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權益新解》讀後感:把團結的刀磨得更利更亮

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秘書

責任主編:張心華

台灣的勞工人數號稱有八百萬,近幾年的勞資爭議案件也在逐漸增加,平均約有一萬多件,照理說,對了解勞動法令的需求是相當龐大的,但坊間能找的相關書籍卻寥寥可數。有趣的是,經理階層應當相對人數較少,企管相關的書籍總能在書店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每月都能推陳出新。

指出這個現象,是想彰顯《勞動法權益新解》一書出版的可貴。已屬強勢的資方,竟還擁有知識精英為其打造各式武器,用來馴控員工以增進效率。相反的,對規範最低勞動條件的《勞動基準法》,和其他能夠提供勞工基本保障的法令,少有人願意耐心「翻譯」成多數勞工能讀得懂的語言。此書就是這樣一本從勞工觀點出發的教戰手冊,使生硬的法律條文具有親近性。尤為難得的是,本書由工會自費出版,作者又有實際參與工會運作的背景,可讓勞工體會到工會存在的價值。

所謂勞動法,當然不單指《勞基法》,而是包括諸如《勞工安全衛生法》、《勞保條例》,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等等。本書以《勞基法》為主軸,並整合其他法條的內容,分為九個章節介紹主要的法律觀念,可說已涵括目前最容易引起勞資爭議的問題。從較基礎的概念-勞工身分的判定、工資、工時和休假-開始介紹,再論及勞工不同層面的需求,如勞保與勞退、職災認定等較為繁瑣的條文。對終止勞動契約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則分別從雇主解雇和勞工離職兩方面進行解釋。另外,作者專章處理女性勞工在不同法律上可獲得的特殊保障,讓有查詢需求的讀者可一目瞭然。

涉及勞動權益相關的法令包山包海,既要提供工具性的法條查詢,又想要解釋法律名詞,作為一本不算厚的小書實難魚與熊掌兼得。在介紹勞保/退的部分,就只能盡量列出各種給付標準,附帶幾個試算案例,如果想要確實搞懂,讀者應該得另做功課。此外,書後如果能附名詞檢索,將有助於讀者在章節間交互查詢,建議再版時可稍作改善。

誠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台灣極少工會組織能強大到具有與資方抗衡的能力,因此,本書意在幫助個別勞工跨出自保的第一步。台灣的勞工運動確實面臨這樣的困境,團結力量難以彰顯,人人只好把國家訂定的法律當成尚方寶劍,有了它,勞工才敢理直氣壯的伸張權利。然而,國家與資本家互生共息的結構關係沒有改變,勞工就只能卑微地跟在法律後頭,撿拾滾落的果實。這把尚方寶劍再厲害,卻隨時有被收回的可能。如果真要斬妖除魔,勞工們必須把團結的刀磨得更利更亮!

回應

目前有關台灣勞工權益的問題,到底是因為''徒法不足以自行'',也就是整個政商共生的結構性因素,使得就算有勞動三法等等規範性保障也沒什麼幫助或沒人敢用(哪個勞動階層敢跟雇主請育嬰假?!);還是法律的落實尚未普遍到一般勞工,使得''順法抗爭''的氣候未成以致於動搖不了政商共生結構;或者是我們的勞動階層被規訓(恐嚇?!)已久,以致無從想像另外一種爭取自身權益的可能性(家有妻小高堂,誰敢先當烈士?!)。

也許這些因素沒有哪一個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我相信它們是共同糾結在身處惡劣勞動環境中⋯⋯之勞動階層者心中的無言吶喊。

於是我有一種異想天開的天真想法,要磨利團結寶刀的決不僅是勞動階層,證諸歷史,幾乎所有的反對運動或人權運動,吹響號角的人都不只是被壓迫的階層,而更多是知識份子或具備更高文化財的''精英''。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外援來個裡應外合,我對於目前台灣勞動條件的改善還是相對不樂觀的。所以也許應該閱讀《勞動法權益新解》的不只是勞動階層,而是我們這些活在消費主義(或尤其是新自由主義也行)的''僞菁英'',更應該從這本書裡面去探討和批判發掘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樣被遮蔽而不自知。