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抗爭:凝聚公民力量來對抗不公義

2007/05/27
苦勞網實習記者

從紅衫軍談起,再談到最近的中正紀念堂更名爭議,和平基金會的執行長簡錫堦在座談中強調:非暴力運動是最能展現公民社會集體力量的表達方式,也最能凸顯權力的不正當性。

在公民前線第七次的論壇上,簡錫堦認為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被藍綠挑起的族群惡鬥所制約,真正重要的議題在選戰中反被模糊了焦點,因此和平基金會預計在近期內推動選罷法改革,爭取把「以上候選人都不支持」也放在選票上成為候選人之一。

這和「放棄投票權」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如果投給「以上候選人都不支持」的選票超過一定比例,則選舉應該被宣布無效,重新進行提名選舉的過程。簡錫堦認為,與其消極的放棄表達意見的權力,這個新選項可以讓公民以反對的方式來表態,讓反對的聲音也可以被凝聚起來。

另外,和平基金會也將著手推廣「非暴力國防」的概念,在全台灣舉辦巡迴講座,讓人民重新思考大量的國防武器是不是絕對必要,「要讓人民瞭解,他們的力量其實不輸給核子彈。」

身為講者之一的雷敦龢神父也針對非暴力運動發表了自身的論述,並提出了甘地與馬丁路德金等人的經驗來說明,但是因為是外國人的身分,他說「要如何實踐在台灣,恐怕要讓別人來討論。」

雷敦龢神父本身在輔大法律系服務,但是針對近日樂生自救會等團體所持續進行要求保留樂生院的抗爭,以及政府工程單位的蠻橫態度,他卻不願表示意見,「我平常都聽英國的新聞,樂生的新聞不會出現在國際新聞上,所以實際情形我也不太清楚。」

簡錫堦則認為,樂生這幾年來的抗爭可以說是凝聚台灣公民意識的一個過程,也對許多年輕人具有啟蒙的作用。他表示,就像國父十次革命一樣,非暴力運動不一定會一次成功,但是其過程對於運動的目的來說,絕對是有意義的,「因為非暴力會使統治者使用暴力的正當性降到最低,使其統治無效。」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