參與者體會,受到人為破壞威脅的海洋生態急需保育和重視。

小琉球街上所販售的指標性魚種—裸胸鯙。(主辦單位提供)

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表示,過去台灣的珊瑚礁生態系,分屬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不同單位管轄,多頭馬車造成海洋生態問題,常常在各單位互踢皮球的過程中,持續惡化卻未獲解決。

郭兆偉說,2007年政府特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台灣各個離島的自然生態資源,已算是一較能統籌海洋生態問題的單位,至今也仍未訂定明確保育政策,而往後民間團體也將會透過觀察紀錄珊瑚礁生態系的變化,持續推廣海洋生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